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录》 论静而得之曰中暑

Posted 《质疑录》

篇首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质疑录》 论静而得之曰中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质疑录》 论静而得之曰中暑


洁古《此事难知》有曰∶动而得之曰中热,静而得之曰中暑。此言不能无议。夫中热、中暑,均自夏月感受之热邪也。故中暑即是中热,初无有分,但其得之则有别者。如行人、农夫,奔走劳动于道途田野之间,此时热气充斥,一时昏闷猝倒,此谓中暑,即谓中热,是皆动而得之者也。若静而得之者,如安逸之人,乘凉于大厦高堂、凉亭水阁,一时阴寒之气遏郁,周身之阳气不得舒越,而肌肤粟栗、头疼、发热,此是夏月感寒病,而不得以中暑名之也。中暑者,中天令之热邪,岂有感受房室阴寒之气,而混以静时得之,亦名之曰中暑可乎?若静时感夏月之寒,而漫称曰中暑,使不正其名、辨其症,而以清暑寒凉之品,如彼白虎、益元投之,其祸人必矣!

相关参考

《医学传心录》 中暑有动静之异

夏至日后,病热为暑。张洁古①曰;动而得之为中暍②,静而得之为中暑。东垣曰:日中劳役而得者谓之中暍,避暑于深堂而得者,谓之中暑。中暍之病,其因劳役于外,日光曝其皮肤,热气入于鼻窍,肺经受伤,其症身热头疼

中暑怎么用?《医学正传》 中暑

[b]论[/b]《内经》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洁古曰∶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东垣曰∶暑热之时,无病之人,或避暑于深堂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

伤暑怎么用?《医学从众录》 伤暑

夏日炎炎,耗伤元气。故病必体倦脉弱,身热自汗,烦躁,面垢唇青。李东垣以动而得之为中热,静而得之为伤暑,热阳而暑阴也。其实未确。盖以暑字从日,暑即热也,何必分名。但动静二字,是阴阳分别。兹仍分动以得之、

伤暑怎么用?《医学从众录》 伤暑

夏日炎炎,耗伤元气。故病必体倦脉弱,身热自汗,烦躁,面垢唇青。李东垣以动而得之为中热,静而得之为伤暑,热阳而暑阴也。其实未确。盖以暑字从日,暑即热也,何必分名。但动静二字,是阴阳分别。兹仍分动以得之、

《质疑录》 论泻南补北不可以治痿取阳明

《痿论》云∶五脏使人痿,而本于肺热叶焦。终之曰∶治痿独取阳明。是痿病原于手太阴一经,以热相传而成,而治之者,惟取足阳明一经以为要。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总宗筋而束骨以利机关。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

《寿世保元》 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浮脉属阳主表。举指轻按而得之曰浮。浮而有力曰洪。浮而无力为芤。浮而长大为实。沉脉属阴主里。举指重按而得之曰沉。沉而有力曰滑。沉而无力为弱。沉而似有似无为微。沉而至骨为伏。迟脉属阴在脏。举指半重按之在内

《医学传心录》 受湿有内外之分

丹溪曰:“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有外感而得之者;有内伤而得之者。有居处卑湿,或早行雾露,或冒雨,或涉水.或汗衣湿履.则湿从外感之者;或恣①饮酒浆,过食生冷,则湿从内伤之者。又一说云:饮食人胃

《医学传心录》 受湿有内外之分

丹溪曰:“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有外感而得之者;有内伤而得之者。有居处卑湿,或早行雾露,或冒雨,或涉水.或汗衣湿履.则湿从外感之者;或恣①饮酒浆,过食生冷,则湿从内伤之者。又一说云:饮食人胃

概述怎么用?《时病论歌括新编》 概述

夏伤于暑,是指夏季小暑大暑之令,伤于暑也。其时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皆称暑病,暑邪伤人,有伤暑、冒暑、中暑之分,且有暑风、暑温、暑咳、暑瘵之异。伤暑者,静而得之称为阴暑,动而得之称为阳暑;冒暑者,较

跋怎么用?《质疑录》 跋

张景岳以医术着声于明万历、天启间,所辑《类经》暨《景岳全书》二种,流播宇内殆遍,惟《质疑录》一帙,虽已为东海石氏所刊,而人间见者甚少。其书于古名家,若刘、李、朱、张辈,所言稍有偏,着必加辩正。盖恐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