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论中医的医学科学属性
Posted 黄疸
篇首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论中医的医学科学属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论中医的医学科学属性
中医学对肝脏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认识乃至治疗方法的应用绝非凭空臆想,而是建立在解剖学和长期的临床观察基础之上的,是符合肝病生理病理学变化规律的,是科学的,是来源于医疗实践的,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中医学时常遭到少数人「非科学」和「伪科学」的无端指责,还不断受到来自「唯科学主义者」对中医学进行的所谓的科学考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极少数人对中医的偏见和无知外,大多数情况主要在于他们缺乏对中医学科学本质的系统了解和对具体专业和疾病的深入研究。他们可能知道科学的概念,却不了解中医的科学内涵。
科学是求实的。对于中医的科学归属,我们最需要的是科学事实。本文结合我个人从事肝病中医研究三十年的所知所悟,以中医黄疸和鼓胀二病为例,列举中医关于这两个疾病的理论和实践的实际例证,以求证中医的科学属性。
对肝的认识来自解剖
中医学中,肝有两层含义,一为肝体,一为肝用,即肝的功能活动。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以阴阳来概括,即「体阴而用阳」。中医学对肝的物质认识首先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中医学所阐述的肝的解剖位置、包括肝的大小、分叶甚至重量都与现代医学基本一致。《灵枢经》说:「阙……在下者肝也」,这里「阙」指的是胸部,在下即指季肋部。《医贯》说:「膈膜之下有肝……肝短叶中有胆附焉」。对肝脏的形态与重量,《难经·四十一难》说:「肝独有两叶」,这里主要指肝脏本身的左右两叶;《难经·四十二难》说:「肝重四斤四两(一说二斤四两)」,以当时的度量衡制来计算,四斤四两折合成现在的重量单位约为1062.5克,与现代我国成人肝的重量(男性为1157-1447g,女性为1029-1379g)十分接近。
对肝脏生理功能的认识
中医学将肝的生理功能归纳为主疏泄,主藏血、养筋爪,开窍于目,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系统阐述了肝周转气血、分泌排泄胆汁、辅助消化功能、调节血量等主要功能,这些功能与现代科学肝脏的生理功能是大致相近的。当然,中医学之「肝」在广义上还具有某些现代医学神经精神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运动系统及视、听觉器官的功能等,这些功能在《内经》「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为罢及之本,其荣在爪,其充在筋」,「肝受血而能视」等论述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这些功能看起来好像并不属于现在医学肝脏生理功能的范畴,甚至有人视此为中医不科学的证据,但是深入研究会使我们发现当肝脏发生某些疾病时,这些系统则往往出现相应的紊乱。
以病毒性肝炎为例,不但可以出现肝脏本身及消化系统的症状与体征,还会常常有神经精神症状如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甚至肝性昏迷,更有因暴怒等情志刺激而使病情加重者;运动系统症状如乏力疲惫、肌肉酸痛;视觉器官症状则多因肝病影响维生素A代谢从而影响视网膜成光细胞合成而有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及夜视力下降等。所有这些都从不同侧面证明中医学对肝生理功能的认识经过真实的生命体验和长期的实际观察,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在两千多年前,《内经》一书中就已经有了关于黄疸和鼓胀病的记载与论述,从证候表现、病因、治疗、预后及生活调养等各个方面都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这不仅说明肝病是十分古老的疾病,也反映了中医肝病研究的悠久历史。
对证候表现的准确描述
在中医学中黄疸是一个独立的疾病。黄疸之名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也说:「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安卧,小便黄,脉小而涩者,不嗜食。」这些阐述不仅描述了肝病目黄、身黄、尿黄的主要特征,还都提到安卧、不嗜食的症状,临床所见,乏力懒动、食欲减退也正是可以出现黄疸的病毒性肝炎等疾病最为常见的症状。
鼓胀病名首见于《灵枢·水胀篇》:「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肘后备急方》也说:「唯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名曰水蛊。」这些话将肝硬化腹水疾病的腹胀大、胸腹壁静脉曲张及皮色或黄或黑等主要症状进行了准确描述,是非常符合临床实际的。
对病因的正确认识
临床上,由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等肝脏疾病是出现黄疸和鼓胀的主要原因,中医学虽然未能直观了解和认识肝炎病毒的实质,但其有关温热病和传染病的理论与实践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许多论述和记载可与现代医学互为印证,为我们进行肝病中医病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两千多年前,《内经》中就对某些传染病的病因及发病规律有明确的认识和阐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形象地描述了传染病的发病特点。明清温热病学的兴起,更使传染病的病因学、发病学、防治学达到了新的高度。吴又可创「杂气」致病学说,他在《瘟疫论》一书设专篇论及「杂气」是「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瘟疫等传染性疾病正是由于这种「杂气」所引起的。「杂气」作为一种传染性致病因子虽然并非等同于肝炎病毒,但其发病与肝炎病毒之感染人体确有颇多吻合之处。肝炎病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杂气」而有选择地为害人类及灵长类动物,感染人体后专入肝脏,或使人体处于病毒携带状态,或造成发病而表现为黄疸,甚至发展为鼓胀。
具体到对黄疸的病因而言,古人已认识到疫毒、杂气等传染性致病因子是黄疸的主要原因,《沈氏遵生方》亦说:「有天行疫疠以致黄者,俗谓之瘟,杀人最多,且蔓延亦烈」,都说明了疫毒引致黄疸不但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且变化迅速,病多危重,这与现代医学重症肝炎所出现的黄疸是十分吻合的。古人还认识到过度饮酒也是黄疸的主要原因,《金匮要略》对黄疸分类专设酒疸一项,《诸病源候论》说:「凡诸病疸者……皆由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脏腑不和……发为黄疸」,临床所见,酒精性肝损伤所致之黄疸确为十分常见。
鼓胀的原因虽多,但纵酒无节、虫毒、黄疸、积聚失治则是该病毒主要原因。《景岳全书》说:「少年纵酒无节,多成水鼓」;《诸病源候论》说:「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如似肿状,名水蛊也」,按《说文解字》解释:「蛊,腹中虫也,从虫从皿」,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水肿多虫为患;《医门法律》:「凡有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这些关于病因的阐述是非常真实而科学的。临床所见,肝硬化腹水的主要原因确为酒精、血吸虫及以脾肿大为主要表现的特发性门脉高压等引起。
对疾病预后的正确判断
《伤寒论》中说:「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指的是在发热几天以后,才出现黄疸;而对黄疸的消退时间和预后,《金匮要略》指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多难治」;朱丹溪则认为「时行疫疠,亦能发黄,杀人最急」,指出了此类黄疸变化迅速,病情凶险,预后多差。
对鼓胀的预后《沈氏遵生书》说:「空胀烦躁漱水,连忘惊狂…绝难治」;《医宗金鉴》说:「腹胀身热,阳黄胀也,若吐、衄、泄血则亡阴矣。」临床所见,腹水病人如出现肝性脑病等精神症状及伴发出血多预后不良,常常危及生命,与古人描述是一致的。
肝病治法的科学设立
对肝病治疗,《内经》首创甘缓、辛散、酸收三大治法。《金匮要略》指出:「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后世医家在实践中不断创立新的治法,如李冠仙治肝十法,王旭高创肝病三十法等。这些治疗原则符合中医对肝病的认识,符合肝病的临床实际,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有些治法与药物与现代医学竟然也有许多的契合点,现代医学从酸味药五味子中提取联苯双酯,从甘味药甘草中提取甘利欣,而这些都是主要的保肝药物。张仲景创立的治疗黄疸的专方茵陈蒿汤,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以此方制成的中药新药茵栀黄颗粒良好的利胆退黄作用也已得到临床的广泛肯定,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中医治法和方药的科学性与实用价值。
对于鼓胀治疗,古人不但创立了众多利水消肿的治法与方药,尤为难能可贵的中医学典籍中很早就有穿刺放腹水的记载,《灵枢》曰:「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水……间日以针刺之,筩尽乃止。」《肘后备急方》中提到:「若唯腹大,下之不去,改针脐下三寸,入数分,令水出孔合,须臾腹减乃止」,证明古人不仅早就发明了放腹水法,而且对穿刺的部位、间隔时间和进针深度都提出了符合实际的具体要求。
对肝病调养的科学主张
中医学历来重视病后调养,对黄疸、鼓胀等病提出了非常科学的原则与方法,至今仍不失其指导意义。
金代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一书中举过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周黄刘三家,各有仆病黄疸,戴人曰:仆役之职……恐难调摄,虚费治功。其两家留仆于戴人所,从其饮食。其一仆不离主人执役……果两仆愈而一仆不愈,」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适当休息对黄疸预后的重要意义,这与西医学所主张和强调的肝炎病人必须卧床休息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而对鼓胀,中医学则强调严格控制含盐的摄入,朱丹溪说:「却盐味以防助邪」,李梴在《医学入门》中则强调「更断盐酱」,清朝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一书中告诫人们:「……然必禁盐,三月后可渐渐少用矣。即秋石亦不可用。」这里将秋石与盐同样对待,这是非常科学的,因为古人习惯用秋石代盐,近代研究秋石亦主要含氯化钠,故亦不宜用。
相关参考
怎样突出中医特色?长期以来,中医界一直被一种现象所困扰:一方面强调突出中医的人文属性和自然科学属性,一方面又坚决反对中医研究向现代科学问道;一方面强调中医要发展创新、与时俱进,一方面又呼吁中医要回归传
玄学一直伴随着中医而存在,从最初的医巫不分到后来的道家炼丹长寿和气功大发展,以及在现代语言环境下的阴阳五行理论和经络学说,都被打上了玄学的印痕。也正因为此,中医属性一直置身于科学与伪科学的辩论中,究竟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它是关于人的生命的科学,而人又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存在。医学的人学属性,决定了医学从业者要有更多的人文情怀。今天的医学生需要读更多的人文书籍,给自己的医学头脑以更多的人文滋润。对
「已病」与「未病」从预防医学的角度讲,有效的疾病预防当然要比病后而治重要得多,中医药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就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形成了预防为主的科学理念,充分展示出中医学科学思想
对中医特色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是坚持和发展中医特色的基本前提。中医特色是对中医本质特征的反映,如果对什么是中医特色没有一个基本把握,也就无从去谈中医的发展。中医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又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阳道实,阴道虚」。道,即规律。从阴阳的基本属性来看,此语概括出了阴阳的基本内涵,即凡属于阳的事物,皆有充实、满盛、向上、向外的特点;而属于阴的事物,则有柔弱、不足、向下、向内的
人们对于一般事物的认识多通过分析其「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表现;医学研究一般也要提取研究对象的「属性」和「数量」两个方面的信息。在多数研究中,研究者既要作出属性的「有无」、「好坏」、「是非」的判断,又
科学中医的发展与复兴,需要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帮助,更需要科学精神的支持,如果没有科学精神的支持,中医发展就不能保证在科学轨道上运行。所以,我们在复兴科学中医的同时,一定要在中医界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形成一
科学的正确定义:「科学」一词,在当今已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不论是科学家,士农工商,还是平民百姓,出口必言科学。科学概念在今天的社会活动中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然而,「科学」究竟是
探索世界的核心最重要的是数学理论。要研究中医,就必须解释好中医,传统医学(中医)与现代医学(西医)的根本区别:两者在思维观与方法论上的根本不同,中医主要采用整体、生态、非线性思维观,西医是系统、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