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消法怎么用?《疡医大全》 论内消法
Posted 《疡医大全》
篇首语: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论内消法怎么用?《疡医大全》 论内消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内消法怎么用?《疡医大全》 论内消法
王肯堂曰∶痈疽之证,发无定处,欲令内消于初起红肿结聚之际,施行气活血、解毒消肿之药是也。当审浅深大小,经络处所,形脉虚实。如发于脑、背、腰、项、臀、 者,乃太阳经也,宜黄连、羌活。背连胁处,为近少阳,宜柴胡,并宜败毒散、仙方活命饮。形实脉实者,宜漏芦汤、内疏黄连汤、追毒丸疏利之。气虚者,参为主,血虚者,归芎为主,佐以消毒之药,随分野以引经药行至病所。六经分野,上有痈疽,其五经各随本经标本寒温,气血多少,以行补泻。惟少阳一经,虽曰气多血少,而气血皆不足也,治与气虚血虚同法。凡栝蒌、射干、穿山甲、金银花、夏枯草、蟾酥、连翘、地丁、鼠粘子、木鳖子之类,为内消之药。仙方活命饮、内消丸、柞木饮子、牛胶饮子、车辙散、返魂丹、消毒饮,为内消之方,众皆知之。殊不知补泻虚实,平治寒温,使气血各得其常,则可内消也。其外用紫葛汤淋洗,及用散涂膏贴者,亦使气血和平,而肿消热退也。李东垣曰∶夫痈疽丹肿之生,皆由阴阳不调,营卫凝涩,气血不流之所生也。古人有言曰∶阳滞于阴则生疮,阴滞于阳则生疽。疮疽之生,有内有外,内生于脏腑胸腹之中,外生于肤肉筋骨之表,发无定处。夫郁滞之本,则因气血不流,蒸气不能外达,留滞而成内热,疮疽所生焉。若初觉气血郁滞,皮肉结聚,肿而不溃时,可疏涤风热,通利脏腑,一二行后,徐次用诸汤 渍,即得内消矣。不然,则治之稍慢,毒热不散,反攻其内,致令脓血之聚也。《内经》谓∶治病必求于本。盖疮疽本乎中热之郁结不通也,其风邪寒气所聚也,治之宜温热之剂和血令内消也。辨之有法,须认风寒则肿硬色白,热毒则 肿色赤,以为异也。如有气已结聚,不可用内消之法,宜用排脓托毒之药,此皆先后之次也。
又曰∶消者,灭也,灭其形证也。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火者,离卦也。离者,外阳而内阴,内阴壅滞,必然外攻,治当内消,使绝其源而清其内,不令外发,故云内消。乃初起微觉之时,即以汤液丸散,内服外敷,疏其源,绝其毒,实时消散,如形证已成,不用此法也。
程山龄曰∶内消者,肿毒初起,即用药消散也。凡病痈疽、发背、对口、疔毒,其初起憎寒壮热,有似伤寒,而痛偏着一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当初起时,脓尚未成,不过气血乖违,逆于肉理耳。外敷远志膏,或金黄如意散、铁箍散,或贴普救万全膏;内服银花甘草汤,或内消散,实时消散。若系疔疮,即宜刺破,或艾灸肿处,上搽蟾酥饼,贴以万全膏,内服菊花甘草汤,随即平伏。菊花连根带叶,皆治疔疮之圣药也。其中亦有挟风寒而发者,又宜先用荆防散,或芎芷香苏饮,冬月万灵丹以散之。随服银花、菊花等药,即可内消,务须及早下手,不可迟滞。(《十法》)
相关参考
治疗法则,八法之一。包括消散和消导两种意义。用消散导滞破积药,以消除食滞及气血痰湿瘀滞而产生痞积的方法。有消食化滞、消痞化积等法。详各条。
内消者,肿毒初起,随用药消散也。凡病痈疽、发背、对口、疔毒,其初起憎寒壮热,有似伤寒,而痛偏一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当初起时,脓尚未成,不过气血乖违,逆于肉理耳。外敷以远志膏,或贴普救万全膏。内
疮疡内治法中“消、托、补”三大法则之一。《外科精义》卷上:“《内经》谓治病必求于本,盖疮疽本乎中热之郁结不通也,其风邪寒气所聚也,治之宜温热之剂和血令内消也”,“夫痈疽丹肿,结核瘰疬,初觉有之,即用内
论曰∶治病必先求其本,而后治其标。痈疽诸疮,虽发于外,而本乎中热之所出,始觉经络壅滞,气血闷郁,有疮疡之证,则热气初作,营卫未碍,肌肉未肿,肿而未腐之时,特可疏以伤治发背痈疽,肿毒痛苦,不可忍者。内消
消法,是用消肿散结、开通破积之药,以消除因于气滞、血瘀、痰凝、火郁、湿聚、水结之类而产生之肿块、痞积,使病灶消除、经络通达,气血调畅、脏腑安和,从而获得康复之法。消法为八法之一,乃中医治病基本大法之一
治疗学名词。系消法之一。即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治法。详醒脾、消食导滞、补脾益气等条。
治疗学名词。系消法之一。即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治法。详醒脾、消食导滞、补脾益气等条。
瘰疬专着。一卷。清·梁希曾撰于1909年。书中载点疬药方及用法,并阐述了瘰疬的辨证治疗及饮食调摄等内容。体现了梁氏善用点药和潜消法的学术特点。现有《三三医书》本。
消法和补法同时并用的方法。一般用于虚实挟杂的证候。
治疗学术语。系消法之一。用软坚散结或消瘀的药物,消散或破削坚硬积块的治法。适用于血瘀、气结,或湿痰凝聚所致的症块、肿核等。如肝脾肿大,用鳖甲煎丸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