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依方 用针之要,知调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Posted 杨依方
篇首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杨依方 用针之要,知调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依方 用针之要,知调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父亲60年的针灸临床和针麻实践中,他深深地体会到针灸的作用主要是运用不同手法,使针法和灸法刺激俞穴,通过经络传导的有机结合从而产生双向性的调节作用,达到协调阴阳平衡的治病目的。在临床上针刺内关、中脘既能催吐,又能止呕;针灸关元、三阴交,既治遗尿,又治癃闭,这种调节作用就是使机体机能状态原来是抑制的,针刺使其兴奋;原来亢进的,针刺令其平静。在针麻实践中,进一步观察到针刺足三里,三阴交,既能使偏高的血压下降,又能使偏低的血压回升;同样针刺足三里、三阴交,既能使较快的心率减慢,又能使较慢的心率加快,都能恢复正常水平的双向性调整作用,曾总结成《从针麻阑尾摘除手术看针刺对血压和心率的调整作用》发表于《上海针灸杂志》,并转载于《上海针灸杂志》英文版选编,向国外公开发行而享誉国际。这种针刺对血压和心率的双向性调整作用,就是《内经》所说的“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经旨的体现。人之患病,是由于正邪交争,阴阳发生偏胜,好似天平失去平衡,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针刺就是通过经络调整阴阳气血的太过与不及,发挥“扶正祛邪”作用,使不平衡状态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保障健康的目的,使天平持平,平则不偏不倚,是谓无病。是故劳逸结合,冷暖协调,饥饱适度,起居有节,谨避六淫,七情,务使无太过与无不及,则阴阳协调,可保健康,此乃养生之道,治病之理,宜守勿失。相关参考
经曰∶肾属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又曰∶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又曰∶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灵枢》曰
经曰∶肾属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又曰∶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又曰∶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灵枢》曰
阴气平顺,阳气固守,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内经》曰∶精者,身之本,生气之源,髓之化也。又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竭。又曰∶肾主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阴阳之要会也。是精之藏制则在肾,精之主宰,又在于心。又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素》〕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疏五过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张景岳先生,博览岐黄,定为《全书》,分门别类,可谓周详,文笔亦极畅达,可谓医中之通人,非吴又可辈浅率粗疏,所能望见于万一也。惜乎偏于温补,往往误人。夫天以阴阳化生万物,《内经》亦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十二经筋是随着十二经脉分布的,它循行于体表而不入内脏,故其发病症状偏于筋肉方面。杨上善说:“经筋是阴阳气之所资,邪入肌腠,袭筋为病,不能转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穴”。父亲在临床上对于经筋之病常用“以痛为
主治功能:外感发热,恶寒,无汗;又治寒战鼓栗,寒热往来。手法操作:用捻旋补泻法。方义:大椎为手足三里、督脉之会,总督一身阳气,主表。效能升阳,益气,退热,补虚。凡外感六淫之邪在于表里者,皆能疏解。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