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瘦燕 精研针刺手法,热补凉泻有得

Posted 陆瘦燕

篇首语: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陆瘦燕 精研针刺手法,热补凉泻有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陆瘦燕 精研针刺手法,热补凉泻有得

陆氏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是取效之关键,尤其在治疗脏腑病时,运用补泻手法,疗效确比不用补泻手法为佳。他在临床上应用双手爪切进针,病者往往毫无痛感,然后以全身之力运于右手持针腕部,继而运之大拇指、食指、中指进行施术,其手法特色成为他的一个诊疗特点。
[b](一)对针刺手法提出科学的分类[/b]
1.手法分三类。
(1)基本手法:是针刺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动作或形式,是构成不同作用的各种手法的基础,有进退针、提插针、捻转针、针向和留针五种。
(2)辅助手法:是基本手法以外的另一些以辅助形式出现的针刺方法,陆氏将其归纳为16种单一的方法。
(3)复式手法:是各种单一手法的综合应用,根据其组合规律和作用原理,归纳为3类18法。①补法或泻法的单纯组合:有“烧山火”、“透天凉”二法。②补法和泻法的交错组合: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流气法”、“提气法”、“龙虎交战”、“饿马摇铃”及“子午捣臼”七法。③补泻法和行气法的相互组合:有“运气法”、“纳气法”、“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风迎源”、“龙虎升降”、“通关交经”及“关节交经”九法。
2.手法作用分三类。
陆氏将手法的作用,区分为候(催)气、行气及补泻三类。指出所谓“候气”或“催气”,乃是促使针不得气的方法。所谓“行气”,是宣行气血直达病所的方法。所谓“补泻”则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设之刺法。
3.针刺补泻手法分二类。
陆氏将补泻手法归纳为“徐疾”、“提插”、“迎随”、“捻转”、“呼吸”、“开阖”、“留针”、“九六”及“纳支”九法,又进一步将其作用区分为“调和阴阳”和“疏调营卫”二类。
(1)调和阴阳:为脏腑经络阴阳之气的“有余”与“不足”而设,“引阳入内”为补,“导阴出外”为泻。以徐疾补泻和提插补泻为代表,适用于一切脏腑经络寒热虚实的病症。
(2)疏调营卫:为营卫之气运行的“太过”与“不及”而设,“随而济之”为补,“迎而夺之”为泻。以迎随补泻和捻转补泻为代表,适用于一切经脉壅滞、营卫不和之病症。
4.创五种行气法。
行气手法是具有特别感觉传导现象,可以提高疗效的针刺手法,陆氏在《刺灸法汇论》中将其列为一类独立的手法,并将其归纳为“捻转行气法”、“提插行气法”、“呼吸行气法”、“按压行气法”及“针芒行气法”五种填补了近代针灸文献的空白。
[b](二)对“烧山火”与“透天凉”的研究[/b]
1.文献研究。
陆氏将这二种复式手法,从源到流,从理论到操作,作了深入而精辟的讨论,认为其出处就现存资料而论,以明代徐凤著《针灸大全》中的《金针赋》为最早,并将这两种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作了考究:
"烧山火”手法:先进至天部,紧按慢提九次,次进至人部,紧按慢提九次,再进至地部,紧按慢提九次,然后从地部一次退至天部。这样分三部进针,一部退针(三进一退)称为1度。反复操作3度,倘有热感,出针揉闭其穴,如无热感可反复再施,或留针待热至。
"透天凉”手法:进针直达地部,紧提慢按六次,退至人部,紧提慢按六次,再退至天部,紧提慢按六次,这样一部进针,分三部退针(一进三退)称为1度。反复操作3度,如有凉感,即可出针,并摇大其穴,如无凉感,可反复再施,或留针待凉感产生。
陆氏以自已的体会,提出手法成败的主要关键在于:①切实掌握进针、退针的层次分明,提插均匀。②刺激须适度。③施术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④须嘱病者留意针感,以免忽略轻微的感应,但不要暗示。⑤如果3度施术目的未达到时,结合10~15分钟的留针,往往可以提高疗效。
据陆氏的经验,热感往往在酸胀感的基础上产生;凉感则多产生于沉重感的深化。至于凉热感应出现的部位,可因人而异,有的先在施术部位开始,逐步扩散,有的则先出现在对侧。
2.临床研究。
陆氏应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治疗痛痹、产后风湿冷痹、胃下垂、指端青紫症、感冒发热、脾阳虚、肾阳虚、虚热膏淋、肌痿等11个病种32例。
(1)疗效观察:有效21例,疗效不显著11例,此11例中,7例针刺时不得气,故疗效也差。说明这二种手法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2)感应观察:在136针次的施术过程中,施“烧山火”82针次,有热感者73针次,占89%;施“透天凉”54针次,有凉感者43针次,占79%,两者阳性感应率为84%(P〈0.001)。
(3)体温变化观察:施“烧山火”后,体温上升者58针次,占71%;施“透天凉”后,体温下降者32针次,占60%,两者阳性率为66%。(P〈0.001)。
3.实验研究。
为了进一步阐明“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作用原理,陆氏与上海中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协作,做了这两种手法对体温和某些体液成分影响的实验,全部实验过程按双盲法原则设计。结果:“烧山火”使体温普遍上升,血糖与血浆柠檬酸含量明显增高(P〈0.01),“透天凉”使体温普遍下降,血糖与血浆柠檬酸含明显降低(P〈0.01);而“平针”手法对上述三者均无明显影响。实验结果进一步差别非常显著(P〈0.01)。
陆氏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一系列研究,说明其不仅有主观的感觉变化,而且有实际发生的生理过程和物质基础,此项工作在当时居国内领先地位。
[b](三)对行气法的研究[/b]
为了深入研究针刺作用途径与经络现象的实质问题,陆氏与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协作,用多方位经穴肌电测绘的方法,施用行气手法,对感觉产生、循行方向与相应经穴电变化情况作了实验性临床观察。结果:
1.行气针法方向与被针者感觉循行的关系。
发现用行气针法的99针次中,被针者感觉循行方向符合针向者共70针次,达71%,并发现针法向下时的符合率高于针法向上时。而陆氏施针的符合率又高于其他施术者,可达93%。
2.行气针法方向与各测定穴出现电变化的关系。
在足三里穴施行气针法向下时,胃经足三里以下穴位出现电反应达69%,针法向上时,胃经上方穴位出现电反应达62%,其他经腧穴出现电反应者不明显。
3.行气针法方向与感觉循行方向以及经穴电变化出现部位三者之间的符合情况。
99针次中,全符合者52针次,占53%,部分符合者38针次,占37%;全不符合者仅9针次,占10%,说明三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4.行气针法与一般针法对感觉定向循行的关系。
发现用行气针法出现感觉定向循行者,为71%;而一般针法仅占43%,两者有显著差别。
上述实验初步证实了感觉循行的定向性随手法不同而有显著差别,而且不同的施术者存在着效果的差别。
治验举例:谢××,男,44岁。突然胃痛,经治疗,痛势未减,连痛一天,当晚抬至卫生院急诊。诊脉两手俱伏,舌淡嫩,面色(白光)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呕吐清水,头目眩晕。按脉论证,属中宫虚寒,阳气不运,治拟温中散寒,宽中理气。
处方:内关、足三里。
手法:针芒补泻,结合努法。
内关二穴同时捻转,得气后针芒向上斜插,右手持针重重斜插一寸许,按针不动,静以待气,患者即觉酸胀直窜胸脘,脘痛立止,胀闷亦解,按其脉息稍起。复刺足三里,起针10分钟后,由其妻子伴同回家。翌日随访,已愈。

相关参考

陆瘦燕怎么用?《中医词典》k~l~m 陆瘦燕

现代医家(1909-1969年)。原姓李名昌,后改从舅姓。江苏昆山人。针术系秉承家学,设诊沪上,颇有医名。1949年后,先在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工作。后执教于上海中医学院,任针灸科主任;又任上海市

医案怎么用?陆瘦燕 医案

胃痛怎么用?陆瘦燕 胃痛

邱××,男,64岁。初诊:1964年8月18日,1961年5月因腹痛、黄疸反复发作而在松江人民医院施行总胆管引流术(胆囊未切除,有否结石不详),术后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手术后腹痛发作依旧,每

胃痛怎么用?陆瘦燕 胃痛

邱××,男,64岁。初诊:1964年8月18日,1961年5月因腹痛、黄疸反复发作而在松江人民医院施行总胆管引流术(胆囊未切除,有否结石不详),术后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手术后腹痛发作依旧,每

陆瘦燕 脑震荡后遗症

吴××,男,29岁。初诊:1959年9月24日,1955年后脑及肩背部被木棍击伤,昏迷,住院八天,诊断为脑震荡,以后留有头痛眩晕,视力减退,夜寐不安等症状,脉弦滑,舌质红,治拟疏泄清空,滋水降火。处方

陆瘦燕 脑震荡后遗症

吴××,男,29岁。初诊:1959年9月24日,1955年后脑及肩背部被木棍击伤,昏迷,住院八天,诊断为脑震荡,以后留有头痛眩晕,视力减退,夜寐不安等症状,脉弦滑,舌质红,治拟疏泄清空,滋水降火。处方

陆瘦燕 小脑桥脑萎缩症案

何××,男,34岁。初诊:1964年9月29日,走路不稳,已历四年,时有头痛眩晕,两目远视昏糊,目珠不活,偶有震颤,并有复视,行履常向右侧倾斜,饮食易呛,精神疲乏,烦躁不宁。无四肢震颤,二便不利等症,

陆瘦燕 小脑桥脑萎缩症案

何××,男,34岁。初诊:1964年9月29日,走路不稳,已历四年,时有头痛眩晕,两目远视昏糊,目珠不活,偶有震颤,并有复视,行履常向右侧倾斜,饮食易呛,精神疲乏,烦躁不宁。无四肢震颤,二便不利等症,

《卫生宝鉴》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三焦命门补泻同)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凉寒热补泻.(各从其宜.逆从互

《汤液本草》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三焦命门补泻同)。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凉寒热补泻各从其宜(逆从互换,入求责法)。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