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视病人如亲人 待病人如客人
Posted 病人
篇首语: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视病人如亲人 待病人如客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视病人如亲人 待病人如客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卫生工作目标,而实际情况是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除了体制的原因外,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了这一困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破解这一困局,促进医患关系良性发展,进一步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是医院管理者必须面临的课题。去年十八大召开后,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开始广泛征求全院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创新性地提出了「视病人如亲人,待病人如客人」的服务理念。现就这一理念作溯源性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使其得到进一步完善。树立「救人活命」的执业观
我国历代医家认为,医生的神圣职责当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其实古人学医的初始动机就是为「君亲」治病,以尽忠尽孝,同时也为民众解除危厄以「兼爱」天下,既然是为「君王」「亲人」,治病的神圣职业,当然是「非仁孝之士不可托也」。医者除了「救人活命」,用心而治之外,只能常怀「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的兼爱大众的念想。
如何让医者牢固树立起「救人活命」的执业观念?我们主张,为医者应「易地以观」。清代名医费伯雄认为:「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我如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这就是说,医生应站在病人亲属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拟定治疗措施,有了这种正确的执业观,治病时就能像对亲人般细心、用心,接诊病人时就能像对宾客般周到、热情。
树立「疏财重义」的功利观
自古以来,医术被称为「仁术」,医生被称为「仁人」,这一「仁」字既包括了「少私寡欲」的疏财重义观念,还要求医生必须具备「博爱仁慈」的心肠。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金钱至上,物欲氾滥已不是个别现象,亲人、客人这些重要人伦理念,已经被「向钱看」、「自我中心意识」所取代,如果一个社会沉沦到了为亲人和客人尽心出力都要谈到「利害」时,不管是享受方还是出力方,都会因此产生不信任,医患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剧烈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在中医学的传统文化里,既有儒家「仁者爱人」的养分,又有道家「少私寡欲」的精髓。当今我们更要弘扬「视病人如亲人,待病人如客人」理念,对病人要像对亲人一样孝悌、待客人一样真诚,慈悲为怀,施恩不图回报,救难不计名利,切忌「持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历代医家之所以有「名」,不仅是他们医技高明,「疏财重义」的功利观更使他们名噪千秋。
树立「精深广博」的技术观
良好的愿望必须建立在坚实的措施上,如果一名医生仅有「视病人如亲人,待病人如客人」理念,没有精湛医术,广博知识,也只能是无本之木的美好设想而已,如果亲人卧病床榻,客人不幸染恙,我们只能端茶倒水,嘘寒问暖,不能救治他于倒悬,最终的效果也是对亲人和客人的不敬不孝不尊,可见「视病人如亲人,待病人如客人」的核心就是要医者树立起「精深广博」的技术观,牢记「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药」。必须「精究方术,博采众方」,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无失,处刺针药,勿得参差。」这样,「视病人如亲人,待病人如客人」才会有实际内容而真正服务于病人。
树立「专一沉潜」的治学观
如果说「视病人如亲人,待病人如客人」必须具备「精深广博」的技术手段,那么「专一沉潜」的治学态度,是使技术手段「精深广博」的动力和源泉。治学,不惟是技术的「精深广博」,更是操守的修炼和升华。中医学认为:「医者,意也。」用心体验,才能得其精要。晋代名医王叔和强调:「医药为用,性命所系」,「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赜,则可比踪古贤,代无横夭矣。」医者临床时,当跳出医患关系模式而进入亲人、客人情感境界时,就会深深体悟出古代医家要求治学时「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延浮躁者涉猎」的深远寓意。如果治学时浅尝辄止,孟浪浮躁,墨守成规,技不压厄,最终只能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即使你有好愿望,亲人也难享好的疗效的尴尬结果。因此,要视患如亲,待患如客,必须要有建立在「专一沉潜」基础上的「精深广博」的技术,学习上要深入细致,潜心研读,「不至豁然大悟不止」。这样才能「于以拯救苍生,而药无虚发,方必有功」。历代先贤的学术精髓才能得以发扬光大,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才能日益提高,临床时我们才会无愧于亲情和友情。
树立「普同一等」的服务观
同是父母生,同为炎黄孙,兄弟姐妹一家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视这种亲情人伦关系的维系,面对疾厄,共同对付,幸福来临,共同欢享,绝少有三六九等的身份区别,因而医生替病人治病救厄,消灾除害时,「视病人如亲人,待病人如客人」是最佳的服务模式,不管病人本身状况如何,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既然病人是我们的「亲人」,就诊时是我们请来的「客人」,因而在临床上「若有疾厄求者,(医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至亲之想」。这种「普同一等」的服务观,自然缩短了医患之间的感情距离,同时医生也会摒弃以貌取人,衣帽取人等杂念,而是「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一心扑在病人的救治上。
树立「奉献社会」的济世观
病人如亲人,医院似家庭,家是小的国,国是大家庭。古代中医学者不仅把病人视为亲人,还在这种「家国」文化观念影响下,常常把为社会公益事业谋利益作为已任,因而老百姓也把中医生称为「济世之人」。主要表现在恤民赈灾、匡正学术偏见和力挽社会颓风三个方面。「视病人如亲人,待病人如客人」目的就是使医生不仅要视患如亲,待患如客,更要站在「家国」的高度,认清医院是社会公益性福利事业这一特性,深刻牢记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当下,医生都有济世的重要社会职责——为天下人服务,为社会出力。而这种赈济社会的职责完全是建立在回报社会,不要索取、不怕劳苦、不怕牺牲,彻底体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上的。今后我们将更加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的各项公益活动,为职工奉献社会提供机会,通过社会的认可,使职工的济世观念不断得到强化,激发他们爱院、爱家、爱社会的情感。真正体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让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仁慈兼爱」思想,通过「视病人如亲人,待病人如客人」服务在医院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关参考
触诊是医生用于对病人肌肤、四肢、胸腹等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分辨其温、凉、润、燥、软、硬、肿胀、包块及病人对按压的反应,如疼痛、喜按、柜按等,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1.皮肤触诊:辨别温凉润燥及肿胀等
问诊是医生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问诊是了解病人病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有关疾病的很多情况,如患者的自觉
视目诊病也有很长的历史。汉代的《内经》就对眼诊作了精辟的论述,如《灵枢·大惑论》记载:「目者,心之使也。」「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所以,中医学认为眼睛的特定部位与人体的脏腑有着密切关系
在判断疾病预后轻重吉凶上,医界有「脉病人不病者死,人病脉不病者生」的俗谚。所谓脉病人病,简单地说,脉病就是脉象的异常变化,即病脉;人病乃机体发病后的症候表现,即症状。最早谈到脉病人病问题的是《难经》,
【病人基本资料】邻庄刘氏妇,年二十五岁,经血不行,结成瘕。【病因】处境不顺,心多抑郁,以致月信渐闭,结成瘕。【证候】瘕初结时,大如核桃,屡治不消,渐至经闭后则瘕浸长。三年之后大如复盂,按之甚硬。渐至饮
望目对脏腑疾病的诊断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望目包括望眼神、眼色、眼形及眼态等方面。(1)望眼神:如果病人视物清晰可见,眼珠黑白分明,则病容易治。若白睛色浊,黑睛色滞,眼睛呆滞,则病难治。(2)望眼色:眼
症 即症状,是病人感到的自身异常变化及医生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征象。症是分析与判断病证的原始依据,主要包括症状(如头痛、咳嗽、胸闷)和体征(如面色白、舌质红、脉弦滑)。证 即证候,是
病人自己的感觉是临床症状的一部分,有时甚至是主要的部分,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应当引起充分重视。这里介绍清代名医王孟英一个与「感觉」有关的名医医案说明之,全案不过160字。「张氏妇患气机不舒,似喘非喘,似逆
【病人基本资料】天津苏媪,年六十六岁,于仲春得黄胆证。【病因】事有拂意,怒动肝火,继又薄受外感,遂遍身发黄成疸证。【证候】周身黄色如橘,目睛黄尤甚,小便黄可染衣,大便色白而干,心中发热作渴,不思饮食。
放化疗后引起的骨髓抑制主要表现在白细胞数量减少。临床上多表现为神疲乏力,头晕失眠,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等症状,属中医「虚痨」范畴。笔者用艾灸疗法治疗此类病证,取得好的疗效。案1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