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录》 论伤寒太阳经再传
Posted 《质疑录》
篇首语:人们常说,常识是两点之间最短的直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质疑录》 论伤寒太阳经再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质疑录》 论伤寒太阳经再传
伤寒六经传变,自表入里,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自浅而深,六经传尽,必无出而再传之理。成氏以六日厥阴传经已尽,七日当愈;七日不愈,再自太阳传出,复至厥阴;十三日不愈,谓之过经坏病。此等注释,谬戾殊甚。马元台辨之,谓太阳至厥阴,犹人入户升堂以入于室。太阳为三阳,最在外;阳明为二阳,在太阳之内;少阳为一阳,在阳明之内。此三阳之在表也。太阴为三阴,在少阳之内;少阴为二阴,在太阴之内;厥阴为一阴,在少阴之内。此三阴之里也。故一日始于太阳,二日传阳明,三日传少阳,四日传太阴,五日传少阴,六日传厥阴。经文之论次第相传,亦言其大概耳!所云七日不愈再传经者,七日行经未尽,仍在太阳一经故也。如仲景所谓太阳病头痛,七日以上自愈,以行其经尽也,若欲再作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可见太阳一经有行之七日以上者,则阳明、少阳亦可羁留过经不解。
故针阳明中土,使经不传,此行其经未尽,未尝曰传其经尽也。若云六经传尽,复自厥阴出,而再传太阳,则有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以格之,容有自外入内,又自内而越于外之理?风寒之邪,入人脏腑,岂两阴交尽于里,复从皮毛外而再入太阳以为害者耶?成氏之谬,千古大惑,请从辨之。
相关参考
伤寒千态万状,只虚实二字尽之。一实一虚,则邪正相为胜负,正胜则愈,邪胜则死。若正气实者,即感大邪,其病亦轻;正气虚者,即感微邪,其病亦甚。故凡气实而病者,但去其邪,攻之无难,所可虑者,惟伤寒挟虚为难耳
《内经》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又曰∶热病者,伤寒之类也。此之言热病,乃冬令严寒,人触冒之,感而即病之谓,而非夏时暑病为热病之比。夏时热病,今夏至后,天令暑热炎蒸之邪,感伤于人,与冬时伤寒之热病,
仲景《伤寒论》有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内虚因作痞气。又曰∶阳证下之早者,为结胸;阴证下之早者,为痞气。夫结胸、痞气,因下早而成,固人人能明之。独阴阳二字,未有能确辨之者
古人认为伤寒六经中从太阳到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一天传一经,如果到第六天病末痊愈,第七天又将再传太阳。事实上,伤寒一天传一经的说法,完全脱离实际,在临床上也很难看到从厥阴再传太阳的。
《活人书》有云∶中脘有痰,令人憎寒壮热,胸膈痞闷,有类伤寒。又云∶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常履之,遂成香港脚,所以病症与伤寒相类。此等议论,大是惑人。夫伤寒为热病,有六
《素问》云∶人迎与气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灵枢》云∶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不和则阳脉盛;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不和则阴脉盛。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故曰关;阴气太盛
《内经》一十九条,实察病机之要旨,末言“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以答篇首“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之旨,总结一篇十九条之要法,此正先圣心传妙旨。刘河间略其颠末,遗此一十六字,独取其中十九
《金匮要略》论大便下血,分粪前为近血,粪后为远血。此以血来有迟早,而分远近,未尝主于心肺、肾肝之所出为远近也。丹溪乃言血在粪后者,出于心肺,心肺在上,故血来迟;血在粪前者,出于肾肝,肾肝在下,故血来早
方书多言血与汗异名而同类。丹溪因之,遂有在内为血,在外为汗之论。似乎血即是汗,汗即是血矣。岂知血与汗之由来,有不可以同类并言者。经云∶心主血,血生于心。又云∶肾主五液,入心为汗。又云∶汗者,心之液。此
人生有两肾,两肾并诊于左右尺,而命门则居两肾之中。所谓命门之火者,即两肾中之元气也。元气生于命门,而不偏于右。自《难经》有云∶肾有两,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遂专属之右,而华元化因之,始分左肾属水,右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