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诸方怎么用?《寿世保元》 伤寒诸方

Posted 《寿世保元》

篇首语: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伤寒诸方怎么用?《寿世保元》 伤寒诸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伤寒诸方怎么用?《寿世保元》 伤寒诸方

一论冬月正伤寒。头疼发热恶寒。项脊强重。脉浮紧无汗。是足太阳膀胱经表症。若头如斧劈。身似火炙者。宜此方。
[b]升阳发表汤[/b]
麻黄(一钱) 杏仁(三钱) 桂枝(一钱)川芎(一钱五分) 白芷(二钱) 羌活(二钱) 防风(一钱五分) 升麻(八分)
上锉。姜、葱、豆豉。水煎。热服出汗。汗出药止。勿多服。
一论冬月正伤风。头疼发热恶寒。鼻塞项脊强重。脉浮缓自汗。为表症也。此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当实表散邪。无汗者不可服。
[b]疏邪实表汤[/b]
桂枝(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去芦) 芍药(二钱) 甘草(一钱) 防风(一钱五分) 羌活(二钱) 川芎
上锉。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汗不止。加黄 蜜水炒。喘加柴胡八分。杏仁三钱。胸中饱闷。加枳壳一钱。麸炒去穣。桔梗八分。
一论春夏秋。非时感冒暴寒。头疼。发热恶寒。无汗。脊强。脉浮紧。此足太阳膀胱受邪。是表症。宜发表。不与冬时正伤寒同治法。此方非独治三时暴寒。春可治温。夏可治热。秋可治湿。治杂病亦有神也。可代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各半汤。乃太阳经神药也。
[b]羌活冲和汤[/b](又名神解散。)
苍术(泔制一钱) 羌活(一钱) 防风(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芷(一钱) 细辛(二分) 黄芩(一钱) 生地(一钱) 甘草(二分)
上锉。生姜、葱白。水煎。热服出汗。胸中饱闷。加枳壳去穣。桔梗去芦。夏月。加石膏、知母。有汗。去苍术。加白术。再不止。去细辛。加黄 蜜炙。如再不止。以小柴胡汤加桂枝、芍药一钱。名神术汤。不作汗。加苏叶。
一论足阳明胃经。身热。鼻干不眠。微恶寒。头痛。眼眶痛。脉微洪。宜解肌。此属阳明经病。其正阳明腑病。别有治法。
[b]柴葛解肌汤[/b]
柴胡(八分) 黄芩(二钱) 芍药(二钱) 葛根(二钱) 羌活(二钱) 石膏(三钱)桔梗(八分) 甘草(八分) 白芷(一钱)
上锉。姜、枣煎服。本经无汗恶寒。去黄芩。加麻黄一钱。
一论足少阳胆经。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脉来弦数。属半表半里。宜和解。此胆经无出入。有三禁。不可汗下利小便也。
[b]柴胡双解散[/b](即小柴胡汤)
柴胡(一钱) 黄芩(二钱) 半夏(二钱汤泡) 人参(二钱) 甘草(八分) 白茯苓(三钱)白芍药(二钱)
上锉散。姜、枣煎。呕。加陈皮一钱五分。竹茹四钱。姜汁。痰多。加栝蒌三钱。贝母三钱。口干。加知母一钱五分。石膏三钱。心中饱闷。加桔梗三分。枳壳一钱。心下痞满。加枳实二钱。黄连八分。内热甚。错语心烦。不得眠。合黄连解毒汤。小便不利大便泄泻。合四苓散。夹热而利。加炒黄连八分。白芍二钱。
一论足太阴脾经。腹满而痛。咽干而渴。手足温。脉沉而有力。此因热邪从阳经传入阴经也。
[b]桂枝大黄汤[/b]
桂枝(一钱) 大黄(二钱) 芍药(二钱) 甘草(八分) 枳实(二钱) 柴胡(八分)
上锉。生姜煎。临服。加槟榔磨水二匙入药。温服。
一论伤寒。自受其寒。病直中阴经是也。初得病无热。无头痛。止有腹痛。怕寒厥冷。
或下利呕吐不渴。脉沉迟无力。
[b]加味理中汤[/b]
人参(三钱) 白术(一钱五分) 干姜(一钱炮) 甘草(八分) 肉桂(八分) 陈皮(一钱五分)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临服。加木香磨一匙姜汁同服。
一论足太阴脾经腹满。身目发黄。小便不利。大便实。发渴。或头汗至颈而还。脉来沉重者。宜此方。
[b]茵陈将军汤[/b]
茵陈 大黄 栀子 黄芩 枳实(各一钱) 甘草梢(三分) 滑石末(二钱) 浓朴(八分)
上锉。滚水煎。热服。以利为度。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身目发黄小便不利。宜此药调下五苓散。
一论伤寒小水不利。小腹满。或下焦蓄热。或引饮过多。或小水短赤而涩。脉沉数者。
以利小便为先。惟汗后亡津液。与阳明汗多者。则以利小便为戒。
[b]导赤饮[/b]
茯苓(三钱) 猪苓(二钱) 泽泻(二钱) 桂枝(八分) 白术(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滑石(三钱) 山栀(三钱)
上锉散。生姜一片。灯心十根。入盐二字调服。中湿身目黄者。加茵陈三钱。水结胸症加木通二钱。灯心十根。如小水不利。而见头汗出者。乃阳脱也。如得病起无热。多谵语。烦燥不安。精采不与人相当。此药治之。
一论伤寒。邪热传里。大便结实。口燥咽干。怕热谵语。揭衣狂妄。扬手掷足。斑黄阳厥。
潮热自汗。胸腹满硬。绕脐疼痛等症。可代大小承气、调胃承气、三一承气、大柴胡、大陷胸等汤之神药也。谵语妄语。身当有热。脉宜洪大。手足厥冷。脉沉细而微者死。
[b]六一顺气汤[/b]
柴胡(八分) 黄芩(二钱) 芍药(二钱) 枳实(二钱) 浓朴(八分) 大黄(二钱) 芒硝(一钱) 甘草(八分)
上锉散。水煎。临服。入铁锈水二匙调服。
一论身热。渴而有汗不解。或经汗过。渴不解者。脉来微洪。无渴不可服。
[b]如神白虎汤[/b]
石膏(三钱) 知母(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 糯米(一撮) 人参(二钱) 麦门冬(三钱)五味子(四分) 山栀子(三钱) 天花粉(四钱)
上锉。生姜一片。枣一枚。淡竹叶十片。同煎。温症热不退而大便溏者。根据此方加苍术一钱。
一论阳毒发斑。身黄如涂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六脉洪数。烦渴不堪。鼻干面赤齿黄。
过经不解。已成坏病。表里皆然。欲发其汗。病热不退。又复下之。大便遂频。小便不利。
亦有错治温病而成此症者。又治汗下后。三焦生热。脉洪谵语。昼夜喘息。鼻时加衄。狂叫欲死者。
[b]三黄石膏汤[/b]
黄连(八分) 黄芩(二钱) 黄柏(二钱) 栀子(三钱) 麻黄(一钱)石膏(三钱) 豆豉(二钱)
上锉。生姜 细茶煎服。
一治伤寒发黄症。身口俱黄如金色。小便如浓煎柏汁。诸药不效者。
[b]茵陈退黄散[/b]
柴胡(八分) 升麻(八分) 茵陈(二钱) 龙胆草(二钱) 木通(二钱) 甘草(八分) 滑石(三钱) 黄连(八分) 黄芩(二钱) 栀子(三钱) 黄柏(一钱五分)
上锉散。灯草煎服。大便实。加大黄一钱。目睛黄。倍龙胆草。虚弱人。加人参三钱外用生姜捣烂。时时于黄处擦之。其黄自退。
一论阳毒发斑。狂妄乱言。大喝叫喊。面赤脉数有力。发斑发黄。大渴。大便燥实。上气喘急。舌卷囊缩者难治。
[b]三黄巨胜汤[/b]
石膏(三钱) 黄芩(二钱) 黄连(八分) 黄柏(二钱) 甘草(八分) 大黄(二钱) 芒硝(一钱) 枳实(二钱)
上锉。姜、枣煎。
一论两感伤寒。头疼身热恶寒。舌干口燥。以阳先受病者。先以此汤投之。如阴先受病者。当先以六一顺气汤攻里下之。如里先下利。身体痛者。又当以回阳救急汤。
[b]冲和灵宝饮[/b]
羌活(二钱) 防风(一钱五分) 生地黄(四钱) 川芎(一钱五分) 细辛(八分) 甘草(八分)黄芩(二钱) 柴胡(八分) 白芷(二钱) 葛根(二钱) 石膏(三钱)
上锉。姜、枣煎服。加薄荷十片。煎一沸。热服。中病即止。冬月。去黄芩、石膏。加麻黄。
一论热邪传里。热蓄膀胱。其人如狂。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满痛。身目黄。
谵语燥渴。为蓄血症。脉沉有力。宜此下尽黑物则愈。未服前而血自下者为欲愈。不必服。
[b]桃仁承气汤[/b]
桃仁(八分) 桂枝(一钱) 大黄(二钱) 芒硝(一钱) 柴胡(八分) 甘草(八分) 青皮(一钱五分) 枳实(二钱) 芍药(二钱) 当归(三钱)
上锉。姜、枣煎。临服。入苏木二钱。煎二沸。热服。
一论热邪传里。里实表虚。血热不散。热气乘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轻如疹子。重如锦纹重甚则斑斓皮肤。或本属阳。误投热药。或当汗不汗。当下不下。或下后未解者。皆能致此。不可发汗。重令开泄。更加斑斓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郁短气。燥粪不通。黑斑。主不治。凡汗下不解。耳聋足冷。烦闷咳呕。便是发斑之候。
[b]消斑青黛饮[/b]
柴胡(八分) 玄参(三钱) 黄连(八分) 知母(一钱五分) 石膏(三钱) 甘草(八分)生地黄(三钱) 山栀子(三钱) 犀角(五分) 青黛(八分) 人参(三钱)
上锉。姜、枣煎。临熟。入醋一匙服之。大便实。去人参。加大黄一钱。
一论鼻血成流不止者。或热毒入胃。吐血不止者并治。若见耳目口鼻并出血者。则为上厥下竭。不治之症也。
[b]生地芩连汤[/b]
生地黄(四钱) 柴胡(八分) 黄连(八分) 黄芩(二钱) 犀角(五分) 山栀子(三钱)甘草(八分) 川芎(一钱五分) 桔梗(八分) 芍药(二钱)
上锉。枣煎。临服。入捣韭汁、磨墨各一匙。调之温服。
一论烦躁。渴欲饮水。水入不下者。属瘀血在上焦。则邪热入里也。
[b]加减犀角地黄汤[/b]
犀角(五分) 生地黄(三钱) 当归(三钱) 黄连(八分) 苦参(二钱) 甘草(八分) 枳壳(一钱) 桔梗(八分) 赤芍(二钱) 红花(八分) 牡丹皮(三钱)
上锉。生姜一片。临服。入藕汁二匙。如无。韭汁亦可。
一论有伤寒衄血。将解未净。或热极及吐血不尽。医不知其症。遂用凉药之剂。止住其衄血。留积于心胸之分。故满痛而成血结胸也。用加减犀角地黄汤治之。
一论伤寒初起。无头痛。无身热。便就怕寒。四肢厥冷。或过于肘膝。或腹痛吐泻。或口吐白沫。或流冷涎。或战栗面如刀刮。引衣蜷卧。不渴。脉沉迟无力。即是寒中阴经真寒症。
不从阳经传来。
[b]回阳救急汤[/b]
大附子(八分制) 干姜(八分) 人参(二钱) 肉桂(五分) 半夏(二钱) 五味子(四分)白茯苓(三钱) 甘草(八分炙) 白米(一撮炒) 陈皮(一钱五分)
上锉。姜、枣煎服。无脉者。加猪胆汁一匙。呕吐不止。加姜汁。泄泻不止。加升麻八分。黄 二钱。呕泄吐沫。或有小腹痛。加盐炒吴茱萸。
一论阴极发躁。微渴面赤。欲坐卧于泥水井中。脉沉迟无力。或脉全无欲绝者。不可服凉药若误认为热症而用凉药。死不可复生矣。服热药而躁不止者。宜再服。躁自定矣。决不可服凉药。
[b]回阳返本汤[/b]
大附子(八分面裹火煨去皮脐) 干姜(八分炒) 甘草(八分炙) 人参(二钱) 肉桂(五分) 麦门冬(三钱) 五味子(四分) 陈皮(一钱五分) 腊茶(一钱)
上锉。姜、枣煎。临服。入蜜二匙。顿合服之。无脉。加猪胆汁一匙。呕者。入姜汁炒半夏二钱。
一论伤寒瘥后。昏沉发热。渴而谵语失神。及百合、劳复、食复等症。
[b]柴胡百合汤[/b]
柴胡(八分) 人参(二钱) 黄芩(二钱) 百合(三钱) 知母(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芍药(二钱) 鳖甲(三钱) 甘草(八分)
上锉。姜、枣煎。临服。入生地黄捣汁一匙。温服。
一论伤寒重感寒湿。则成刚柔二痉。头面赤。项强直。手足搐。头摇口噤背张。与螈同治法。
[b]如圣饮[/b]
羌活(二钱) 防风(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芷(二钱) 柴胡(八分) 甘草(一钱) 芍药(二钱) 当归(三钱) 乌药(二钱) 半夏(二钱) 黄芩(二钱)
上锉散。生姜三片。水煎。临服。入姜汁、竹沥。温服。有汗是柔痉。加白术一钱五分桂枝八分。无汗是刚痉。加麻黄一钱。苍术一钱五分。口噤切牙者。大便实。用大黄利之。
一论汗下后。头眩振振欲倒地。及肉 筋惕。或大汗后。卫虚亡阳。汗出不止。或下后利不止。脉来无力。
[b]温经益元汤[/b]
大附子(八分制) 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去芦炒) 甘草(八分炙) 白芍(二钱炒)当归(三钱酒炒) 黄 (蜜炒二钱) 生地黄(四钱) 干姜(八分) 肉桂(五分)
上锉。姜、枣、糯米炒。水煎。温服。
一论伤寒瘥后。血气未平。劳动助热。复还于经络。因与妇人交接淫欲而复发。不易有病者谓之劳复。因交接淫欲而无病患反得病者。谓之阴阳易。予曾见舌出数寸而死者多矣。此症最难治。然瘥后发大热。昏沉错语失神。小腹绞痛。头不能举。足不能移。眼中生花。百节解散。热气冲胸。男子则阴肿入腹刺痛。妇人则里急腰胯重。引腹内痛。此男女劳复。
阴阳易也。宜服。
[b]逍遥汤[/b]
人参(三钱) 知母(二钱) 竹青(三钱) 滑石(三钱) 生地黄(四钱) 柴胡(八分) 犀角(五分) 如卵缩腹痛。再加黄连一钱。甘草一钱。
上锉。姜、枣煎。临服。入烧KT 裆末一钱半。调服。有汗出为效。汗不出。再服。以小水利。阴头肿即愈。
一论伤寒热症。叉手摸心。循衣摸床。谵语昏沉。不省人事。俗医不识。见病便为风症因而用风药。误人多矣。殊不知肝热乘于肺金。元气虚不能自主持。名曰撮空症。小便利者可治。不利者不可治。
[b]升阳散火汤[/b]
人参(二钱) 当归(三钱) 黄芩(二钱) 柴胡(八分) 麦门冬(三钱去心) 芍药(二钱)白术(一钱五分去芦炒) 陈皮(五分) 白茯苓(三钱去心木) 甘草(八分)
上锉。姜、枣煎。入金首饰同煎。热服。有痰。加半夏二钱。大便燥实。谵语发渴。加大黄一钱。泄泻者。加升麻三分。炒白术一钱。
一论患头疼发热。项脊强。恶寒无汗。用发汗药二三剂。汗不出者。此阳虚不能作汗。
名曰无阳症。宜
[b]再造散[/b]
黄 (二钱) 熟附子(八分) 人参(二钱) 桂枝(八分) 白芍(二钱炒) 甘草(八分)细辛(八分) 煨生姜(二片) 羌活(二钱) 防风(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五分)
上锉。枣一枚。水煎。温服。夏月。加黄芩、石膏。冬月不必加。
一论有患心下硬痛。下利纯清水。谵语发渴。身热。庸医不识此症。但见下利。便呼为漏底伤寒。而便用热药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误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邪热传里。胃中燥郁结实此利非内寒而利。乃逐日自饮汤药而利也。宜微下之。名结热利症。身有热者。宜用此汤
[b]黄龙汤[/b]
大黄(二钱) 芒硝(一钱) 枳实(一钱) 浓朴(八分) 甘草(八分) 人参(二钱) 当归(三钱)
上锉。姜、枣煎。再加桔梗八分。煎一沸。热服。年老气血虚者。去芒硝。
一论有患头疼身热。恶寒微渴。 然汗出。身疼。脚腿酸疼。无力沉倦。脉空浮而无力庸医不识。因见头疼恶寒发热。便呼为正伤寒。而大发其汗。所以轻变重。而伤人者愈多矣。
殊不知劳力内伤气血。外感寒邪。宜甘温之剂则愈。名曰劳力伤寒症。宜服。
[b]调荣养卫汤[/b]
黄 (二钱) 人参(三钱) 白术(二钱) 陈皮(一钱五分) 当归(三钱) 柴胡(八分)甘草(八分)
即补中益气汤去升麻。
加川芎 羌活 防风。
上锉。生姜、枣子、葱白煎服。内伤夹外感者。以补中益气汤八味为主。从六经所见之症。加减用之。如见太阳症。头项痛。腰脊强。加羌活一钱。 本二钱。桂枝八分。如阳明则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眠。加葛根一钱。倍升麻。如少阳。则胸胁痛而耳聋。加黄芩二钱。半夏二钱。倍柴胡。如太阴。则腹满而嗌干。加枳实一钱。浓朴八分。如少阴。
口燥舌干。加生甘草八分。桔梗八分。如厥阴。烦满囊缩。加川芎一钱五分。如变症发斑。加葛根一钱。元参二钱。倍升麻。内伤夹痰。加半夏、竹沥。仍入姜汁传送。
一论伤寒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一二旬目赤舌焦。将水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
形如醉人。此邪传入心经。因心火上逼肺金。所以神昏。故名曰越经症。宜用
[b]泻心导赤汤[/b]
黄连(八分)黄芩(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 犀角(五分) 麦门冬(三钱) 滑石(三钱) 山栀(三钱)茯神(三钱) 知母(二钱) 人参(二钱)
上锉散。姜、枣、灯心煎。临服。入生地黄汁二匙。
一论有患伤寒。无头疼。无恶寒。身微热。面赤微渴。目无精光。口出无伦语。脉数无力。此汗下太过。下元虚弱。此无根虚火泛上。名曰戴阳症。宜
[b]复元汤[/b]
熟附子(八分)
甘草(八分) 干姜(八分) 人参(二钱) 五味子(四分) 麦门冬(三钱) 黄连(八分) 知母(一钱五分) 芍药(二钱)
上锉散。姜、枣、葱煎。临卧。入童便三匙。温服。
一论伤寒初得。症无热。狂言烦躁不安。精采不与人相当。不可认为发狂。
而用下药。死者多矣。不知因邪热结膀胱。名曰如狂症。宜服
[b]桂苓饮子[/b]
猪苓(二钱)
泽泻(二钱) 桂枝(八分) 甘草(八分) 黄柏(一钱五分) 知母(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山栀(三钱) 滑石(二钱)
上锉。生姜、灯心二十四茎。煎服之。
一论有患无头疼。无畏寒。止发大渴。小便利。大便黑。口出无伦语。此内伤血郁肝脾之症。使人昏迷沉重。错语。名曰夹血。
[b]当归活血汤[/b]
当归(三钱)
赤芍(二钱) 甘草(八分) 红花(八分) 桂枝(八分) 干姜(八分) 枳壳(八分麸炒) 柴胡(八分) 人参(一钱) 生地黄(三钱) 桃仁泥(八分)
上锉。姜一片。水煎。入酒三匙同服。三剂后。去桃仁、红花、干姜、桂枝。加白术一钱。茯苓三钱。
一论有患憎寒壮热。头痛昏沉迷闷。上气喘急。口出涎沫。此因内伤七情。以致痰迷心窍。神不守舍。神出舍空。空则痰生也。名曰夹痰。痰症类伤寒与此同法。
[b]加味导痰汤[/b]
茯苓(三钱去皮)
半夏(二钱汤泡) 南星(一钱五分矾炮) 枳实(一钱麸炒) 黄芩(二钱) 人参(三钱) 白术(一钱五分) 桔梗(八分) 黄连(八分) 栝蒌仁(二钱) 甘草(八分) 陈皮(一钱五分)
上锉。姜、枣煎。临服。入竹沥、姜汁同服。
一论食积类伤寒。头疼身热恶寒。气口脉紧盛。但身不痛。此为异耳。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轻则消化。重则吐下。宜用
[b]加味调中饮[/b]
苍术(一钱五分米泔浸炒)
浓朴(八分姜汁炒) 陈皮(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山楂(二钱) 干姜(八分炮) 神曲(二钱炒) 草果(一钱) 黄连(八分姜汁炒) 甘草(八分) 枳实(一钱)
上锉。生姜煎服。腹中痛。加桃仁八分。痛甚大便结实。加大黄二钱下之。去草果、干姜。锉散。姜、枣煎服。入竹沥、姜汁同服。
一论香港脚类伤寒。头疼身热恶寒。肢节痛。便闭呕逆。脚软屈不能转动。但起于脚膝耳禁用补剂及淋洗。宜服
[b]加减续命汤[/b]
防风(一钱五分)
芍药(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五分) 防己(二钱) 桂枝(八分) 麻黄(八分)甘草(八分) 苍术(一钱五分) 羌活(二钱)
上锉。姜、枣灯心煎服。暑中三阳。所患必热。脉来数。去附子、桂枝、麻黄。加黄芩一钱。黄柏一钱五分。柴胡八分。寒中三阴。所患必冷。脉来迟。加附子一钱五分。起于湿者。脉来弱。加木瓜二钱。牛膝三钱。起于风者脉来浮。加独活二钱。元气虚。加人参少许。大便实。加大黄二钱。
一论天行大头病。发热恶寒。头项肿痛。脉洪。取作痰火治之。其喉痹者。亦照此方治之。
[b]芩连消毒汤[/b]
柴胡(八分) 甘草(八分) 桔梗(八分) 川芎(一钱五分) 黄芩(二钱) 荆芥(一钱)黄连(八分) 防风(一钱五分) 羌活(二钱) 枳壳(一钱) 连翘(二钱) 射干(二钱) 白芷(二钱) 鼠粘子(二钱)
上锉散。生姜煎。临服。加竹沥、姜汁同服。先加大黄利一二次。后根据本方去大黄。加人参二钱。当归二钱。调理。
一方。三月前后。谓之晚发。感冒寒疫。头疼发热恶寒。体痛而渴。脉浮紧有力。无汗年力壮盛之人。用羌活冲和汤恐缓。故用此。
[b]六神通解散[/b]
麻黄(八分) 甘草(八分) 黄芩(二钱) 石膏(三钱) 滑石(三钱)苍术(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五分) 羌活(二钱) 细辛(八分)
上锉。姜、葱、豆豉煎。热服出汗。中病即止。
一论伤寒虚烦。心惊微热。四肢无力体倦者。又治六七日别无刑克症候。昏沉不知人事六脉俱静者。无脉欲出汗者。宜此。
[b]安神益志汤[/b]
柴胡(八分) 人参(二钱) 知母(二钱) 甘草(八分) 竹茹(四钱) 茯神(三钱) 当归(三钱) 黄连(八分姜炒) 麦门冬(三钱) 五味子(四分) 生地黄(三钱) 远志(一钱甘草汤泡去心)
上锉散。姜枣煎服。
一论伤寒头疼发热。身痛恶寒。口干不思饮食。时医误投发表攻击之药过多。发得表虚上气喘急。口干不食。肢体昏沉。冷汗大出。以致亡阳等症。用此加减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柴胡八分。升麻一钱蜜炒。白芍二钱酒炒。桂枝八分。酸枣仁二钱炒。熟附、麻黄根各八分。浮小麦三钱。倍加黄 。
一论伤寒头痛。发热口干。屡服发表解肌之药。而日晡发热尤甚。或日经夜重。此阴虚火动也。宜用六味地黄丸。(方见劳瘵)根据本方六味作汤药。加酒炒黄柏一钱五分。知母一钱五分一论伤寒狐惑。多眠声嗄。及唇口生疮。宜用。
槐子 桃仁 艾(各一两) 枣子(十五个)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一论汗吐下后。心胸满闷。或头痛微汗。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 。乃燥热怫郁于内。而气不宣通故也。宜服
[b]栀豉汤[/b]
肥栀子(三钱) 淡豆豉(三钱)
上水煎。温服。烦躁者。懊 不得眠也。懊 者。沉闷不舒之貌。烦者气也。火入于肺也。躁者血也。火入于肾也。故用栀子以治肺烦。豆豉以治肾躁。少气虚满。加甘草呕哕。加生姜一钱。橘皮二钱。有宿食而烦躁者。加大黄二钱。下后腹满而烦。加枳实二钱。浓朴八分。下后身热而烦。加甘草一钱。干姜二钱。瘥后劳复。加枳实二钱一论伤寒已经汗下。表里俱虚。津液枯竭。心烦发热。气逆欲吐。及诸烦热。并宜服之
[b]竹叶石膏汤[/b]
石膏(二钱) 半夏(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麦门冬(去心一钱五分)
上锉一帖。青竹叶、生姜各五六片。粳米百余粒。水煎服。热极发狂。倍加知母、石膏一论阳毒伤寒。药下虽通。结胸不软。痛楚喘促。或发狂乱者。宜用。
[b]地龙水[/b]
大头缩地龙四条。洗净研烂。入生姜自然汁一匙。白蜜半匙。薄荷汁一匙。更入片脑一分。
或半分。研匀。徐徐灌令尽。良久渐快。稳睡一顿饭时久。即与。揉心下片时。再令睡。当有汗即愈。若服下半时不应。须再服一次效。
一论伤寒自汗。大便闭结不通。最便于老人。并日久不能服药者。又恐硝黄变为别症者有屎已入直肠者。以此法最便益也。蜜煎导法。(方见大便闭)
一论伤寒阳明自汗。反小便利。大便燥硬。不可攻者。用此猪胆汁导法。(方见大便闭)
一伤寒小便不通。先将麝香、半夏末。填患人脐中。外用葱白、田螺。捣烂成饼。封于脐中上用带缚住良久。下用皂荚烧烟。熏入阴中。其水窦自通。妇人亦用皂荚煎汤戽洗小便处小水亦通。
一论伤寒日数过多。其热不退。梦寐不宁。心惊恍惚。烦躁多痰。宜
[b]竹茹温胆汤[/b]
柴胡(一钱) 竹茹(二钱) 桔梗(一钱) 枳实(麸炒一钱) 黄连(一钱) 人参(一钱)麦门冬(去心五分) 陈皮(一钱) 半夏(姜炒八分) 茯苓(一钱) 甘草(二钱) 香附(八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
一论伤寒曾经汗下后。而热不退。头疼不清。脉数实。心尚烦躁。渴不止。是阴阳交。
此症甚危。其人平素有积热。而或因心事起火也。宜用
[b]加减解毒汤[/b]
黄连(一钱五分) 栀子(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柴胡(二钱) 知母(二钱) 葛根(三钱) 羌活(二钱) 防风(一钱) 连翘(一钱) 人参(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生地黄(一钱) 甘草(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论伤寒新瘥方起。劳动应事。或多言劳神。而身复发热者。曰劳复。宜
[b]益气养神汤[/b]
人参(一钱) 白茯苓(七分) 当归(三分) 生甘草(三分) 麦门冬 知母 栀子(各一钱) 前胡(七分) 陈皮(五分) 升麻(三分) 白芍(三分)
上锉一剂。枣一枚。水煎。温服。
一治伤寒身热。大小便赤如血色者。
胡黄连(一两) 山栀子(二两去皮入蜜半两拌和炒令微焦)
二味捣烂为末。用猪肠子和丸。如梧子大。每服用生姜二片。乌梅一个。童便三合。浸半日。去渣。食后。暖小便同温。下十丸立效。
一伤寒妇人得病。虽瘥未满百日。不可与男子交合。为阴阳易病。必拘急手足拳欲死。
丈夫病名为阴易。妇人名为阳易。速当汗之。当瘥。满四日不可疗。宜服此药。
干姜四两为末。
每服二药。米汤调。顿服。覆衣被出汗。得解。手足伸遂愈。
一论伤寒汗下后不解。或投药错误。致患人困重至死。或阴阳二症不明。七日以后。皆可服。或终日昏闷。不省人事。发热发渴。似有狂言。一切危急之症。宜此。
[b]夺命独参汤[/b]
参(一两)
上切。作一剂。水煎。不拘时服。渣再煎服。服后额下鼻尖微汗。是其应也。
一论伤寒见吐蛔者。虽有大热。不可下之。盖胃虚寒则蛔上膈。大凶之兆。急用炮姜、理中汤。加乌梅一个。花椒十粒。盖蛔闻酸苦则安。却用小柴胡汤退热。
[b]理中汤[/b]
人参(三钱) 白术(二钱) 干姜(一钱炮) 甘草(一钱)
上锉。姜、枣煎服。
一论阴阳二症。结胸神效方。此胜陷胸、承气、泻心三方。
[b]鹤顶丹[/b]
白矾(一钱) 银朱(五分)
上同研为末。用小瓦盏置炭火上炒。末一钱。入盏中熔化。急括为丸。如遇前症。每用一丸研细。茶清调匀。温服。或入姜汤少许。听其心上有隐隐微声。结者自散。不动脏腑。不伤真气。无问虚实。皆可用之。盖白矾化痰解毒。银朱是水银炼成。能破积。故治结胸。又治痰火声嘶神效。
[b]姜熨法[/b]
有伤寒胸膈不宽。一切寒结、热结、水结。食积、痞积。血结、痰结、支结。大小结胸、痞气结者俱用生姜捣烂如泥。去汁。取渣炒热。绢包。渐渐揉熨心胸胁下。其满痛豁然自愈。如姜渣冷。再入姜汁。再炒再熨。热结不用炒一伤寒结胸。有痰、有热、有滞气。并咳嗽失声。喘急口渴等症。
[b]解热下痰汤[/b]
苏子(三钱) 白芥子(三钱) 枳实(二钱) 黄连(八分) 黄芩(二钱) 黄柏(一钱五分)杏仁(三钱) 乌梅(二钱) 石膏(三钱) 栝蒌(三钱) 桔梗(八分) 甘草(一钱)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频频服。
一伤寒结胸声哑。用白果去壳捣烂。加蜜调匀。重汤煮熟。划成块。取出。无时服。(浓茶送下立已)
一伤寒湿 方黄连(八分) 生姜(一钱) 艾叶(一钱) 苦参(二钱)
上锉。水煎服。
一热病有 。上下食人。猪胆一枚。苦酒一合。同煎三两沸。满口饮之。虫立死。即愈

相关参考

齿伤怎么用?《寿世保元》 齿伤

一人齿咬破指头。痛不可忍。久则烂脱手指。并手掌。诸方不载。急用人尿使瓶盛之。将患指浸在内。一宿即愈。如烂者。用食蛇龟壳烧灰敷之。如无龟。用鳖壳烧灰。搽敷立愈。

出痘治法怎么用?《寿世保元》 出痘治法

[b]避秽气[/b]腋下狐臭气。房中混浊气。行远劳汗气。沟粪浊恶气。妇人经候气。诸疮腥臭气。硫黄蚊烟气。吹灭灯烛气。误烧头发气。柴烟鱼骨气。葱蒜韭薤气。煎炒油烟气。醉酒荤腥气。麝香燥秽气。一论外解诸方

伤寒怎么用?《寿世保元》 伤寒

脉阳浮而阴弱。谓之伤风。(邪在六经俱弦。加之阳浮。卫中风也。阴弱。荣气弱也。风伤阳。故浮虚。)脉浮紧而无汗。谓之伤寒。(寒伤荣。荣实卫虚。阳脉紧。邪在上焦。主欲汗。)脉浮。头项痛。腰脊强。病在太阳。脉

《寿世保元》 伤寒金口诀

真伤寒。世罕稀。多少庸医莫能知。仲景石函节庵泄。千金不易伤寒秘。方不同。法更异。四时伤寒各有例。惟有冬月正伤寒。不与春夏秋同治。发表实表两妙方。用在三冬无别治。真伤寒。真中风。表实表虚各自中。表虚自汗

《寿世保元》 妊娠伤寒治法

一治妊娠伤寒护胎法。井底泥青黛伏龙肝上为末。调匀。涂于孕妇脐下二寸许。如干再涂上。以保胎孕。一治妊娠伤寒伤风。勿轻服药。发热头疼。恶风身痛。紫苏陈皮香附川芎白芷甘草上锉一剂。加生姜、葱煎服。[b]加味

《冯氏锦囊秘录》 遵古汇集伤寒诸方

上古之人,当天地初开,气化浓密,则受气常强,且性成淳朴,天真得全,度百岁乃去。及其久也,气化渐薄,则受气常弱,况斫丧戕贼,难遏难解,以致寿数精神既已渐减,则血气脏腑亦因渐衰,故用药消息,亦宜因之渐变。

《医方考》 痘证三四日前诸方考

酒红花当归(各一钱)前胡(八分)荆芥(四分)白芷甘草节赤芍药陈皮(各五分)痘中夹斑之轻者,此方主之。斑之淡红色者,斑之轻也。治痘中之斑,与伤寒、杂证不同。伤寒之斑,宜主寒凉。痘中之斑,寒之则血凝而痘不

《寿世保元》 入门审候歌

观形察色辨因由。阴弱阳强发硬柔。若是伤寒双足冷。要知有热肚皮求。鼻冷便知是疮疹。耳冷应知风热症。浑身皆热是伤寒。上热下冷伤食定。

脉歌怎么用?《寿世保元》 脉歌

伤寒伤风何以判。寒脉紧涩风浮缓。伤寒恶寒风恶风。伤风自汗寒无汗。阳属膀胱并胃胆。阴居脾肾更连肝。浮长弦沉细微缓。脉症先将表里看。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寿世保元》 诸脉宜忌生死

中风宜浮迟。忌急实。伤寒热病宜洪大。忌沉细。主有变。伤寒已得汗。脉沉小生。浮大者死。咳嗽宜浮濡。忌伏沉。心腹痛宜沉细迟。忌浮大弦长坚疾。腹胀宜浮大。忌虚小。头痛宜浮滑。忌涩短。下痢宜微小。忌大浮洪。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