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浅说服药方法
Posted 药效
篇首语:不要为成功而努力,要为作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浅说服药方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浅说服药方法
中医疗效是历代医家讨论研究的首要问题。药物组方的配伍和用量固然重要,但是服药方法也在中药取效过程中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服药时间。适时服药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定。
空腹服:清晨胃及十二指肠均无食物,此时服药避免与食物相混合,能迅速进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故驱虫药、攻峻逐水药、攻积导滞药宜空腹服。
饭前服:饭前胃中空虚,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滋补药宜饭前服。
饭后服: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可减少对胃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如抗风湿药宜饭后服;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都应与进食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睡前服:如安神药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药;缓下药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也应晚间服一次药。
定时服: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药。
不拘时服:急性病则不拘时服。
服药多少及次数。一般疾病服药,多采用每日1剂,每剂分早晚2服或早中晚3服,每服药液量大约为200~250毫升;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1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有利于顿挫病势。
应用药力较强的发汗药、泻下药时,服药应适可而止,以得汗、得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
服药有冷热。如治寒证用热药,宜于热服。特别是辛温发汗解表药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不仅药宜热服,服药后还需温覆取汗。治热病所用寒药,如热在胃肠,冷饮者可凉服;如热在其他脏腑,不欲冷饮者,寒药仍以温服为宜。另外,用从治法时,也有热药凉服或凉药热服者。
相关参考
《伤寒论》第12条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条文中的这句「阳浮而阴弱」,多有医家都认为是指脉象的。笔者认为这个
「风为百病之长」源自《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素问·骨空论》亦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外感六淫,风淫为始,风邪
硫黄,又名石硫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为硫黄矿的块状体或含硫黄物冶炼而成的集合体,性质通疏,色腻中黄,故名。《本经》谓其「味酸,性温。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近贤张锡纯,
现代医学对很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办法,依靠长期使用药物控制病情。但对于每天都要服药一到数次的老「药罐」来说,因日常工作忙碌,或年纪大记忆差,偶尔或经常性的漏服药物,几乎是
慢性支气管炎俗称「老慢支」,是中老年人常见病。该疾病秋冬寒冷季节发作频繁,夏季却是老慢支患者相对缓解期。此时进行适当的调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也是中医「治病求本」和「冬病夏治」的思想体现。老慢
给药途径给药途径即将药物引入人体内的途径。总的选择目标是要有利于增效解毒。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除口服和皮肤给药两种主要途径外,还有吸入、舌下给药、直肠给药、鼻腔给药、阴道给药等多种途径。20世纪30年
【病人基本资料】邑北境赵××,年近三旬,于孟秋得风温病。【病因】孟秋下旬,农人忙甚,因劳力出汗过多,复在树阴乘凉过度,遂得风温病。【证候】胃热气逆,服药多呕吐。因此屡次延医服药,旬余无效。及愚诊视,见
天津乔××,年三十余,得咳吐痰血病。【病因】前因偶受肺风,服药失宜,遂息咳嗽,咳嗽日久,继患咳血。【证候】咳嗽已近一年,服药转浸加剧,继则痰中带血,又继则间有呕血之时,然犹不至于倾吐。其心中时常发热,
身体赢弱,前二年即咳嗽吐痰,因不以为事未尝调治。今春证浸加剧,屡次服药无效。津埠宋氏妇,年将四旬,身体赢弱,前二年即咳嗽吐痰,因不以为事未尝调治。今春证浸加剧,屡次服药无效。诊其脉,左部弦细,右部微弱
初患风寒咳嗽,因懒于服药,不以为事,后渐至病重。族嫂年三十五,初患风寒咳嗽,因懒于服药,不以为事。后渐至病重,始延医诊治。所服之药,皆温散燥烈之品,不知风寒久而化热,故越治越剧,几至不起。后生于腊底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