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怎么用?《寿世保元》 脾胃论
Posted 《寿世保元》
篇首语:那些惊艳了你时光的人,不一定能温柔你的岁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脾胃论怎么用?《寿世保元》 脾胃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脾胃论怎么用?《寿世保元》 脾胃论
夫脾胃者。仓廪之官也。属土以滋众脏。安谷以济百骸。故胃于中宫。职司南政。旺于四季体应四肢。胃形如囊。名水谷之海。脾形若掌。乘呼吸而升降。司运化之权。其致呼吸者元气也。脾居其间。附胃磨动。所以谷气消而转输也。胃属于戊脾。乃己也。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人之一元。三焦之气。五脏六腑之脉。统宗于胃。故人以胃气为本也。凡善调脾胃者。当惜其气。气健则升降不失其度。气弱则稽滞矣。运食者元气也。生血气者饮食也。
无时不在。无时不然。故无专名。亦无定位。经言胃气脉不可得见。衰乃见耳。六脉之偏胜而出独弦独浮独洪独沉之脉。是脉无胃气之神也。甚至屋漏雀啄等脉。必元气先竭。然后胃气不相接济故也。气将绝。则升降之道废。运化之机弛也。大凡膈不快。食不美者。是气之虚也。苟或饮食自倍。所伤乃一时膨闷。过则平矣。若伤之日久。
仍不宽快者。得非元气亏损。而胃气弱乎。古今论脾胃。及内外伤辨。惟东垣老人用心矣。
但繁文衍义。卒难措用。盖内伤之要。有三致焉。一曰饮食劳倦即伤脾。此常人之患也。因而气血不足。胃脘之阳不举。宜补中益气汤主之。二曰思欲而伤脾。此富贵之患也。资以浓味。则生痰而泥膈。纵其情欲。则耗精而散气。内经曰。肾者胃之关。夫肾脉从脚底涌泉穴起。上股内 。夹任脉。抵咽嗌。精血枯。则乏润下之力。故吞酸而便难。胸膈渐觉不舒爽宜加味六君子汤加红花三分知母盐炒一钱主之。三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者。劳力者之患也。宜保和丸。三因和中丸权之。此内伤之由如此。而求本之治。宜养心健脾疏肝为要也。
夫心气和则脾土荣昌。心火脾土之母。肝木脾土之贼。木曰曲直作酸。故疏肝则胃气畅矣。
肺乃传送之官。肺主气属金。肺金有力。则能平肝木。不能作膈闷矣。人多执于旧方香燥耗气之药。致误多矣。予家传三因和中健脾丸。为脾胃家之通用。其功效不可尽述。原夫世俗但知枳术丸为脾胃之要药者。肤略之传也。人或信为健脾养胃之药而可久服。谬之甚矣。
不特无效。抑且剥削真气。凡知素难大旨者。察安危全在于胃气。盖三焦司纳司化司出者。本诸元气。凡治内伤。不知惜气者。诚实实虚虚之谓。学人宜致思焉。
相关参考
丹溪曰。人之一身。贵乎阴阳升降。和平无偏。若有偏胜。即为之患。痼冷之症。由人之一身。真阳耗散。脾胃虚弱。加食冷物。有伤脾胃。固结其寒于脏腑不散。以至手足厥冷。畏冷憎寒。饮食不化。呕吐涎沫。或大肠洞泄。
脉来大强者生。沉小者死。脉来附骨者积也。在寸口。积在胸中。在关上。积在脐旁。在尺部。积在气冲。脉在左。积在左。脉在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脉来小沉而实者。脾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则吐。积者。生于
脉左寸洪数。心热口苦。右寸浮数。肺热口辛。左关弦数而虚。胆虚口苦。洪甚而实。肝热口酸。右关沉实。脾胃有实热。口甘。兼洪数者。口疮。或为重舌木舌。脉虚者。中气不足口舌苦服凉药不愈者。宜理中汤。夫口舌之为
一论滞颐。乃涎流出而溃于颐间也。涎者脾之液。脾胃虚冷。故涎自流。不能收约。法当温脾为主。宜服[b]温脾丸[/b]半夏(姜汁炒一两)木香(五钱)丁香(二钱)益智仁(炒五钱)白术(去芦炒一两)青皮(去白五
心腹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脉大而疾者死。夫腹痛。寒气客于中焦。干于脾胃而痛者。有宿积停于肠胃者。有结滞不散而痛者。有痛而呕者。有痛而泻者。有痛而大便不通者。有热痛者。有虚痛者。有实痛者。有湿痰痛者。
诸痉强直。积饮痞隔中满。吐下霍乱。体重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痉。也。强直。谓项强也。太阳经中湿。则令人项强。有汗者曰阴痉。仲景所谓柔痉是也无汗者曰阳痉。仲景所谓刚痉是也
人以水谷为生,故脾胃为养生之本。故东垣《脾胃论》曰∶历观《内经》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胃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一有所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所由生也。即如脏腑脉候,无不皆有胃气,胃气
夫小儿初出腹。骨气未敛。肌肉未成。犹尚是血。血凝则坚而成肌肉也。书云。如水上之泡草头之露。夫初生一腊之内。天地八风之邪。岂能速至。良由在胎之时。母失爱护。或劳动气血相干。或坐卧饥饱相投。饮酒食肉。冷热
扁鹊论医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足。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云林子曰。越人之论。一三四五六是矣。二则于
夫药者。天地间之万物也。昔古神农悯苍生之疾苦。格物理之精微。其用心可为仁矣。故本草药品虽多。然其味不过五。乃甘辛咸苦酸是也。而其性不过六。温凉补泻升降是也。且甘辛温补升者阳也。苦咸凉泻降者阴也。淡渗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