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低热的辨证施治
Posted 甘草
篇首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低热的辨证施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低热的辨证施治
有些人经常不明原因发热,热度又不高,多在37.5℃~38.2℃。如发热时间持续在一个月以上的,称为长期低热。中医认为,低热可由外感、内伤使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由于感受的外邪不同,有邪犯少阳、湿热伤表等不同证候;内伤发热又有阴虚、血虚、气虚、气郁、血瘀、痰郁等证型。外感
邪犯少阳:证见低热,咽干口苦,心烦,呕吐,食欲不振,头晕目眩,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治宜和解少阳,扶正祛邪,方用小柴胡汤化裁:柴胡15克,黄芩15克,法半夏10克,党参15克,甘草6克,陈皮10克,生姜12克,大枣20克。
湿热伤表:证见低热,头重如裹,肢体酸楚,倦怠乏力,胸闷腹胀,嗜睡,苔腻,脉濡。治宜清热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化裁:藿香15克,半夏10克,佩兰15克,厚朴9克,茯苓15克,白蔻仁15克,连翘15克,黄芩15克,茵陈20克,菖蒲9克,滑石30克,甘草6克,薏苡仁30克。
内伤
阴虚内热:证见低热,午后潮热,阵发头面火热感,烦躁,盗汗,咽干,舌红,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方用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化裁:青蒿30克,地骨皮15克,知母15克,牡丹皮12克,秦艽10克,鳖甲15克,银柴胡12克,甘草6克,生地黄15克。
血虚发热:证见低热,面色苍白,疲倦,头晕,心悸,月经量或少或过多,舌淡,脉细弱。治宜补血益气,方用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化裁:黄芪25克,当归10克,党参15克,熟地黄15克,白芍6克,川芎10克,枸杞15克,何首乌30克,甘草9克。
气虚阳浮:证见长期低热,肢倦懒言,易出汗,大便稀,食少舌质淡,脉大无力。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化裁: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橘皮12克,升麻6克,柴胡9克,雄黄3克(冲服),当归12克,炙甘草6克。
气郁发热:证见低热,阵见微热或情绪波动时身热,情绪抑郁,心烦易怒,头痛,胁痛,饮食不下,月经不调,口苦,苔微黄,脉弦。治宜疏肝解郁,清肝泄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化裁:当归12克,白芍15克,柴胡15克,茯苓15克,牡丹皮15克,山栀10克,浮小麦30克,大枣12克,生姜3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
血瘀发热:证见低热,昼轻夜重,体内局部刺痛,面色晦黯,肌肤甲错,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经行腹痛或有瘀块,舌紫暗或有瘀斑点,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化裁:桃仁10克,红花9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柴胡15克,枳壳12克,桔梗15克,生地黄15克,牛膝12克,甘草 6克。
痰郁发热:证见低热,胸闷呕恶,或肢体局部发热难忍,咽喉或有哽塞,咳或有痰,苔腻,脉滑。治宜理气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减:法半夏15克,陈皮15克,茯苓15克,枳实15克,竹茹10克,菖蒲10克,苍术10克,白术15克,木香6克,甘草3克。
相关参考
汗的病变可以是汗腺自身发病,亦可由全身性疾患引起,或是皮肤病变累及汗腺。因此,观察汗的变化,对于辅助诊断、治疗某些疾病,尤其对某些皮肤病,具有较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与皮肤病有关的汗的病变,在中医辨证
既然经方辨证体系引入「方证对应」来阐述经方的辨证施治实质,那么我们首先必须厘清「证」与「方」在《伤寒论》中的定义及其内涵和外延,及其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才能明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方证对应」。「证」
初春人体阳气开始升发,积蓄了一冬的郁热从内外发,容易引起一系列脏腑郁热的症状。郁热积聚于不同脏腑会有不同的症状,如聚于肺部可见咳喘、咽喉干痛、口干舌燥等;聚于心脏可见口腔溃疡、心烦失眠、心律不齐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主要法则之一,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等,不一而论。「这些辨证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内在联系,现今仍是中医临床
医学上把成人连续3次测量肱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称低血压。临床上,有症状的低血压常出现头晕目眩、疲乏无力、腰膝酸软、失眠烦躁、食欲不振、面色萎黄,体位性眼前黑蒙甚则倾倒等症状,中医按「眩
自朱肱在其《类证活人书》中首次将《伤寒论》三阴三阳称为「六经」以来,有关「六经」的涵义及其实质一直是中医各学者聚讼的焦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目前已有三四十种说法,代表性的有1、经络说2、脏腑说3、
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医生对通过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并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三焦
●经方辨证论治起源于神农时代的用药、方证经验总结,基础理论是八纲,经历代用药、方证经验的积累,大约在汉代,认识到病位不但有表证和里证的不同,还有半表半里的不同,因而由八纲发展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经方
辨证论治是通过中医四诊合参「辨」出结果「证」,据「证」确定治疗方法的一种诊治模式。辨证论治只是中医学的诊治模式之一而不是唯一,虽是常用的诊治模式之一但不是「全能」。为了「人为地」保持中医特色,「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