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啜粥之法浅谈
Posted 法
篇首语:学者之所以是学者,不是因为他博学,而是因为他一直保有求知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啜粥之法浅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啜粥之法浅谈
「粥」是我国重要的饮食形式之一,对人的身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诚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仲景在《伤寒论》中善用粥调治疾病,其寓意丰富。以助药力,祛邪外出
《伤寒论》桂枝汤证,方后「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瓜蒌桂枝汤证,方后「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桂枝加黄芪汤证,方后「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此三方皆取啜热粥,其目的是使谷气充养,振奋阳气,加强发汗之力,以调和营卫,使侵犯机体的邪气得以外达。《伤寒论》寒实结胸证,方选三物白散,以巴豆为主药,温散寒结,化饮逐水,啜热粥之用意在于服药后「不利」,根据巴豆「得冷性缓,得热性速」的特性,「进热粥一杯」,以助泻下祛邪。此四方服药后啜热粥共同目的,皆是「以助药力,祛邪外出」。
制约药性,顾护胃气
《伤寒论》寒实结胸证,方选三物白散,若「利过不止」,则「进冷粥一杯」,巴豆遇冷后峻下逐水之力得到制约,以防止泻下过度,有损胃气;十枣汤证,若「得快下利」,予「糜粥自养」是因为十枣汤乃峻下逐水之方,「快下利」后必伤胃气,于是啜粥以养胃气。《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硝石矾石散方后「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方中硝石入血分以消积,然其性苦寒,故「以大麦粥汁和服」,保养胃气。
健脾益胃,养阴生津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治》治疗脾虚寒湿胎动不安之白术散,方后「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已后渴者」是承接前文「若呕」,服粥在于程云来所云:「呕止而胃无津液作渴者,食大麦粥以生津液。」《伤寒论》桂枝汤证,方后「啜热稀粥一升余」不仅是助药力发汗,因桂枝汤证病机为卫强营弱,啜热稀粥可养胃气,补阴液,奏和营益阴生津,培补汗源之功。
温阳散寒,建立中州
《伤寒论》理中丸证,方后「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方用理中丸治疗霍乱吐利甚而寒多不渴者,说明中焦阳虚,寒湿内阻。服汤后饮热粥,可温胃散寒,顾护脾胃。正如徐灵胎云:「桂枝汤之饮热粥,欲助其药力以补散,此则饮热粥,欲助其药力以内温。」《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治疗脾虚寒盛之大建中汤,方后「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可借粥之热力,补益脾气,暖胃驱寒,建立中州。诚如林礼丰所言:「服后一炊顷,饮粥者,每温养中土之气以引药力也。」
仲景啜粥之法,对于临床疾病的治疗与调护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但不可拘泥于此,如桂枝加葛根汤证、麻黄汤证,方后明言「不须啜粥」。因此,对于「啜粥之法」临床上应灵活应用。
相关参考
医生组织药方,俗称『开药方』或『开方』。药方又名『处方」或『方剂』。它是医生在对病人进行辨证,立法以后,根据立法的要求,结合具体病情,选择适用的药物,按照组织药方的原则和药物配伍变化,酌定用量轻重大小
「痔」字,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的甲骨文中,而作为病名,则始见于《山海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数千年来,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痔」的含义也发生
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先生曾说,中国哲学史一直以来就认为中医哲学是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是中国哲学的第一章。中医伴随着华夏民族不止五千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投入过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临床实践,
医云:「经者常也,月经有长度,经水有常期,其衍乎长者皆病也。」妇人月经失调者,多见经水先期,经量过多,月经持久不止,甚则崩漏等。临证对出血过多的治疗,古有塞流、澄源、复旧、止血、消瘀、补血等诸法。导致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所撰《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巨著,是集隋唐以前医学之大成之作,被誉为中医药学的百科全书。其中美容方药称为「面药」,收载于《千金要方卷六·七窍病面药第九》和《千金翼方卷五·妇
本草文献整理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之一,要深入开展其相关工作,必须明确整理工作的目的,从而制定相应的方案。本文试就此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之前要明确界定本文中的若干基本概念。首先,「本草文献」,本文所指
朱丹溪,字彦修,名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了丹溪学派。他精于医道,兼通理学,在理论上独树一帜。笔者通过对其专著《格致余论》、
(三)注释注释,是对古籍中出现的冷僻费解或具有特定含义的字词及名词术语等,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为读者提供方便。具体工作包括注字音、释通假、正字形、解词义、详出处及分析句读等方面。注释工作既有利于保存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朴素唯物观与归纳辨证法。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
「大气下陷」理论是民国时期著名中医张锡纯的特色理论之一,其对近代一百多年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现在笔者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大气即胸中之气「大气」知名,首见于《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云:「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