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泻论怎么用?《医碥》 补泻论
Posted 《医碥》
篇首语:生活的真谛从来都不在别处,就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奋斗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补泻论怎么用?《医碥》 补泻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补泻论怎么用?《医碥》 补泻论
泻此即补彼,(如泻火即是补水。)补此即泻彼,(如补火即是驱寒。)故泻即补也,补即泻也。寒以补阴,故夏月饮水,热以补阳,故冬日饮汤。必以温热为补,寒凉为泻者,谬也。张子和谓∶良工治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庸工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以为先固其气,元气实,邪自去。不知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补之,真气未胜,邪已交驰横骛,而不可制矣。惟脉虚下脱,无邪无积之人,方可议补。其余有邪积之人,必以吐、汗、下三法,先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又曰∶汗、吐、下,以药石草木治病者也,犹君之刑罚。补者,以谷肉果菜养口体者也,犹君之德教。故曰∶德教兴平之粱肉,刑罚治乱之药石。若人无病,粱肉而已,及其有病,当先诛伐,病之去也,粱肉补之。如世已治矣,刑措而不用,岂可以药石为补哉。又曰∶胸以上大满大实,病如胶粥,微丸微散,皆儿戏也,非吐,病安能出。又曰∶风寒暑湿之气,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亟去之,莫如发汗。又曰∶人知下之为泻,而不知下之为补,陈 去而肠胃洁, 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者存焉。又曰∶人之食饮,酸咸甘苦,百味皆聚于胃,壅而不行,荡其旧而新之,亦脾胃之所望也。其言可谓名通。按子和治病,不论何证,皆以吐、汗、下三法取效,此有至理存焉。盖万病非热则寒,寒者气不运而滞,热者气亦壅而不运,气不运则热郁痰生,血停食积,种种阻塞于中矣。人身气血,贵通而不贵塞,非三法何由通乎?又去邪即所以补正,邪去则正复,但以平淡之饮食调之,不数日而精神勃发矣。故妇人不孕者,此法行后即孕,阴阳和畅也。男子亦阳道骤兴,(子和云∶病久否闭,忽得涌泄,血气冲和,心肾交媾,阳事必举,宜切戒房室。)非其明验乎?丹溪倒仓法,实于此得悟。后人不明其理,而不敢用,但以温补为稳,杀人如麻,可叹也。
相关参考
针灸著作。又名《洁古云岐针法》,一卷。金·张璧撰(按:张璧即云岐子,其父为张洁古)。本书主要论述针法补泻和部分针刺治疗经验,文字简略。内有:论迎随补泻、经络取原(穴)法、王海藏拔原例、经络腧穴配合法,
夫气虚痘症初发,则必身热悠悠,乍热乍凉,懒言神倦,面青白,饮食减少,手足时冷时热,呕吐便溏,痘点即见,隐隐不振,淡红皮薄,至三四日陆续不齐,不易长大,至五六日不易成浆,少食气馁,伤食易泄,至七八日,塌
能知迎随。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别阴阳。阴阳者。知荣卫之流行逆顺。经脉往来终始。凡用针。顺经而刺之。为之补。迎经而夺之。为之泻。故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取之。安得无实。此谓迎随补泻之法。
夫痘有血热气虚二症,血热者人固知为凉血也。气虚者,人固知为补气也。殊不知疹之为症,先动阳分而后归于阴经,痘之为症,直由阴经而后传于阳分,是以血热之症初发,虽宜凉血,然即以寒凉之剂一加,则毒冰伏于肾而难
东垣云∶夫痈疽得之有内外之别,治之有寒温之异,受之外者,法当托里以温,若反用寒药,则是以皮毛之邪,引入骨髓矣。受之内者,法当疏利以寒,若反用温剂托里,则是以骨髓之病,上彻皮毛矣。是必表里通溃,共为一疮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七第六十二《调经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六第三。[b]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b]为刺之道,唯有补法①,余已略闻,然
五脏子母虚实,鬼贼微正,若不达旨意,不易得而入焉。在前者为实邪,子能令母实,拒贼伤于母,其子又引母所克者妻、来相助,故曰实邪也。在后者为虚邪,母引子之鬼贼至,由母能使子虚也,《内经》云∶子能令母实,母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损伤之病,亦不例外。一般说来,损伤之初,何论内伤外伤,多数属气滞血瘀的实证。损伤而致气血不足者,惟在新伤出血之血虚,甚至气随血脱之侯。这在开放性外伤及脏器损伤中每可见到,在目前
大黄虽为将军.然荡涤蕴热.推陈致新.在伤寒乃为要药.但欲用之当尔.大柴胡汤中不用.诚脱误也.王叔和云.若不加大黄.恐不名大柴胡.须是酒洗生用为有力.昔后周姚僧坦名善医.帝因发热.欲服大黄.僧坦曰.大黄
补和泻是治疗上的两个重要原则。“补”,主要用于治疗虚证。“泻”,主要用于治疗实证。在针灸疗法中的补泻主要是通过应用不同手法以产生不同刺激强度与特点而取得的。古代应用的针法补泻种类很多,主要有“迎随补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