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肝胃不和脾失运 圆机活法消痞满
Posted 脾
篇首语: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肝胃不和脾失运 圆机活法消痞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肝胃不和脾失运 圆机活法消痞满
吴某,女,80岁,2013年12月31日初诊。主诉痞满1月余,嗳气,泛酸,纳谷尚馨,口乾,疲劳,夜间睡眠醒时汗出,身热,再难以入睡,大便1~2日1行,多不成形,小便调,舌体胖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沉弦尺弱。辨证:湿浊蕴滞,肝胃不和。
治法:芳香化浊,清胆和胃。
处方:太子参12克,青蒿12克,柴胡10克,郁金12克,黄连8克,乌贼骨10克,瓦楞粉(包)15克,竹茹12克,姜半夏9克,婆罗子9克,荷苏梗(各)12克,炒薏苡仁20克,茯苓20克,炒枳实12克,甘草3克,生姜2片为引。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4年1月7日):患者述服药后痞满、嗳气减半,已不泛酸,夜间燥热汗出,头部及下肢无汗,入睡难,口干不多饮,大便日1行,便质偏软,小便调,舌体胖质淡暗,苔薄欠润,根部剥脱,脉同前。路志正先生见已收效,予上方加减:青蒿改为15 克,生姜改为1片,以银柴胡易柴胡、去乌贼骨、茯苓、薏苡仁,加丹参12克,炒枣仁18克,石斛15克以清虚热、养阴液、安心神。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服药后脘腹胀满改善,夜间燥热汗出减,寐后半夜睡眠轻浅,口干欲饮,近纳食馨,易疲劳,服润剂后,便溏、次数多,矢气多,小便黄,舌体胖大质淡暗,苔薄见润,脉细滑。证属脾虚失运,治宜健脾益气,温中止泻。
处方:太子参15克,炒白术12克,炒山药12克,炒三仙(各)12克,茯苓12克,姜半夏9克,石斛12克,炮姜6克,草蔻仁(后下)5克,车前子(包煎)15克,广木香9克,防风6克,泽泻9克,炙甘草6克,黄连3克。10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服上方后脘腹胀满改善,嗳气减缓,口干欲饮,夜间少饮,易疲劳,寐早醒,近因食绿豆粥、百合而胃脘不舒,影响睡眠,大便成形,小便调,舌质暗淡,苔薄,中有裂纹,脉细(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轻度肠化,HP+)。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佐以酸甘化阴法治疗。
处方:西洋参(先煎)8克,麦冬12克,石斛12克,功劳叶15克,炒山药15克,生谷麦芽(各)20克,瓦楞粉12克,婆罗子10克,绿萼莓9克,玫瑰花12克,建神曲(各)12克,佛手8克,生炙甘草(各)3克,生姜1片为引。10剂水煎服,日1剂。
五诊:服上方后脘腹胀满明显减轻,纳增,偶见嗳气,口干欲饮,夜间少饮,疲劳感减轻,西医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大小便调,舌质暗,有裂纹,脉沉细小滑。原方去石斛、功劳叶,加枇杷叶12克,石见穿12克,再进14剂。后随访,诸证皆消。
按:痞满多因外邪内陷、饮食所伤、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或虚气留滞、升降失常,而成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患者感觉腹部(主要是胃脘部)痞塞不通,胀满难忍,但触及不到块物。
本案乃湿浊蕴滞,肝胃不和、脾虚失运所致。患者年事已高,虚实夹杂,过施消导则易生他变。路志正先期施以芳香化浊,清胆和胃之法,痞满减半;二诊时,根据脉证,兼顾他证,灵活化裁,改加青蒿、银柴胡、丹参、炒枣仁、石斛,旨在清虚热、养阴液、安心神。疾病后期,患者变生他证,则以健脾益气、温中止泻、和胃降逆佐以酸甘化阴法图之,俾湿浊得化,肝胃调和,脾气健运
气机通畅,则痞满自消,诸证自除,其「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调理脾胃之思想跃然纸上,值得我辈借鉴。
相关参考
肝脾不调证:因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肝经经气不利的胸胁胀痛和脾运化不利,气机阻滞的腹胀、便溏等症。肝胃不和证:因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胃郁热所致的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证候。主要表现有脘胁胀
【概念】肝胃不和证是指由于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表现以脘胁胀痛为主的证候。又称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本证以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呃逆嗳气为审证要点。【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
历代医家中,不乏善用经方者。若论活用经方,真正做到「圆机活法」者,清代医家叶天士当为其中之一。当代医家程门雪曾有一句中肯的评语:「天士为善用经方之法者,历来诸家之用经方,当以此翁为最善于化裁。」在叶天
胃癌术后患者,中医常认为大病之后,气血亏虚,多以补为主;但经此手术,脾多失运易致湿浊内生,胃失和降而清浊混淆。且饮食物「辛苦甘酸咸」五味的偏嗜,药物寒热温凉的偏盛,都会影响脾胃的生理功能。故曾定伦认为
【概念】肝郁脾虚证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表现以胸胁胀痛、腹胀、便溏等为主症的证候。又称肝脾不和证。多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条达而横乘脾土,或饮食、劳倦伤脾,脾失健运而反侮于肝,肝失疏泄而成。本证
治疗中焦虚寒而兼有气滞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载有两方:一方是治中汤,即理中丸加青皮、陈皮;一方是枳实理中丸,即理中丸加枳实、茯苓。「治中汤:治脾胃不和,饮食减少,短气虚羸而复呕逆,霍乱吐泻,胸痺心
病证名。又称肝气犯胃。指肝失疏泄,胃失和降的病证。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寒邪内犯肝胃所致。有寒证、热证之分。肝郁化火,横逆犯胃,以脘胁胀痛,吞酸嘈杂,舌红苔黄为主症,属热;寒邪内犯肝胃,以巅顶痛,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大凡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因七情失和,情志不畅所致者居多。病机多为肝气郁结,肝胃不和。病情反复发作,日久可导致脾胃虚弱,脾虚不能化湿,湿邪凝聚成痰,导致痰气交阻于咽喉或食管
胃食管反流病以烧心、反酸和胸骨后疼痛等为主要症状,属中医「嘈杂」、「吐酸」、「胃脘痛」等范畴,临床上常分7型辨治。 肝胃不和:症见烧心,反酸,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胃脘胀闷,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