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书》 伤风嗽第七

Posted 《幼幼新书》

篇首语:人要心强,树要皮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幼幼新书》 伤风嗽第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幼幼新书》 伤风嗽第七

茅先生∶有一种百日内伤风嗽,是百日内发也。即下奶豆膏(方见咳嗽门中),相夹朱砂膏与服(方见惊积门中)即愈。
张涣[b]菖蒲煎方[/b] 治小儿肺中风邪,喘鸣肩息。
石菖蒲(一寸九节者) 款冬花 紫菀(去土洗,焙干) 人参(去芦头) 桂心(各一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同石臼中捣一、二百下,和皂皂大。每服一粒,煎糯米饮化下。
张涣[b]贝母汤方[/b] 治肺中风,咳嗽喘满。
贝母(炒黄色) 半夏(白矾汤洗七遍,焙干。各一两) 干姜(炮) 麻黄(去根节) 甘草(炙) 款冬花(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三片,杏仁二枚去皮尖,同煎至五分,去滓。放温服。
《惠眼观证》[b]杏仁散[/b] 治小儿咳嗽,凡伤寒、涎壅发嗽。
杏仁 巴豆 半夏 皂荚 铜青
上等分,药入甘锅子内,以盐泥固济火 之,勿令走去药气,候冷取出为末。服半钱或一字,生姜、蜜熟水调下。
《惠眼观证》[b]金粉散[/b] 是治伤风咳嗽或回嗽后多吐,宜服。
麻黄(不去节) 贝母 糯米 郁金(皂角水煮) 杏仁(去皮尖,别研) 甘草(炙) 天南星(姜汁浸一宿,作饼子炙) 人参 地胆 知母(以上各等分)
上为末,却入杏仁膏同研匀。每服一钱,水半盏,蜂糖二分盏,薄荷二叶,同煎五、七沸服。
《刘氏家传》∶小儿肺中风形候,咳嗽气急,咽喉有涎。
麻黄(去根节,三钱) 诃子(用肉二钱) 甘草(炙,一钱,打碎)
上件药以水三碗,煎至半碗,去滓温服。一岁小盏内三分,二岁五分,三岁七分,五岁一盏,不拘时候。
《刘氏家传》∶小儿伤风嗽及一切嗽。
五灵脂(半钱) 半夏(五个,炮裂) 甘草(炙,半两)
上件药末之。每服半钱,熟调下。
《王氏手集》[b]菖蒲散方[/b] 治肺中风嗽。
菖蒲 官桂 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粗本。每服一钱,水六分,煎至三分,温服。量儿小大增减。

相关参考

《幼幼新书》 久嗽第十一

《圣惠》治小儿嗽久不止,心神烦闷。[b]栝蒌煎方[/b]栝蒌(一颗,热者去仁,以童子小便一升相和,研绞取汁)酥(一两)甘草(一分,生为末)蜜(二两)上件以银锅子中熳火煎如稀饧。每服以清粥饮调下半钱,日

《幼幼新书》 惊膈嗽第六

(惊瘥而嗽作)茅先生∶小儿有惊膈嗽,因惊风候好,便此嗽,故号惊膈嗽。下金杏丸夹匀气散与服,安乐。(方并见本门。)小儿月日内有嗽候,不治必死。气未盛而日月内嗽,所以不治。嗽如调理得变,久嗽不止,心陷胸高

《幼幼新书》 叙用药第七

《万全方》论小儿用药法∶经言∶六岁以下为小儿。然小儿与大人异疗者,以有撮口,急、慢惊忤,疳、痫等候,当须别为方论。余病与大人不殊。诸方散在卷中,亦可兼取,详而用之。(如吐泻、伤风、伤寒之类,受病一同大

疥第七怎么用?《幼幼新书》 疥第七

《巢氏病源》小儿疥候∶疥疮多生手足间,渐染生至于身体,痒有脓汁。按《九虫论》云∶蛲虫多所变化,亦变作疥。其疮里有细虫,甚难见。小儿多因乳养之人病疥而染着小儿也。《本草》传一切疮疥癣、杀一切虫方。油(一

积热第七怎么用?《幼幼新书》 积热第七

《玉诀》论积热者,因口不慎味,常餐粘食、腥膻、肥腻、冷滑、瓜果之物,已伤脾胃病也。胃腑虚微,结实难化,生疮瘢积,或胸胁之间,攻冲荣卫,呕逆气粗,眼涩,加渴,泄泻,两胁胀满。以汤散续,便宜疏宣,服千金丸

火丹第七怎么用?《幼幼新书》 火丹第七

《巢氏病源》小儿火丹候∶丹发于臂、背、谷道者,谓之火丹也。《颅囟经》火丹从背甲起。上用生麻油合猪槽下泥,涂之。《婴孺》治火丹发从背起,或走两足,赤如火方。景天草(十两)真珠(一分)上和杵为泥,封丹上。

火丹第七怎么用?《幼幼新书》 火丹第七

《巢氏病源》小儿火丹候∶丹发于臂、背、谷道者,谓之火丹也。《颅囟经》火丹从背甲起。上用生麻油合猪槽下泥,涂之。《婴孺》治火丹发从背起,或走两足,赤如火方。景天草(十两)真珠(一分)上和杵为泥,封丹上。

伤暑第七怎么用?《幼幼新书》 伤暑第七

太医局[b]香薷丸[/b]治大人、小儿伤暑伏热,躁渴瞀闷,头目昏眩,胸膈烦满,呕哕恶心,口苦舌干,肢体困倦,不思饮食。或发霍乱,吐利转筋,并宜服之。香薷(去土)紫苏茎叶(并用去粗梗)干木瓜(各一两)丁

伤暑第七怎么用?《幼幼新书》 伤暑第七

太医局[b]香薷丸[/b]治大人、小儿伤暑伏热,躁渴瞀闷,头目昏眩,胸膈烦满,呕哕恶心,口苦舌干,肢体困倦,不思饮食。或发霍乱,吐利转筋,并宜服之。香薷(去土)紫苏茎叶(并用去粗梗)干木瓜(各一两)丁

疳痢第七怎么用?《幼幼新书》 疳痢第七

《圣惠》论∶夫小儿疳痢者,由乳哺不节,生冷过度,伤于脾胃,致脏腑不调,冷热相搏,大肠虚弱,水谷不聚,变为下痢也。其候面色痿黄,肌体羸瘦,盗汗壮热,皮毛干枯,嗜食酸咸,心腹虚胀,泄痢恶物,日夜无常,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