《医学纲目》 刺毛虫蚯蚓蝼蛄蚕咬
Posted 《医学纲目》
篇首语:内心简单,知足常乐,便是余生最美好的养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纲目》 刺毛虫蚯蚓蝼蛄蚕咬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纲目》 刺毛虫蚯蚓蝼蛄蚕咬
□〔世〕春夏月,树下墙堑间,有一等杂色毛虫极毒。凡人触着者,则放毛入人手足上,自皮至肉,自肉至骨。其初皮肉微痒,以渐至痛,经数日,痒在外而痛在内,用手抓搔,或痒或痛,必致骨肉皆烂,有性命之忧,此名中射工毒,诸药不效。用好豆豉约一碗,清油半盏,拌豉捣烂,浓傅痛痒处,经一时久,豉气透骨,则引出虫毛,纷纷可见。取下豆豉,埋在土中,煎香白芷汤,洗痛处。如肉已烂,用海螵蛸即乌贼鱼骨为末敷之,愈。一方,取蒲公英根茎白汁敷之,立瘥。
又方 用锅底黄土为末,以酸醋捏成团,于痒痛处搓转,其毛皆出在土上,痛痒立止,神效无比。(黄土即伏龙肝也。)
治蛐 吹。用老茶叶细末调敷。
□
〔丹〕治蚯蚓咬,如大风状,眉髯皆落,夜则蚯蚓鸣于身上。浓作盐汤,浸数次安。(《传信方》)
□
〔《衍》〕 昔有病腹大,夜闻蚯蚓鸣于身,有人教用盐水浸之而愈。
□
〔《圣》〕治蝼蛄咬。用槲叶烧灰细研;以泔水浸槲叶,取洗疮拭之,纳少许灰于疮中。又方,治蝼蛄咬人,用锻石醋和涂之。
□
〔丹〕蚕咬人,用麝香研蜜调敷。(《广济方》)
□
〔《山居》〕蚕咬,用苎汁涂之。
相关参考
此虫当立夏后,至夜则鸣,《月令》谓之蝼蝈鸣者是矣。其声如蚯蚓,此乃是五技而无一长者。
疖病的一种,多发生于小儿头部,患处初为小疖,其根坚硬,外形如蟮(指蚯蚓)之拱头,故俗称“蟮拱头”。这种疖肿常为多发性,头皮下脓腔相连,破后像蝼蛄串穴,故名“蝼蛄疖”。多由心火热毒或胎毒内发所致。
「释名」蟪蛄、天蝼、蝼蝈、仙姑、石鼠、梧鼠、土狗。「气味」咸、寒、无毒。「主治」1、水肿病(腹满,喘急,不能安卧)。用蝼蛄五枚,焙干为末,饭前用开水送服一钱,以小便通畅为效,加甘遂末一钱、商陆汁一匙,
【方歌】诸刺入肉系外伤,蝼蛄捣涂最为良,如刺已出仍作痛,再涂蝼蛄即无妨。【注】诸刺入肉,外伤之证也。软浅者以针拨出,硬深者捣蝼蛄涂之,少时即出,如刺已出而仍作痛者,再以蝼蛄涂之即愈。
厥阴之胜,大风数举,裸虫不滋。少阴之胜,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太阴之胜,雨数至,燥化乃见。少阳之胜,暴暑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阳明之胜,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太阳之胜,凝且至,非时水冰,
厥阴之复,偃木飞沙,裸虫不荣。少阴之复,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复。太阴之复,大雨时行,鳞见于陆。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介虫乃耗。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太阳之复,水
「释名」蜮蚓、劬闰、坚蚕、阮善。「气味」咸寒、无毒。「主治」1、伤寒热结。用大蚓半斤,去泥,以人尿煮汁饮服。或以生蚓绞汁服亦可。2、诸疟烦热。用生蚯蚓四条,洗净,研如泥,加生姜汁少许,薄荷汁少许,蜜一
「释名」名亦名蚓蝼、六一泥、蚯蚓粪、地龙粪「气味」甘、酸、寒、无毒。「主治」1、热疟(恶寒轻,发烧重)。用蚯蚓泥和面,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朱砂为衣(丸子做成,在朱砂中滚一下)。每服三丸。忌食生冷。在蚯
□〔《素》〕曰∶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对曰∶神有有余有不足,气有有余有不足,血有有余有不足,形有有余有不足,志有有余有不足。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