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疏肝理气治抑郁症
Posted 抑郁症
篇首语:努力让人有了奇迹般的进步,努力可以让人有了奇迹般的成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疏肝理气治抑郁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疏肝理气治抑郁症
病因病机认识国医大师李振华对抑郁病的认识,是从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脏躁病的记载受到启发,如: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经典已重点描述了郁证的主症,李振华根据临床所见到的一些患者心烦急躁,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善哭泣,精神恍惚,如见神灵等,这些症状十分类似脏躁。其病因大多是长期精神抑郁,情绪低落。出现心烦急躁,怒气伤肝,肝气郁滞,郁而化火,以致肝火引动心火,肝火不仅耗伤肾阴,肝气又横逆脾胃,导致脾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内停,遇热而为痰,痰湿随肝气上逆,蒙蔽清窍,导致思维混乱。由此可见肝气失其疏泄条达,郁而化热,轻则引发脏躁病,不寐病,重则可发展成为抑郁症,而出现上述症状。
李振华在临床上治愈了大量此类病例,病情重者少数亦有肝火引动心火,出现多疑幻想,发展为厌世甚至轻生的行为。所以李振华认为抑郁症的病机在于肝。其病因在于精神受到刺激,怒气伤肝,郁而不解,肝失疏泄条达,郁而化火,肝火过盛则耗伤肾阴,肾阴虚不能正常抑制心火,水火不济。肝火、心火不仅会导致失眠多梦,心烦急躁诸证,甚则出现神经失控,思维混乱。肝失疏泄条达,肝气横逆又可损伤脾胃,水湿运化失常,湿遇火而成痰,痰气郁结咽喉则为梅核气,脾虚气血不荣,木少滋养,肝血不足则健忘失眠,痰随肝气上逆蒙蔽清窍,则思维更加混乱不能自主。因而本病出现心肝脾肾四脏相互彼此功能失调。对此复杂之病机,李振华认为宜通不宜补,通即是疏通肝气,恢复肝气疏泄条达的功能,气行则湿行,健脾化痰,清心豁痰,痰湿消失,热成无根之火,痰火便自行消散。同时在治法上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并重,使肝气不再郁滞,其他脏腑功能自可恢复。
研制「清心豁痰汤」
李振华认为肝郁脾虚是脏躁发病之本,脏躁病属于抑郁症。李振华经过数十年临床实践,临床上长期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病因多由饮食或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土壅木郁,肝失调达;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木郁乘土。病机是肝脾失调,肝郁脾虚,心肝热盛。故李振华易甘麦大枣汤而用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清心豁痰安神的治法,研制定出「清心豁痰汤」。多年来,通过临床观察,此方不仅对脏躁病效果显著,即是比脏躁病发展更重的抑郁症,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由于本病是肝气郁滞而引起的心神紊乱之病,故反复心理疏导安慰尤其重要,临床上要结合病患的具体情况,找到心理突破口,循循善诱。
李振华拟定 「清心豁痰汤」(亦称脏躁方),基本药物为:白术、茯苓、橘红、清半夏、香附、郁金、节菖蒲、炒栀子、莲子心、小茴香、乌药、龙齿、夜交籐、合欢皮、知母、琥珀、甘草等。方中药用白术、茯苓、橘红、清半夏健脾和胃,燥湿化痰为本;郁金、节菖蒲开窍醒神;炒栀子、莲子心、知母清心肝之火;小茴香、香附、乌药疏肝理气,行气解郁;龙齿、夜交籐、合欢皮镇静安神宁志;甘草调和诸药;又用矿石之琥珀镇静安神。全方配伍使脾健以绝生痰之源,肝木无以相乘,肝气舒畅,痰火清,心神明而得痊愈。
临床运用,随证加减,疗效显著。李振华指出:治疗脏躁,一般30天为一疗程,需2个疗程左右,肝郁脾虚是主要病机。但李振华认为肝郁脾虚是不对等的,其有所偏重,偏于肝郁化热心肝火旺者用清心豁痰汤加陈皮、砂仁、厚朴等疏肝健脾,理气和胃;偏于脾虚用香砂六君子汤加柴胡、香附、郁金等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李振华强调,恢复期治疗要掌握好分寸,过早使用逍遥散反而加重病情,与早用归、芍等阴分药滋阴敛湿有关。疏肝理气在药物治疗上宜用清热而不燥之品,不宜纯用镇静抑制之剂。
由于本病是肝气郁滞而引起的心神紊乱之病,故李振华非常重视古典医籍记载的「心病需要心药医」的治法。强调调畅情志的重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心理上的问题得不到规劝解决,虽服药可见短时之效,但仍可复发,此即本病属于难治根治之原因。
病案举例
案1 脏躁(脾虚肝郁)
王某,女,50岁。2011年2月11日初诊。
患者自诉失眠、汗多5年余。五年来,患者经常失眠、汗出明显,尤其夜间为甚,伴心烦急躁,时头晕头痛,易发脾气,两胁部窜痛不定,偶感全身不适,莫可名状,甚则有轻生念头,并出现月经紊乱。至当地医院心理科治疗,给予黛力新等抗焦虑抑郁的药物,服药期间症轻,但停药后再发。后至妇科用雌激素治疗,月经基本正常,上症减轻,但效果欠佳,仍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并逐渐出现胃脘不适,口苦口臭,纳差,稍进食即腹胀,大便2日一行,黏滞不爽。为求中医系统治疗,遂来李振华门诊求治。现症见:失眠、汗多,夜间汗出明显,头晕,心烦急躁,易怒,时感两胁胀痛,痛处不定,腹胀,纳差,口味异常,大便偏干,质粘,1~2日一次,舌质淡,边尖红,体稍胖大,苔薄白腻,脉弦细。
诊断:脏躁(脾虚肝郁)。
治法:健脾疏肝,清心安神,固表止汗。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香附10克,砂仁10克,柴胡6克,郁金10克,乌药10克,焦三仙各12克,合欢皮15克,天麻10克,麻黄根8克,淡竹叶10克,小茴香10克,甘草3克,生姜3片为引。10剂,水煎服,日1剂。
医嘱:忌服辛苦酸辣之物,规律生活,避免紧张和情绪过激,畅情志。
二诊(2011年2月21日):服上药后,汗出减少,睡眠好转,基本无头晕,舌苔薄,腹胀不减,伴嗳气。守上方去半夏、天麻、淡竹叶,加青皮10克,柿蒂15克,萝卜种15克,龙齿15克,知母10克,以加强疏肝理气之力。同时,知母有预防理气药过度伤阴之意。继服10剂,水煎服,日1剂。
医嘱:同上。
三诊(2011年3月2日):服上药后,口苦、腹胀及两胁痛、汗多等症基本消失,精神明显改善,食欲正常,眠欠佳,但较前好转。故守上方去知母,加夜交籐30克以助改善睡眠,继服15剂,水煎服,日1剂,巩固治疗。
经上述近两个月的治疗,患者精神状态恢复如前,正常生活,上症未再复发。
按:本案患者年龄50岁,适处更年期,肝郁气滞日久,肝阴不足,气郁化热,热扰心神,清窍失养。症见失眠、汗出、头晕、心烦急躁、胁痛、腹胀、纳差、大便干质粘,舌边尖红、苔薄白腻、脉弦细,显为肝脾失调,心肝热盛证。治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旨在健脾疏肝、清心安神、固表止汗。此案例偏于脾虚用香砂六君子汤加柴胡、香附、郁金等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李振华强调,恢复期治疗要掌握好分寸,过早使用逍遥散反而加重病情,与早用归、芍等阴分药滋阴敛湿有关。另外李振华强调调畅情志的重要性。
案2 抑郁症(肝郁痰扰)
崔某,女,32岁。2013年9月初诊。
近一年来,患者因婚姻问题,经常生气,长时间心情压抑,出现月经量少,痛经,色暗有血块,经前乳房胀痛等。继而出现心烦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记忆力逐渐减退,口苦口乾,进而发展到恐惧,厌世,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父母不断直言规劝,但不宜接受,以致发生争吵。甚至情绪急躁,已不能安心工作。特别是近几个月来,从厌世发展为想自杀而绝于世,西医按抑郁病住精神病医院治疗,也未彻底见效。出院后曾一次大量服安眠药自杀,被发现后送医院经洗胃抢救而愈。但自杀的念头仍不绝,第二次曾用刀欲割腕自杀,幸被人发现将刀夺出而未遂。现欲自杀这个想法仍不绝于心,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又恐这个病也治不好,经父母的亲戚一再劝告而来求诊。除上述症状外还见患者面色黄瘦,精神抑郁,目光呆滞,不思饮食,身体困倦乏力。舌苔薄腻微黄,舌体胖大,舌质稍淡,脉弦细。
诊断:抑郁症(肝郁痰扰)。
治法:疏肝理气,清心豁痰。
方药:自拟清心豁痰汤。白术10克,茯苓15 克,橘红10 克,清半夏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节菖蒲10克,炒栀子10克,莲子心6克,小茴香10克,乌药10克,龙齿18克,夜交籐30克,合欢皮18克,白蔻仁10克,焦三仙各10克,知母12克,甘草3克。琥珀3克,朱砂1.5克,共为细粉,冲服。20剂,水煎服,日1剂。
另诊疗时李振华耐心开导患者,切不可胡思乱想。
二诊(2013年10月):患者经劝导后,心胸逐渐开朗,与人言语,亦能面带笑容,不再与父母顶撞,并且表示要悔改。其睡眠、心烦急躁、头晕都等症状也明显减轻,食欲增加,精神面貌大为好转。上方去朱砂、焦三仙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丹参15克,继服20剂。并在劝告中表扬患者思想聪明,心胸宽广,进步快。患者在言语中开始有哭泣转为喜悦。
三诊(2013年11月):患者服药近一个月来,已不再心烦急躁,胡思乱想,与家人同事交谈融洽,亦能正常工作。失眠、多梦、饮食、月经诸证基本正常,上方去桃仁、红花,加远志10克,枣仁15克等以助其恢复记忆力。又调理一月余,病情大为好转。
按:李振华对本病的认识,认为其病机不仅和脾气虚有关,主要是精神长期不愉快,肝气郁滞,郁而化热,以致心肝火盛,肝失疏泄,木郁克土,痰湿内生,痰湿随肝气上逆而蒙蔽清窍,出现心神紊乱轻生而不能自主。同时如心理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虽服药可见短时之效,但仍可复发,故李振华认为,治疗本病应正确服药和心理疗法并重,不可轻视一方。
本案患者由于婚姻等问题,未能正确解决,精神长期受到刺激,以致心烦急躁,抑郁恼怒,失眠多梦,头晕记忆力逐渐减退,口苦口乾,进而发展到多疑幻想,恐惧,厌世,出现自杀的行为等精神症状。其病机为患者忧愁思虑过度,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土壅木郁,肝失条达,化火成痰,痰火内盛,上扰心神,心神不宁,魂魄不安而发病,其月经的异常,纳食减退俱为脾虚肝郁,痰火上扰心神之证,治疗以李振华自拟的清心豁痰汤加减,药用白术、茯苓、橘红、清半夏健脾和胃,燥湿化痰为本;郁金、节菖蒲开窍醒神;炒栀子、莲子心、知母清心肝之火;小茴香、香附、乌药疏肝理气,行气解郁;龙齿、夜交籐、合欢皮镇静安神宁志;白蔻仁、焦三仙化湿和胃,消食化积;甘草调和诸药;又用矿石之琥珀、朱砂镇静安神。全方配伍使脾健以绝生痰之源,肝木无以相乘,肝气舒畅,痰火清,心神明而得痊愈。
相关参考
甲亢性突眼是甲亢常见而难治的并发症之一,中医学称甲亢性突眼为「鹘眼凝睛」。甲亢病易致机体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病久痰瘀内生,互结阻于目窍而发为甲亢性突眼,故其总辨证为气滞血瘀,痰湿内停,而以疏肝解郁、活血
周某,女,32岁,湖南人。初诊:产后9个月,心烦、时自哭泣,少寐,口乾,口苦,纳少。舌苔薄黄,脉细数。辨证:肝郁血虚,内有郁热。治法:养血健脾,疏肝清热。方药:丹栀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丹皮10克,栀子
陈皮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味饮片,关于其归经理论,大部分本草专著均认为归脾、肺两经。如《本草纂要》云:「陈橘皮……入太阴经,理气之药也。」《神农本草经疏》云:入手足太阴,足阳明经。《本草纲目》:橘皮……为
胃痛又称胃脘痛,其病因较为复杂,可由外受寒邪、过食生冷、气郁伤肝、劳倦过度导致胃痛。常见的病症有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及神经官能症等。拔火罐不但能解中散寒、解郁泄热、疏肝理气,还能补脾健胃、益
丹核佛片汤核桃仁5个,佛手片6克,丹参15克,白糖50克。将丹参、佛手煎汤,核桃仁、白糖捣烂如泥状,加入丹参、佛手汤中,用文火煎煮10分钟即成。疏肝理气,解郁安神。每日2次,连服数日。桑椹茉莉饮桑椹2
木蝴蝶苦寒,性升,轻散理气,为治咽喉疾患的常用药,常用于治疗咳嗽、喉痺等证,亦有疏肝止痛之效,如《本草纲目拾遗》曰:「治心气痛,肝气痛。」柿蒂苦平,性降,临床常用以降逆顺气,《本草拾遗》曰:「蒂煮服之
中医认为,肝硬化腹水属「鼓胀」范畴。《灵枢·水胀》曰:「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腹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胀多因情志抑郁、饮食不节、嗜酒过多等原因导致肝失疏泄、脾气受损、水湿
罗某某,男,20岁,常德人。2009年9月10日初诊。患者自诉右颈部串状结节,质中等,轻度压痛,边清,可推移,伴口苦,常有心烦,神疲,眵多,舌淡胖,苔薄白,脉细略数。辨证:肝郁气滞,血瘀痰结。治法:疏
所谓乳汁自出,是说产妇在哺乳期,乳汁不经婴儿吮吸而自然流出者,亦称「漏乳」、「乳汁自溢」、「乳汁自涌」。本病病机分虚实:气血虚弱,胃气不固,摄纳失常;肝郁化热,疏泄失常,迫乳外溢。病久易郁,在临床上呈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的临床常见多发病证。其特点为病程长,易反复发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危害着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