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内经》论水肿

Posted 水肿

篇首语:积累知识,胜于积累金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内经》论水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内经》论水肿

水肿证因水氾滥肌肤而浮肿,《内经》称为「水」、「水胀」。《灵枢·水胀》对水肿症状进行了描述,云:「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素问·水热穴沦》曰:「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此证以水湿氾滥,渗于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浮肿为特征。
  病因病机
水为阴,阴为患乃是阳之过,而阳之病,总责之于虚与实两端,即阳虚不化与阳气郁结均可致水湿不化,而为水肿。至于导致人体阳虚与阳郁的原因,《内经》又认为有多种,风寒湿邪,内犯于肺、脾、肾、三焦等脏腑,以致脏腑功能失调,水湿停滞而成。《素问·水热穴沦》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张介宾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1.外因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面肿为风。」水肿可由风邪袭表或久居湿地、冒雨涉水等引起。风为六淫之首,多侵袭肺卫,肺失通调,风水相搏而致水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素问·至真要大论》亦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指出若外感水湿,水湿内侵,困遏脾阳,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水无所制,发为水肿。
2.内因
多由饮食不节或先天禀赋不足、久病劳倦等所引起。《素问·水热穴论》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人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穴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若过食肥甘厚味,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或因营养不足,脾气失养,以致脾运不健,水湿壅滞,而致水肿。若先天禀赋薄弱,肾气亏虚,膀胱开合不利,气化失常;或后天劳倦纵欲无节,损伤脾肾,水泛肌肤,发为水肿。
分类
《内经》中关于水肿证的名称有「风水」、「石水」、「涌水」、「溢饮」等。现根据水肿证的症状及病因病机的不同,简述如下。
1.风水证
《灵枢·论疾诊尺》曰:「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张介宾注云:「目窠,目下卧蚕处也。痈,壅也,即新起微肿状。颈脉,人迎脉也。窅而不起,按之有窝也。是即风水肤胀之外候。」风水即外感于风而致水肿,可见风水当有表证,其病本在肾,常见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咳嗽,身体疼痛,恶风,脉浮等。
2.溢饮证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肝脉……其耎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张志聪注云:「其不及而色泽者,当病溢饮。《金匮要略》云:夫病水人,面目鲜泽,盖水溢于皮肤,故其色润泽也。肝主疏泄,肝气虚而渴暴多饮,以致溢于皮肤肠胃之外而为饮也。」肝主疏泄,肝气虚,疏泄失职,则脾湿胜运化无权,水溢为浮肿。溢饮其症多见水饮泛溢于四肢肌肤,水蓄皮下则皮肤薄泽而光亮。
3.石水证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肾脉微大为石水,起脐以下至少腹腄腄然。」《素问·阴阳别论》亦云:「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张介宾注云:「肾脉……若其微大,肾阴亦虚,阴虚则不化,不化则气停水积而为石水。」寒水之邪凝聚于少腹,水为阴类,故少腹胀满而有重坠之感。石水其症多见少腹重坠肿胀为主。
4.涌水证
《素问·气厥论》云:「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张志聪注云:「肾位水藏,肺主生原,是以肺之寒邪,下移于肾,而肾之水气,反上涌于肺矣。大肠乃肺之府,肺居膈上,故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有声,如以囊裹浆者,水不沾流,走于肠间也。」肺脏受邪下传于肾,肾病则气不化水,水饮停聚,又自下上涌于肺,肺与大肠相表里,水湿渗溢于大肠,则水聚为涌水。涌水其症多见腹部胀满,按之不坚硬,似皮囊裹水。
5.脾病水肿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脾脉……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胕肿若水状也。」张介宾注云:「若其耎散而色不泽者,尤属脾虚。脾经之脉,从拇指上内踝前廉,循胻骨后,交出厥阴之前,故病足胻肿若水状者,以脾虚不能制水也。」脾主运化,脾虚湿困,津液不行,停滞为水,水湿泛溢为肿。其症多以足胕肿较重为主。
6.阳虚浮肿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张介宾注云:「因于气者,凡卫气营气藏府之气,皆气也,一有不调,均能致疾。四维,四肢也。相代,更迭而病也。因气为肿,气道不行也。四肢为诸阳之本,胃气所在,病甚而至四维相代……其为阳气之竭可知。」气为阳,阳能化气,气化则水行。阳虚则气衰,气衰则水不行,水聚为肿。此症较重,多见四肢浮肿更迭发生,时肿时消,缠绵难愈。另外《素问·水热穴论》所云:「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说的也正是肾阳虚衰所致的水肿。
7.阳郁水肿
《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王冰注云此句为「五脏阳气衰竭」之义。程士德主编的《内经讲义》则认为「竭,阻遏之意。五脏阳气被阻,遏抑不布,津液不化,于是聚而为水肿」。其症表现为实证,虚象不显,肿势急迫。
8.三焦闭塞水肿
《灵枢·五癃津液别》云:「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张介宾注云:「此津液之为水胀也。三焦为决渎之官,膀胱为津液之府,气不化则水不行,所以三焦不能泻,膀胱不能渗,而肿胀之病所由作。」水肿日久,三焦闭塞,水液不行,气不化水,不能渗注膀胱,则水湿停滞。其症以腹部、下肢肿胀为主。
治疗
由上所述可见,水肿总的病机在于阳虚与阳郁,脏腑以肾、肺、脾为主,故《内经》对于水肿的治疗虽有很多具体的论述,但总以调和阴阳,温阳、补阳、通阳为总原则,故以调节肾、肺、脾脏腑功能为手段,《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即强调了这一点。具体而言,又提出了「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微动四极」、 「温衣」、「缪刺其处」等治疗原则与方法。开鬼门即发汗的方法;洁净府即利小便;去菀陈莝其义有二,其一为排除体内郁积过剩的水液,其二为去除血脉中陈旧郁积之意,《灵枢·小针解》云:「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即针刺放血之法。微动四极,王冰注云:「微动四肢,令阳气渐以宣行。」张志聪注:「温衣,以暖肺气;缪刺,以调血气。」总体治疗原则以温阳调气行水为主。
在针刺治疗方面,《素问·骨空论》与《素问·水热穴论》提出「水俞五十七穴」之说,即治水的针刺穴位五十七处。具体分为三组,第一组在尻上,共二十五穴。尻骨向上,共有五行,脊椎为中行,督脉两傍各一行,外侠两旁各一行,每行五穴;第二组在伏菟上,共二十穴;第三组在踝上,左右各一行,每行六穴,共十二穴。临床上,以此五十七穴治疗水肿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灵枢·四时气》也提出了放腹水的方法,对后世治疗腹水有启发作用。
在方药治疗方面,风水证,以疏风利水之法,可选择《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越婢汤或防己黄芪汤加减;溢饮证,以发汗利水,调理肝脾之法,可选择《金匮要略》之大、小青龙汤加减;石水证,以温肾祛寒,化气利水之法,可选择真武汤加减;涌水证,以温肾宣肺,通阳利水之法,可选择五苓散加减;脾病水肿,以温阳健脾利水之法,可选择实脾饮加减;阳虚浮肿,以温肾助阳利水之法,可选择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三焦闭塞水肿,以通利三焦,化瘀行水之法,可选择血府逐瘀汤加减。应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水肿,揭示了血液瘀滞和水液内停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由于津血互化的生理联系,水液内停和血液瘀滞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病理联系。因此祛瘀血之法可促进血行,从而进一步推动津液运行而消除水肿。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内经》论七情

  《内经》对心理活动的认识常用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来表述。就生理而言,认为七情是对情感活动的总结,是情绪的表现形式;就病理而言,神志病变可以表现出七情的变化;而七情变化亦可引起神志病变

医学百科 论《内经》中神的概念

  神,是《内经》理论的重要内容,被称为人体精、气、神「三宝」之一,并且其理论体现于《内经》有关藏象、病机、病证、诊断、治疗、预后等各种学说之中,研究神的理论及其临床意义,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内经》

医学百科 论《内经》标本理论

《内经》中有关标本的内容散见于众多篇章中,如《素问·标本病传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汤液醪醴论》、《素问·天元纪大论》、《灵枢·卫气》、《灵枢·病本》等篇均有涉及,内容包含经脉标本、六气阴

医学百科 《内经》论腰痛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也可为某些病证的一个症状。腰痛在《内经》中亦被称为腰背痛、腰脊痛、腰股痛、腰尻痛等。其病变多与肾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有关。腰又为人身俯仰转侧之枢纽,跌仆、闪挫等外伤

医学百科 论《内经》五脏主五窍

《内经》中有多个篇章涉及到五脏与面部官窍的关系,如《素问·阴阳应像大论》、《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灵枢·脉度》、《灵枢·五阅五使》、《灵枢·师传》等,主要认为五脏与面部官窍一一对

医学百科 《内经》论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人类健康保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国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

医学百科 论《内经》脏腑与神志的关系

  《内经》是多种医学流派、各种学说结合的产物,表现在脏腑与神志关系的问题上,则有「心主神」与「五脏藏神」的不同。「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理论,两者的理论内涵及立论依据不同,但也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 

医学百科 《内经》论头痛

头为精明之府,诸阳之会,脑为髓之海,其气与肾相通,手足三阳、足厥阴和手少阴之脉皆上于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故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及精气亏虚、

医学百科 论《内经》对宗气的认识

脏腑功能的正常,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宗气即为保证人体脏腑功能正常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内经》的《灵枢·邪客》、《灵枢·五味》、《灵枢·海论》等篇中均有论述,被后世诸多医家所重视。宗气的形成和人体吸入的

医学百科 论《内经》经脉与时辰配属

《内经》不仅有关于脏腑与时辰相配属的认识,而且还根据经脉自身的特点,提出了经脉与时辰的配属关系。古人在天有十二月、地有十二水、日有十二时(辰)、人有十二经的「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逐渐发现了十二经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