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从急下之谈急汗之
Posted
篇首语:心静可以生慧,行善方能得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从急下之谈急汗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从急下之谈急汗之
《普济本事方》卷第八大柴胡汤方后讲到:「仲景称急下之者……谓才觉汗多,未至津液干燥,便速下之,则为径捷,免致用蜜兑也。若胸中识得了了,方可无疑。若未能了了误用之,反不若蜜兑为稳也。」朱步先对此发微曰:「急下之证,未可迟疑,趁其津液未涸,元气未漓,速去其邪,以存正气。」
「急」与「稳」,在此文中为反义词。「急」为「未可迟疑」之意;而「稳」为「行蜜兑」之法,许叔微在书中已经明确给予评价:「子只知抱稳。」许氏意在,只知道死守着稳当,对于需要「急下之」的病症来讲无异于杯水车薪,缓不济急。治法选择是客观的,是以满足治疗需要为目的的,而不是主观的、医者的喜好可以左右的。也就是说,有些医者可以治疗急证但不会治疗缓证,而有些医者会治疗缓证而不擅长于治疗急证,理性地认识到这一点,让自己的思路更广阔,更能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病症的治疗需要。
「急下」所求在速,「蜜兑」所求在缓。许学士在此文中主要强调的是,要抓住热邪初结、津液未涸、正气未伤的治疗时机,达到如「急进大柴胡等三服,得汗而解」的邪去正安、立竿见影的效果。不是在强调「反不若蜜兑为稳也」,「反不若蜜兑为稳也」是针对「未能了了」者的无奈之语。
热邪初结之时,邪如浮土,可以一吹而散尽,需治以急;而以「蜜」缓之,无异于姑息养奸,将浮土和成泥,再希望一吹而尽散就难了。
许学士言外之意是,希望医者都做「胸中识得了了」者,「速下之……径捷……可无疑」;而不要成为「未能了了误用」者。祛邪之法可速,可治急症,可速愈「重症」,这需要中医界「慢郎中」一类深思。
以上谈了「急下之」的客观性和重要性,由此联想到笔者对于急性发病之银屑病使用的「急汗之」之法。「急汗之」也有其客观性和不可替代性,仿照朱氏的叙述格式,可以这样讲:「急汗之证,未可迟疑,趁其肌腠初闭,郁热初结,津液未损,元气未伤,速去其邪,以存正气。」
如果将「急汗之」之法,用「以得正汗为目的」的广汗法思路来检测,「急汗之」便可以理解为「尽快使其汗出恢复」之意。如果这样理解,许学士此处用大柴胡汤也可以归入「急汗之」之法的范畴。方药的功效在攻下,但却客观上达到了「急进大柴胡等三服,得汗而解」的目标,故可将之归入「急汗之」之法。
相关参考
中医所言之魂魄与民间相较,更倾向于实用,只探在生象,不究身后景。中医更多关注的是以之为概念的相关心理、生理与病理现象。中医教材通常有一怪现象,「魂魄意志」几个字虽不少见,但解释却常语焉不详,没有展开来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证乃伏气之热窜入肝肾二经也。盖以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肾为二便之关,肝又为肾行气,兹因伏气之热,窜入肾兼窜入肝,则肝为
指急性热病传至阳明腑实阶段的三种急下证候。即《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
大法,秋宜下。凡可下者,以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三服。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属大柴胡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属承气汤。少阴病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属承气汤证。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汗之则疮已。」一般理解为在疮疡初起之时,正气未虚,可应用开腠解郁药物,给邪气以出路,使毒邪随汗而泄。何谓疮?广义讲,一切体表浅显疾患都可称为疮,病机为「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
急下,急温者,盖病势危笃,将有变也,非若常病可缓。如少阴口燥舌干而渴,因邪热内消,肾水将绝,固当急下,以救肾家将绝之水。少阴病,自利纯清水,心下硬痛,口燥渴者,急下之。少阴病,腹胀硬痛,或绕脐痛,不大
少阴制麻附细辛汤,犹太阳之麻黄汤,是急汗之峻剂;制麻附甘草汤,犹太阳之桂枝汤,是缓汗之和剂。盖太阳为阳中之阳而主表,其汗易发,其邪易散,故初用麻黄、甘草,而助以桂枝;次用桂枝、生姜,而反佐以芍药。少阴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先本下之,而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按太
仲景曰.大法秋宜下.又曰.凡服下药.宜用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又曰.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柴胡汤.庞氏云.发热不恶寒.汗多.又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
问曰∶口燥咽干而渴,何以属传经少阴也?答曰∶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热邪传入少阴,消烁肾水,则真水不得上注于华池,故干燥异常,而渴之甚也。须急下之,以救肾家将涸之水。又问曰∶肾气虚寒,而亦口渴者,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