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痧怎么用?徐小圃 丹痧
Posted 徐小圃
篇首语:常勤精进,譬如水长流,则能穿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丹痧怎么用?徐小圃 丹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丹痧怎么用?徐小圃 丹痧
季幼一诊 丹痧3日,壮热无汗,乳蛾肿腐,舌白糙,尖红,脉弦数。邪热化热,治以辛凉透达。7日之间,不变则佳。
淡豆豉9g 炒山栀9g 牛蒡子9g 薄荷3g(后下) 制僵蚕9g 玉桔梗4.5g 象贝母12g 蝉蜕4.5g 马勃4.5g(包) 连翘9g 2剂
二诊 丹痧五日,热渐轻,喉腐略化,舌白糙,尖红起刺,脉弦数,治以前方出入。
淡豆豉9g 炒山栀9g 牛蒡子9g 制僵蚕9g 玉桔梗4.5g 象贝母12g 马勃4.5g 银花12g 连翘9g 板蓝根12g 2剂
三诊 丹痧7日,热已降,略有咳呛,口渴引饮,舌白糙,尖红,脉弦数较缓,治以清化养阴。
鲜金石斛12g 银花9g 连翘9g 前胡6g 象贝母12g 黛蛤散15g 板蓝根12g 天花粉9g 芦根30g 2剂
相关参考
罗××,女,8岁。初诊:1965年1月15日。主诉:身热(T38℃)4日,丹痧密布,咽喉疼痛,大便4日未行,小便短少。诊查:舌苔薄,质红,口渴引饮,脉浮数。辨证:时邪外感,肺胃热盛。治法:拟予辛凉透达
病名。见《疡科心得集》卷上。其中附王步三先生烂喉丹痧论曰:“金匮有阳毒之纹,叔和作温毒之说,其证形与今之名丹痧烂喉者极合。”即烂喉丹痧。治宜用清瘟败毒散加减。参见烂喉丹痧条。
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疠之邪所引起的急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发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为多。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尤以2-8岁儿童发病率较高
(附烂喉痧)□[b]金(左)[/b]春温疫疠之邪从内而发。发热咽痛,热势甚炽,遍身丹赤,痧点连片不分,咽痛外连颈肿。右脉滑数左脉弦紧,舌红边尖满布赤点。此由温疫之邪,一发而便化为火,充斥内外蔓延三焦。
病证名。又名丹疹、烂喉痧、烂喉(疒丹)痧、疫痧、疫喉、喉痧。类于猩红热。因其咽喉红肿糜烂,疹色鲜红如丹,故名。属疫疹,流行于冬春季节。多见于2-10岁小儿。由疫疠之邪从口鼻而入肺胃,初期邪在卫分,继之
磊磊如云头成片者为丹;色淡形浮,扪之碍手者为疹;红紫深入肉中,如蚤所咬,扪之不碍手者为斑。莫不由热而生。更有一片红紫,热甚啼叫者,名赤游丹,又名火丹。皆以其形色而名之也。发于头面四肢者轻,胸腹阴囊者重
磊磊如云头成片者为丹;色淡形浮,扪之碍手者为疹;红紫深入肉中,如蚤所咬,扪之不碍手者为斑。莫不由热而生。更有一片红紫,热甚啼叫者,名赤游丹,又名火丹。皆以其形色而名之也。发于头面四肢者轻,胸腹阴囊者重
多发于冬春二季,系由疫毒之邪自口鼻吸入,与肺胃蕴热相合,以致热毒上攻咽喉而迅速出现咽痛,红肿腐烂,热毒外出于肌表则全身皮肤呈现痧疹;此外还有发热,恶寒,头痛等全身症状。本病又名“疫喉痧”,即猩红热。
夫丹痧一证方书未有详言,余究心是证之所来,不外乎风寒温热时戾之气而已。故解表清热各有所宜。治之得当,愈不移时,治失其宜,祸生反掌,无非宜散宜清之两途也。其证初起凛凛恶寒、身热不甚、并有壮热而仍兼憎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