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仰山 勘审虚实,施以补泻
Posted 石仰山
篇首语: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石仰山 勘审虚实,施以补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石仰山 勘审虚实,施以补泻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损伤之病,亦不例外。一般说来,损伤之初,何论内伤外伤,多数属气滞血瘀的实证。损伤而致气血不足者,惟在新伤出血之血虚,甚至气随血脱之侯。这在开放性外伤及脏器损伤中每可见到,在目前伤科临床中并非多见。秉赋素弱而损伤者,属邪实正虚,虚中挟实之证。治疗当先调补虚怯之体,然后祛瘀,或攻补兼施,视具体情况而定,关键是审定患者是否耐攻。盖损伤之病,虽非外邪所害,七情所伤,然气血离经,瘀滞既成,则气血本源亦必因损而弱,甚至亦有重伤久不愈而导致人体阴阳气血脏腑虚弱。故理伤之际,既当攻其瘀滞,又应顾其不足。一般而言,往往祛瘀在先,尔后调补肝肾以壮筋骨,扶助脾胃以资化源而养气血。石氏言及薛己《正体类要》通篇所强调的唯在调补脾胃与肝肾命门,说明损伤后由气滞血瘀的实证,是逐渐转化为虚实挟杂之证,甚至因气散血失而虚脱,并提示了理伤时应顾护正气。
临床常见的“劳伤”,石氏认为亦属损伤虚证范畴,乃过度劳力,积渐所伤,而使体质虚弱,以致经脉之气不及贯串,气血养筋生髓之功失其常度,故见腰酸背痛、纳呆、头晕,甚至关节变形等证,因此也习称“脱力劳伤”。在治疗上,注意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益关系,筱山前辈曾拟调中保元汤即是此意,石氏临证常以此方变化而治劳伤筋骨、损及元气一类病症。石氏善从脏腑关系出发,运用“脾主四肢”、“禀气于脾”、“肺主一身之气”等理论,治疗伤病有虚的疾患。
石氏临诊精于辨证,勘审虚实。常曰:凡初损之后,日渐由实转虚,或虚中夹实,此时纵有实侯可言,亦多为宿瘀也;而气多呈虚象,即使损伤之初,气滞之时,亦已有耗气之趋向。故又认为此后之“以气为主”必着眼于一个“虚”字,前贤薛己便是主张理伤以气为主、病责于虚损的代表。其在《正体类要》中指出:“若肿不消,青不退,气血虚也。”“青肿不消,用补中益气汤。”石氏宗前贤之说而赋予新意,指出损伤之后,实证阶段较短,虚证阶段则为时甚长。故理伤取攻逐之法是其变,用补益之法方为本。至于补法的应用则是多样的。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中寓补,或攻前预补。临诊虽可灵活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总以温补脾肾为主。《灵枢·决气》篇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说明脾胃功能正常,可以使皮肉筋骨脑髓均能得到温养灌注。又肾主骨,为先天之本,因此,取益脾健运以促资化、滋补肾元以壮骨生髓的治则,可使耗损之气复原。所以,在伤损后期或慢性损伤时,石氏多用自拟验方“调中保元汤”,方中取党参、黄芪、冬术、熟地、山药、鹿角胶、川断、枸杞子、龟板、山萸肉、陈皮、茯苓、补骨脂、甘草等,是一张综合补中益气,六味八味、左归右归等诸方参合化裁而成的方剂,充分体现了温补脾肾的学术思想。
相关参考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年第10期8页摘要:[b]一、损伤痰病论[/b]先生认为损伤缠绵难愈,或劳损麻痹肿痛,大多与痰有关。“湿能生痰聚液”,“热盛亦生湿生痰矣”。痰本为人身之津液,由于各种原因所
[b]1.1伤筋的诊治[/b]伤筋的诊治可以分为三类:(1)不显着的伤筋:常因劳倦过度而形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的寒湿伤筋,外面虽无显着现象,但《庄子·齐物论》“
陈君男45岁就诊日期1987年4月9日酒后骑车跌仆两天,震伤头部,头部瘀凝青紫肿胀,头晕恶心欲吐,神疲欲卧不安,苔薄脉弦。治拟活血化瘀,升清降浊,调和肝胃。软柴胡6克北细辛3克薄荷3克(后)当归9克广
林君 男64岁 就诊日期 1995年11月29日左胁肋因持重迸伤疼痛两天,呼吸转侧牵制,左第8~10肋液缘广泛压痛,无明显挤压痛,皮肤因外贴膏药过敏作痒。苔薄质偏暗,脉细,气滞血瘀,气机失畅,治拟理气
徐君 女58岁 就诊日期 1987年5月14日滑跌致骶尾部挫伤三周余,曾经外院诊治,外院X摄片(一),刻诊,两腰肌及骶部板滞疼痛,不能起坐俯仰,伴胸脘少腹胀痛,便秘,T11-L3压痛,并且以T12为甚
石氏对“伤科的‘兼邪’施治,尤多心得。”什么是“兼邪”?筱山先生说:“凡非本病,其发生不论前后,而有一个时期与本病同时存在的,都叫兼邪。”例如:“有因劳力辛苦而着寒,文献上称为‘劳力伤寒’,劳力辛苦内
望、问、闻、切四诊,望、闻、切可以由医生本人潜心观察、仔细检查可得,但问诊必须病人的配合。一般治病用药首先识病,要识病必先获取证的信息。故诊病时首先要细问病情,知病之来、病之演变、病之现状,方可知病之
《内经》论疾病发生之理,是基于阴阳而归结到气血。《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石氏认为:伤科疾病,不论在脏腑、经络(脉),或在皮肉、筋骨,都离不开气血。气血之于形体,无处不到。《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