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中医学的现代统一辨证论治方法——六期辨证
Posted 中
篇首语: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中医学的现代统一辨证论治方法——六期辨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中医学的现代统一辨证论治方法——六期辨证
自朱肱在其《类证活人书》中首次将《伤寒论》三阴三阳称为「六经」以来,有关「六经」的涵义及其实质一直是中医各学者聚讼的焦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目前已有三四十种说法,代表性的有1、经络说2、脏腑说3、气化说4、六经辨证体系说5、六经层次说6、六病说等等。所以,「六经」成了学习或研究伤寒论的一大关键环节或重要概念,而其实质成了学习与研究伤寒论的一大障碍。只有突破六经实质的研究,才能破解伤寒论当中的许多难题及奥秘,才能真正理解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温病伤寒与杂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此,笔者依据「中化西医」的思想与方法,立足于现代外感、热病的临床特征,探索发现六经其实质就是各种外感、热病类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六个部位损伤的六种情况,它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分期的机理一样,都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病理分类与辨别,从而建立了温病、伤寒、杂病等共同的统一的疾病中医现代临床「六期」辨证论治模式。疾病临床发生发展六大基本病理特点的现代中医化
伤寒论是四大经典之一,更是外感疾病的经典,这说明其在当时的临床实践活动中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与极广泛的应用,可是为何在21世纪的今天,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在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胃肠型感冒、中暑、伤暑,以及其他感染性、非感染性外感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为何伤寒方、伤寒法及六经辨证的应用频率,不及温病方、温病法及卫气营血辨证的那么多呢?相反,伤寒方、伤寒辨证论治法却在内伤杂病当中应用极其广泛?这难道说明伤寒论是一部治疗内伤杂病的专著?不是吧!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先从各种内伤杂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现代医学认识入手,利用「中化西医」的思维方法,探讨其病理变化的具体全过程:大家知道,一般内伤杂病,或者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它们大都是因为外感或急性发作后,由于治疗或调理不当,而遗留来的。尤其是张仲景的那些年代、那种科技条件,自然是很常见、很普遍的事情。所以,有伤寒就必有杂病,伤寒与杂病是形影不离、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只是伤寒与杂病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二个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罢了。而一般外感疾病发展到内伤杂病,都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1、首先是由于机体免疫机能与细胞功能的变化,产生风、湿、寒、热等性的「致病因子」,并首先作用于机体体表及内脏表层粘膜发生(六淫性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卫或膜(部、期)。
2、随后病变与损伤发展到机体病变内部的器官、体液、细胞等部位,引起各种脏器功能的变化或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气(部、期)。
3、病情继续深入发展,病邪大量进入血液循环,并诱导机体全身抗病能力与细胞物质代谢的全面激发,导致产热过度,以及动脉循环亢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阳(部、期)。
4、物质及能量代谢的过度进行,就会消耗机体大量的体液、胞液、水分,并出现营液不足的各种临床症状。——营或液(部、期)。
5、持续的代谢消耗又会导致机体或体液中物质成分的紊乱与失衡,并堆积大量的毒素物质,如果影响到血液成分、或血脉结构时,就会引起血液及循环的变化,乃至血溢脉外,出现斑疹、出血点等等临床症状。——血(部、期)。
6、同样物质及能量的剧烈代谢,伴随着内分泌及交感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与活动,时间过长,就势必会导致其功能的紊乱、或神经营养物质的缺乏,出现内分泌不足各种阴虚火旺、阴津不足的临床症状。——阴(部、期)。
最后,如果不予治疗或治疗无效,机体就会因为物质与能量的衰竭或紊乱(中毒),即气性与阳性物质的耗竭,导致机体生命体征的消失,以及机体大脑神性气、血、阴、阳的衰竭而引起死亡。而如果治疗与调理不太正确、不够合理,造成机体脏器组织的某个结构或功能发生损伤、不能及时修复,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内伤杂病、或慢性病。
这是疾病自然的、一般的发生发展规律,致病因子损伤膜表部,此阶段相当于中医之「卫期」;损伤发展到脏器组织的肌肉及细胞功能,此阶段相当于中医之「气期」;损伤到血脉或能量代谢时期,就相当于「阳期」;损伤达到体液物质时,就相当于中医「营液期」;损伤到血液与血管的功能与结构时,就相当于「血期」;损伤达到内分泌或交感神经时,就相当于中医之「阴期」。可见,疾病的发展是按照结构、功能、物质次序进行的,而物质的损伤又是按照能量、体液、血液、神经及内分泌阴津的次序逐步发展。这是任何脏器的任何疾病发展变化共同具有的「六个」病理损伤环节。当然,这也正是现代中医「六期——卫、气、阳、液、血、阴」概念的现代医学实质与内涵所在。至于六期(卫、气、阳、液、血、阴)所包含的其他现代医学病理内涵,今后我们进行全面阐述。
伤寒论六经病症病理实质的现代化
经过前面对疾病病理发生发展的剖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医的外感六淫病邪,其实质并非是真正自然界中的「六气」入侵所致,只是六气变化能影响或降低机体的免疫与调节功能,引起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生长,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致病因子,并作用于机体脏器组织的不同部位,从而表现出了类似「六淫」征象的病理变化或临床症状。如果没有机体免疫反应及诱导的致病因子,机体只是一个带菌者,却不会出现疾病与症状表现。而神经、细胞、体液三种机制都能形成致病因子或病理症状。所以,临床上才会有:没有受凉却见寒邪,以及伤了寒气,反而发作成热病的常见病例。可见,伤寒论能包容一切外感疾病,就是因为机体容易在「受寒」后,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并出现由病菌介导的各种免疫反应与致病因子生成,从而引起机体出现风、湿、寒、热、燥等特征的各种外感寒、温病症。因此称「伤寒论」,而不称风寒论、寒病论等等,可见伤寒实际就是现在的外感之意。
那么伤寒论为何不按照六淫研究外感疾病,却要引用六经呢?伤寒论的六经病症是如何形成的呢?其现代实质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前面刚才分析的六个病理阶段——六期呢?这就得从伤寒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六经病的现代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大家明白,外感一般因寒而作,但寒有外来气温之寒,又有应用寒凉饮食或药物太过而来之寒。因此,这二者都是外感伤寒类疾病产生的原因与基础。
1、寒气一旦来袭,首先伤及机表皮膜,体质(表阳)强健者当时不会发病,而体质虚弱者,则体表组织及细胞立即发生寒性功能改变,变为寒邪,产生寒性致病因子,就会出现恶寒、头项疼痛等症,即太阳病。——卫或膜(部、期)。
2、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寒邪伤及肢体或脏器的腠理筋肉,则其组织细胞的功能就会失调,同时内部免疫细胞的功能也被激活,又产生了热性致病因子,寒性、热性两种致病因子交替影响机体功能与代谢,就会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咽干目眩等症,即少阳病。——气(部、期)。
3、疾病要是继续发展,寒性致病因子进入阳热旺盛的血脉系统,而被清除,同时内部免疫细胞及功能已经全面激活,热性致病因子大量产生,导致机体物质及能量代谢的过度消耗,或血液循环活动的持续亢进,就会出现身热烦渴、大汗谵语等症,即阳明病。——阳(部、期)。
接下来,假如病情继续发展,就会进入伤营、动血、伤阴等期,由于认识有限或者其他原因,因此,伤寒论对此并没有深入或全面研究。但前面的三阳病症是外来寒气所致,于是伤寒论就把饮食与药物之寒引起的疾病,归于三阴病症来论述。然其病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相同的。只是三阳为「表」三阴为「里」。
4、饮食及药物之过于寒凉,则会首先损害机体内脏中的胃肠道粘膜,一般脾胃(之阳)素体强健者不容易发病,而虚弱者,则粘膜组织与细胞就会产生寒性致病因子或寒性功能改变,且多兼湿。所以,就会出现腹满、自利、腹痛等症状,即(里虚寒)太阴病。——里卫或里膜(部、期)。
5、如果不予治疗,继续加重,寒邪伤及脏腑内部的组织细胞(筋肉),就会影响脏腑功能活动,同时机体免疫细胞及功能开始激活,脾阳渐复,也会产生出热性致病因子或热性功能改变,寒热两种因子与变化并存,机体脏腑功能抑制(气虚)与致病因子(实邪)并存,所以就会出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下之利不止等症,即(寒热错杂)厥阴病。——里气(部、期)。
6、随着病情不断发展,如果寒性致病因子进入阳热旺盛的血脉系统,而被清除,同时免疫细胞及功能全面激活,阳气恢复,热邪未成,则疾病就会痊愈。相反,如果机体阳气衰弱,寒性致病因子大量产生,导致机体物质及能量代谢不能激活,造成血液循环活动的功能受阻,就会出现肢厥逆、脉微细,但欲寐等症,即(表里虚寒)少阴病。——里阳(部、期)。
可见,少阴病是伤寒中最为危重的阶段。厥阴病期(多为消化系炎症)也可以热化而痊愈,因为免疫功能强健,则疾病就会「热化」并逐步痊愈,但如果免疫功能低下或阳气受损,则疾病就会「寒化」并走向死亡,所以,六气不一定都会「皆从火化」。而卫、气、阳三期的病位实质也分别是膜、肌、脉;免疫变化分别是产邪致病期、损伤发病期、全面修复期;同时,伤寒发作的卫、气、阳「表」三期(三阳病),正是增强机体抵抗力、免疫力,激发物质与能量代谢的过程。而卫、气、阳「里」三期(三阴病),则是机体抵抗力、能量代谢逐步衰弱的过程。因而,伤寒疾病发展到某期后,如果此时机体免疫功能不够强健,或者脏腑功能不能恢复,就会转变为该期的「虚型病」「慢性病」或「内伤病」,也就是说伤寒既可以转化为温病,也可以转化成杂病。各期伤寒的治疗一方面要驱邪,另一方面更要扶正复阳。可谓:留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伤寒既可以从表而发,随后入里,也可以从里而发,随后达表(也就是发于阳、发于阴)。也就是说伤寒各期各病,既可以按次序逐步发病传变,也可以越经、越期任意发作,还可以多病合发,而不是固定的、机械的、不变的。因为,如果机体正气恢复或治疗有效,疾病就会向好、向轻的一期发展,相反就会向里、向重的一期进展。如,素体阳虚的中老年人,受寒后容易患太阳、太阴、少阴病及其合并病;体质强健的婴幼儿易患阳明、少阳、厥阴病及其合并病。这表明伤寒与杂病之间有密切关系。同时,所谓伤寒的兼、变病症,其实就是伤寒初期、或后期由于伤阴、伤阳、伤气、伤血、夹痰、夹火、夹湿等等,而造成的与内伤脏腑杂病的合并证。由此看来,外感伤寒与内伤杂病之间的联系密切,就不足为奇了,而其治疗方药之间密切相关,也顺理成章,只所以称《伤寒杂病论》,的确名实相符。何况它还包括外感气候之寒气所致的三阳病,又包括了内伤饮食与药物之寒而引起的三阴病,但前者以伤寒为主,后者以杂病为主,合则就是「伤寒(及其引起的外感与)杂病论」。
温病卫气营血病理特征的中医现代化
中医温病,其实相当于现代各种发热性疾病,包括非感染性、感染性、内伤性等多种疾病,所以,它和伤寒一样有广义与狭义之别。不过在发生发展的病理以及辨证论治方面有着自身的不同于伤寒的基本规律。
那么,温病为何没有按照六淫、或六经的理论辨病与论治呢?卫气营血理论全面不全面?它和我们今天提出的疾病「六期辨证」理论有何联系?现在我们就探讨一下温病发生发展时卫气营血四期的病理特点。
1、首先还是由于机体免疫机能与细胞功能的变化,产生风、湿、寒、燥等型的「热性致病因子」,并首先作用于机体体表及内脏表层粘膜发生(六淫性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卫或膜(部、期)。
2、随后病变与损伤发展到机体病变内部的器官、体液、细胞等部位,引起各种脏器功能的变化或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气(部、期)。(此期温病没有认识到)。
3、由于病情继续深入发展,热性病邪大量进入血液循环,并诱导机体全身抗病能力与细胞物质代谢的全面激发,导致产热过度,以及动脉循环亢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阳(部、期)。(温病归在「气」期。)
4、物质及能量代谢的过度进行,必然会消耗机体大量的体液、胞液、水分,出现营液不足的各种临床症状。——营或液(部、期)。
5、同时持续的代谢活动又会导致机体或体液中物质成分的紊乱与失衡,并产生大量的毒素物质,从而影响到血液成分、或血管结构时,就会引起血液及循环的变化,甚至血溢脉外,出现斑疹、出血点等等临床症状。——血(部、期)。
6、同样物质及能量的剧烈代谢,伴随着内分泌及交感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与活动,时间过长,就势必会导致其功能的紊乱、或神经营养物质的缺乏,出现内分泌不足各种阴虚火旺的临床症状。——阴(部、期)。此期温病也没有专门进行论述。
可见,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完全遵循由外感到内伤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六期病理规律。只是我们发现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并不够全面与完善,它遗漏了脏腑细胞功能改变的「气」期和「阴」期,并把「阳」期误当了「气」期。同时,如果疾病发展过程中损伤了「阴、阳」,转化为阳虚、气虚、血虚、阴虚等慢性疾病时,温病的论述没有伤寒的全面。也就是说温病类疾病发展到某期后,如果此时机体免疫功能不够强健,或者脏腑功能或阳气受到损伤而不能恢复,也就会转变为该期的「虚型病」「慢性病」或「内伤病」,也就是说温病也既可以转化为伤寒,又可以转化成杂病。各期温病的治疗一方面要清邪保阴,另一方面更要扶正护阳。可谓:存得一分阳气才有一分活力,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否则,在温病初期、或后期,如果伤阴、伤阳、伤气、伤血、夹痰、夹火、夹湿等等,就会造成与内伤脏腑杂病的合并证。
六期辨证的现代中医临床意义
从内伤杂病、伤寒、温病三者病理发展变化过程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六期」是它们共同具有的发病阶段或发病特点,是总特征。只是寒邪后期转而损伤脏腑之「里」卫、气、阳三部,而热邪后期关键损伤液、血、阴三部。这是因为,一方面是由于伤寒与温病各自的病邪特征不同,而出现差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时代与科技条件的原因,它们二者对病理各期的描述都有缺陷,这是难免的。伤寒论中对涉及营、血、阴等与温病相关的问题论述不详,温病却对涉及阳虚、气虚时的伤寒及杂病问题论述不够,而内伤杂病的病期认识(即六期)又一直没有完善或建立,结果就会造成三者之间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的局面,从而影响了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影响了我们后学者对它们的学习与理解。可见,六期是所有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一种纵向概括,而不针对单一的某一种疾病,难怪伤寒方或温病方临床疗效与应用的确很好,但就是很难与现代临床中具体的某个病相关联,并制作成非处方药广泛由患者自己应用,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卫、气、阳、液、血、阴六期,是一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普遍的、基本的六个病理阶段,是对脏器组织的膜、肉、脉、液、血、阴津这六大方面发生损伤变化的理论总结与划分(病期),是疾病变化发展的总规律。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任何部位的任何疾病的病理特点都离不开这六个方面,六期辨证论治既包含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内涵,又拥有现代医学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现代中医学的概念特征,因此它在现代中医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结合六淫辨证或八纲辨证,可运用于伤寒类疾病的现代辨证论治过程;如果结合脏腑辨证,形成「脏腑六期辨证」,结合细胞辨证,形成「细胞六期辨证」,结合体液辨证,形成「体液六期辨证」,则可以广泛应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过程,这样既让中医传统各种辨证论治理论与方法重新得到了整合与规范,又能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等做出深入而准确的判断,并指导临床科学而合理的组方用药。从而不仅实现了寒温辨证统一,还达到了内伤外感的辨证统一。
因此,六期辨证,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中医学中科学化具体化的运用。经过六期辨证就能让我们的疾病病理认识更清晰、更具体,让我们的辨证更科学、更客观,让我们的治疗更有效、更合理。虽然病邪损伤的是六个部位、但表现的是六个病期;我们分析的虽然是西医病理,但表达的却是中医名词。这种通过对疾病现代病理发展变化的中医思维认识与研究方式,深刻而科学的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遵循的基本规律,从而在西医病理理论与中医传统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达到了互通,既体现了现代医学病理发展变化理论的「中医化」(即,中化西医的思想与方法),也体现了中医卫气营血阴阳辨证论治理论内涵的「现代性、科学性」,更彰显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先进性,为中、西医学或药理学的相互融合,奠定了基础、取得了突破、指明了方向。
综上,我们之前的伤寒论研究,多数是「以经解经」式自圆其说的「理论性」研究方法,其结果当然就像盲人摸像一样,众说纷纭。医学是实践型的科学,伤寒论更是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型「临床巨著」,我们抛开临床去研究伤寒论,那能有成果吗?最多就是「纸上谈兵」罢了。张仲景告诉我们,医学研究的对象不仅是「病」,更重要的还是不同体质不同内伤的「人」,而不能单纯地迷信经典或书本,做无谓的文字游戏式研究。
相关参考
长期以来,中医界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规范辨证理论体系。然而,由于六经理论,卫气营血、三焦理论的存在,外感病学一分为二的现状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所以统一、规范辨证理论,也就变得很困难。因此,结束寒温分离
中医除了八纲辨证之外,还有一些别的辨证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在长期的行医、治病救人的实践中总结而出的,对现代医学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这些辨证方法之间还有很紧密的联系,其中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辨证过程就是一个观察与分析现象进而探寻疾病本质的过程。微观层面的现象不仅使辨证分析的资料更全面,还因其对信息表达的深刻性给辨证带来更为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关注微观现象,是中医传统现象论走向现代现象论的必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工作压力的增大,心身疾病的发病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心身医学科教授认为,在传统的疾病谱中,消化系统疾病多属心身疾病,以刚柔辨证理论指导其临床治疗
导师谢继增从医几十年来,总结出中医肿瘤创新诊法——三印、四触、两条线。创新诊法配合现代检验报告,分清病人病情的寒、热、虚、实及病位所在,有的放矢应用祛毒、破瘀、攻下等方法,应用四位一体(口服给药、体外
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传统派、现代派、汇通派等,其认识水平也大相迳庭。传统派认为中医要发展,就必须严格按照中医的基本理论,特别是辨证论治理论,在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医根基中求发展;现代派则要放弃这些
众所周知,中医有两大精髓,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就整体观而言,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二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作为人与自然来讲,《灵枢·岁露》说得很清楚:「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
在现代临床诊疗工作中,中医亦使用一部分现代医学的病名诊断。这就与中医的珍法包括脉诊发生了交叉重复等问题。因为为了明确西医性质的病名,需要现代医学的指标,而在治疗中,又需要明确的中医诊病辨证,否则将是无
辨证论治是通过中医四诊合参「辨」出结果「证」,据「证」确定治疗方法的一种诊治模式。辨证论治只是中医学的诊治模式之一而不是唯一,虽是常用的诊治模式之一但不是「全能」。为了「人为地」保持中医特色,「违心」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主要法则之一,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等,不一而论。「这些辨证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内在联系,现今仍是中医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