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衷中参西录》 4.温病少阴证

Posted 《医学衷中参西录》

篇首语:成长是一场温柔的修行。不是越来越强硬和尖锐,而是越来越宽宥和平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衷中参西录》 4.温病少阴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衷中参西录》 4.温病少阴证

刘××,二十五岁,于季春得温病。
[b]病因[/b] 自正二月间,心中恒觉发热,懒于饮食,喜坐房阴乘凉,薄受外感,遂成温病。
[b]证候[/b] 初得病时,延近处医者延医,阅七八日病势益剧,精神昏愦,闭目蜷卧,似睡非睡,懒于言语,咽喉微疼,口唇干裂,舌干而缩,薄有黄苔欲黑,频频饮水不少濡润,饮食懒进,一日之间,惟强饮米汤瓯许,自言心中热而且干,周身酸软无力,抚其肌肤不甚发热,体温37. 8℃其脉六部皆微弱而沉,左部又兼细,至数如常,大便四日未行,小便短少赤涩。
[b]诊断[/b] 此伏气触发于外,感而成温,因肾脏虚损而窜入少阴也。《内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言冬时所受之寒甚轻,不能实时成为伤寒,恒伏于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气化之升降,暗生内热,至春阳萌动之时,其所生之热恒激发于春阳而成温。然此等温病未必入少阴也。《内经》又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言冬不藏精之人,因阴虚多生内热,至春令阳回其内热必益加增,略为外感激发,即可成温病。而此等温病亦未必入少阴也。惟其人冬伤于寒又兼冬不藏精,其所伤之寒伏于三焦,随春阳而化热,恒因其素不藏精乘虚而窜入少阴,此等证若未至春令即化热窜入少阴,则为少阴伤寒,即伤寒少阴证二三日以上,宜用黄连阿胶汤者也。若已至春令始化热窜入少阴,当可名为少阴温病,即温病中内有实热,脉转微细者也。诚以脉生于心,必肾阴上潮与心阳相济,而后其跳动始有力。盖此证因温邪窜入少阴,俾心肾不能相济,是以内虽蕴有实热,而脉转微细,其咽喉疼者,因少阴之脉上通咽喉,其热邪循经上逆也。其唇裂舌干而缩者,肾中真阴为邪热遏抑不能上潮,而心中之亢阳益妄动上升以铄耗其津液也。至于心中发热且发干,以及大便燥结小便赤涩,亦无非阴亏阳亢之所致。为其肾阴心阳不能相济为功,是以精神昏愦,闭目蜷卧,烦人言语,此乃热邪深陷气化隔阂之候,在温病中最为险证。正不可因其脉象无火,身不甚热,而视为易治之证也。愚向拟有坎离互根汤可为治此病的方,今将其方略为加减俾与病候相宜。
[b]处方[/b] 生石膏(三两轧细) 野台参(四钱) 生怀地黄(一两) 生怀山药(八钱)玄参(五钱) 辽沙参(五钱) 甘草(三钱) 鲜茅根(五钱)
药共八味,先将前七味煎十余沸,再入鲜茅根煎七八沸其汤即成。取清汤三盅,分三次温服下,每服一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此方若无鲜茅根,可用干茅根两半,水煮数沸,取其汤代水煎药。
[b]方解[/b] 温病之实热,非生石膏莫解,辅以人参并能解邪实正虚之热,再辅以地黄、山药诸滋阴之品,更能解肾亏阴虚之热。且人参与滋阴之品同用,又能助肾阴上潮以解上焦之燥热。用鸡子黄者,化学家谓鸡子黄中含有副肾髓质之分泌素,为滋补肾脏最要之品也。用茅根者,其凉而能散,用之作引,能使深入下陷之邪热上出外散以消解无余也。
[b]复诊[/b] 将药三次服完,周身之热度增高,脉象较前有力,似近洪滑,诸病皆见轻减,精神已振。
惟心中仍觉有余热,大便犹未通下,宜再以大剂凉润之药清之,而少佐以补气之品。
[b]处方[/b] 生石膏(一两轧细) 大潞参(三钱) 生怀地黄(一两) 玄参(八钱)辽沙参(八钱) 大甘枸杞(六钱) 甘草(二钱) 鲜茅根(四钱)
药共八味,先将前七味煎十余沸,再入茅根煎七八沸其汤即成。取清汤两大盅,分两次温服下,每服一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
[b]效果[/b] 将药连服两剂,大便通下,病遂全愈。
[b]帮助[/b] 此证之脉象沉细,是肾气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肾不交也。
迨服药之后,脉近洪滑,是肾气已能上潮于心而心肾相交也。为其心肾相交,是以诸病皆见轻减,非若寻常温病其脉洪大为增剧也。

相关参考

《医学衷中参西录》 4.虚劳温病皆忌橘红说

半夏、橘红皆为利痰之药,然宜于湿寒之痰,不宜于燥热之痰,至阴虚生热有痰,外感温热有痰,尤所当忌。究之伍药得宜,半夏或犹可用,是以《伤寒论》竹叶石膏汤、《金匮》麦门冬汤皆用之。至橘红则无论伍以何药,皆不

《医学衷中参西录》 4.少阴伤寒

天津李××,年三十二岁,于夏季得伤寒证。[b]病因[/b]午间恣食瓜果,因夜间失眠,遂食余酣睡,值东风骤至天气忽变寒凉,因而冻醒,其未醒之时又复梦中遗精,醒后遂觉周身寒凉抖战,腹中又复隐隐作疼,惧甚,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方·(二十四)治温病方

《医学衷中参西录》 7.温病(一)

天津俞××,年过四旬,于孟夏得温病。[b]病因[/b]与人动气争闹,头面出汗为风所袭,遂成温病。[b]证候[/b]表里俱发热,胸膈满闷有似结胸,呼吸甚觉不利,夜不能寐,其脉左右皆浮弦有力,舌苔白浓,大

《医学衷中参西录》 21.温病(二)

武清县孙××,年三十三岁,于孟秋时得温病。[b]病因[/b]未病之前,心中常觉发热,继因饭后有汗,未暇休息,陡有急事冒风出门,致得温病。[b]证候[/b]表里俱觉壮热,嗜饮凉水、食凉物,舌苔白浓,中心

《医学衷中参西录》 36.温病兼吐血

沧州,吴姓媪,年过七旬,偶得温病兼患吐血。[b]病因[/b]年岁虽高,家庭事务仍自操劳,因劳心过度,心常发热,时当季春,有汗受风,遂得温病,且兼吐血。[b]证候[/b]三四日间表里俱壮热,心中热极之时

《医学衷中参西录》 35.温病兼虚热

邑城东刘氏女,年十五岁,于季春患温病久不愈。[b]病因[/b]因天气渐热,犹勤纺织,劳力之余出外乘凉,有汗被风遂成温病。[b]证候[/b]初得周身发热,原宜辛凉解肌,医者竟用热药发之,汗未出而热益甚,

《医学衷中参西录》 27.温病兼呕吐

天津杨姓媪,年过五旬,于季春得温病兼呕吐。[b]病因[/b]家庭勃溪,激动肝胆之火,继因汗出受风,遂得此证。[b]证候[/b]表里壮热,呕吐甚剧,不能服药,少进饮食亦皆吐出。舌苔白浓,中心微黄。大便三

《医学衷中参西录》 1.温病兼大气下陷

天津康××幼女,年九岁,于孟秋得温病兼大气下陷。[b]病因[/b]因得罪其母惧谴谪,藏楼下屋中,屋窗四敞,卧床上睡着,被风吹袭遂成温病。[b]证候[/b]初得病时服药失宜,热邪内陷,神昏不语,后经中西

《医学衷中参西录》 23.温病兼胁疼

天津李××,年三十八岁,于孟冬上旬得温病。[b]病因[/b]其妻于秋间病故,子女皆幼,处处须自经管,伤心又兼劳心,遂致暗生内热,薄受外感,遽成温病。[b]证候[/b]初得时,即表里俱热,医者治以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