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小儿秋季腹泻论治
Posted 腹泻
篇首语: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小儿秋季腹泻论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小儿秋季腹泻论治
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肠炎。以呕吐、腹泻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为特征。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初。起病急,传染性强,是影响小儿身体健康的多发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疗法。秋季腹泻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药在古今文献中尚乏专论。笔者总结出秋季腹泻的3个特点:1流行多在立冬至小雪之间;2发病多是6~18个月的小儿;3发病初期有发热、咳嗽等肺系症状,吐泻并作,伤阴明显。提出「小儿秋季腹泻因燥起」的学术观点,运用运气学说对其病因病机、临床特点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创拟了运用升清降浊法治疗秋季腹泻的有效方药。病发秋冬,燥邪当令
秋季腹泻的发病虽在秋分即已开始,而流行多集中在立冬至小雪之间。根据运气学说,一年主气之中「阳明燥金为五之气,主秋分至小雪」(《中国医学诊法大全》第40页)。吴瑭在《温病条辨·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中说:「盖天之行令,每微于令之中,而盛于令之末。」立冬至小雪正为阳明燥金较盛之时,秋季腹泻集中在此时发病,首当责之于燥邪为患。
燥金克木,专病小儿
秋季腹泻的患儿月龄大多在6~18个月之间。吴瑭谓:「小儿,春令也,东方也,木德也」(《温病条辨·解儿难·儿科用药论》)。陆子贤在《六因条辨·秋燥辨论》中说:「盖犯是症(指秋燥)者,必由禀赋阴亏,亢阳偏盛,或形瘦身长,或色苍少泽,禀乎木火之质者,比比皆然。」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恰为燥邪易感之体,故多罹患本病。这也与「小婴儿轮状病毒抗体低,同一集体流行时,小婴儿罹病多」(《褚福棠实用儿科学》)相一致。
燥极而泽,病发泄泻
《素问·至真要大论》曾3次提及燥邪致泻,「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腹中鸣,注泻鹜溏……」;「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阳明之复……腹胀而泄……」。是该篇阐述六淫致泻中提及次数最多的一淫。
燥邪何以致泻?《素问·阴阳应像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脾喜燥乃平和之燥,若燥气太过,则脾为焦土,又安能为胃行其津液?胃喜润恶燥,燥气伤胃后,脾又不能为其输布津液,胃又安能受纳?这样一来,脾胃俱伤,脾失健运,胃不受纳,升降失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合污而下,泄泻乃作。脾为太阴,为湿土,喜燥恶湿;而胃为阳明,为燥土,喜润恶燥,故湿邪致泻,其病在脾;燥邪致泻,其病在胃,所以秋季腹泻为燥邪伤胃,胃失和降,故病初多呕吐。《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张介宾注:「阳明之本燥,故燥气在上,与太阴为表里,故见太阴,是以燥金而兼湿土之化也」(《素问注释汇粹》)。所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燥极而泽」之论,意即燥至极点反见湿象。与「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同理,也可以把这一现象称之为「重燥则湿」,故燥邪伤及胃肠即可引起泄泻,这就是秋季腹泻的病机特点。
燥邪为病,表里俱伤
秋季腹泻发病初期伴有发热、咳嗽等肺系症状,继之吐泻并作。秋季腹泻患儿常以流涕、喷嚏、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而起病,这正是燥邪伤肺的临床表现,与雷少逸在《时病论·秋燥》中的论述:「燥气袭表,病在乎肺,入里则在肠胃」相一致。燥邪入里,伤及胃肠,随之呕吐腹泻。大多数患儿可见病情发展迅速,呕吐频繁,上吐下泻,似霍乱之作,大便臭秽,肛周红赤,烦躁不安,口渴引饮,舌红苔黄,指纹紫滞等热扰三焦之证。重症病例可见皮肤、口唇干燥,目窠凹陷,涕哭少泪,尿少等阴液暴伤之证,这正与燥为阳邪易伤阴液相符。所以吴瑭在《温病条辨·补秋燥胜气论》中称「金为杀厉之气」,并引欧阳氏曰:「商者伤也,主义主收,主刑主杀。其伤人也,最速而暴。」
以上可以看出秋季腹泻患儿以发热、呕吐、腹泻为主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秋季腹泻病发于秋末冬初深凉已寒之时,不但没有寒象反而呈现一派热证,是何原因?《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吴瑭在《温病条辨·补秋燥胜气论》中说:「盖燥属金而克木,木之子少阳相火也,火气来复,故现燥热干燥之证。……前人谓燥气化火,经谓燥金之下,火气承之,皆谓是也。」燥邪致泻的证候特点就在于此。
升清降浊,清燥止泻
秋季腹泻为燥邪侵袭所致,因患儿体质不同、地域有别及不同年份的气候差异,秋季腹泻也有温燥、凉燥之分。
温燥泄泻
初见喷嚏、流涕、咳嗽、发热等燥邪袭表伤肺之症;约1~2天,随之发热加重,食入即吐,约半天~1天,或相伴而至泄泻大作,吐物酸腐,泻下臭秽如蛋花样水便,小便黄赤而少。患儿身热烦躁,上吐下泻,口渴引饮,痛苦异常。舌红苔黄,指纹紫滞。粪轮状病毒检测阳性。治宜升清降浊,清燥止泻。方药:清燥止泻汤1号:炒僵蚕3~6克,蝉蜕1~3 克,片姜黄1~3克,苏叶1~3克,大黄1~2克,黄连1~3克,乌梅3~6克,甘草3~6克。日1剂,水煎,频服。
清燥止泻汤1号由升降散(《伤寒瘟疫条辨》)合苏叶黄连汤(《湿热病篇》),加乌梅、甘草而成。升降散系清代温病学家杨栗山先生之名方,在其论述小儿温病时明确指出:「但知不思乳食,心胸臌胀,疑其内伤乳食,不知其为温病热邪在胃也。但知呕吐恶心,口干下利,以小儿吐利为常事,不知其为协热下利也……凡杂气流行,大人小儿所受之邪则一,且治法药饵相仿,加味太极丸主之,升降散亦妙」(《伤寒瘟疫条辨》)。故取升降散升清降浊,合苏叶黄连汤清热和胃止呕,加乌梅、甘草酸甘化阴。方中苏叶伍蝉蜕、僵蚕,宣肺化痰止咳以清上焦之热;苏叶伍黄连,清热和胃止呕以安中焦;黄连配乌梅、甘草,清热止泻敛阴以固下焦;大黄配甘草为大黄甘草汤清热和胃止呕,诸药配伍,共奏升清降浊,清燥止泻之效。咳止、呕停者,去苏叶;阴伤明显、舌红少苔无津者,去苏叶、黄连,加葛根、白芍;泻下无臭秽,舌苔不黄者,去姜黄、大黄,加白术、扁豆、山药等以健脾止泻。
典型病案:张某,男,1岁3个月,2009年11月16日初诊。主诉:发热、咳嗽、呕吐、腹泻2天。患儿昨天发热、咳嗽,社区诊为感冒,给予小儿感冒颗粒。当晚即呕吐、腹泻,社区又给头孢克肟颗粒及止吐药,病情反重。视患儿烦躁不安,发热,体温38.1℃,时而呕吐,腹泻蛋花样水便,10小时内已泻8次,臭秽难闻,舌红苔薄微黄,脉滑数,指纹紫。粪轮状病毒检测阳性。湿热体质。诊断:秋季腹泻。辨证:燥邪侵袭,升降失常。治法:升清降浊,清燥止泻。方投清燥止泻汤1号:苏叶2克,蝉蜕3克,炒僵蚕5克,姜黄2克,大黄1克,黄连2克,乌梅3克,甘草3克。1剂,水煎,频频与之。
二诊(2009年11月17日):呕吐已止,发热退,腹泻次数减少,舌质红苔白。上方去苏叶、大黄,加陈皮3克,2剂,日1剂。泻止纳增而愈。
按:本例患儿之母系一位大学教师,看过处方后返问:「孩子腹泻怎么还用大黄?」答曰:「大黄不仅泻下,还能止泻,孩子患的是秋季腹泻,是燥热泻,非大黄清热不止。」次日复诊,果应余言,频频致谢。患儿呕止、热退、泻减,方去苏叶、大黄,加陈皮和胃,2剂告愈。
凉燥泄泻
初起鼻流清涕,喷嚏,轻咳,不发热,继之纳呆呕吐,泄泻日3~5次,多为蛋花样便,气不甚臭,小便清,口不渴,精神可,舌淡苔白有津,指纹淡红。粪轮状病毒检测阳性。治宜升清降浊,温胃止泻。方药:清燥止泻汤2号:苏叶1~3克,姜半夏1~3克,干姜1~3克,炒僵蚕1~3克,蝉蜕1~3克,茯苓3~6克,煨乌梅1~3克,炙甘草1~3克。日1剂,水煎,频服。方中苏叶、半夏、干姜,宣肺止咳,温胃止呕;蝉蜕、炒僵蚕配姜半夏升清降浊;茯苓健脾止泻;煨乌梅、甘草酸甘化阴,涩肠止泻。表解者去苏叶,呕止者去半夏,脾虚明显者加白术,泄泻逾五日者加公丁香。
典型病案:
宋某,男,1岁,2009年11月8日初诊。主诉:流涕、咳嗽、呕吐、腹泻3天。经社区用药咳停而吐泻不止。患儿呕吐日2~3次,大便日5~7次,多为水样便,无脓血,舌淡苔白滑,指纹红。粪轮状病毒检测阳性。气虚体质。诊断:秋季腹泻。辨证:燥邪侵袭,升降失常。治法:升清降浊,温胃止泻。方投清燥止泻汤2号:苏叶2克,姜半夏3克,干姜2克,蝉蜕3克,炒僵蚕3克,茯苓6克,煨乌梅3克,炙甘草3克。1剂,水煎,频服。
二诊(2009年11月9日):患儿呕吐止,腹泻次数明显减少。上方去苏叶、半夏,加白术3克,砂仁1克。再进2剂而愈。
按:该患儿治愈后学生问曰:「老师,清燥止泻汤2号不用姜黄、大黄如何降浊?」答曰:「浊有寒热之分,1号治温燥,2号治凉燥,所以不用大黄、姜黄而用半夏辛开而降,配干姜与僵蚕、蝉蜕共奏升清降浊而止泻之功。且秋季腹泻病程短转归快,方药当随病机而变化,以防实实虚虚之弊。」
相关参考
小儿秋季腹泻就是指婴儿秋季腹泻,是指6个月---3岁这么大的小孩在10---11月份发生腹泻的状况。那么婴儿秋季腹泻怎么治疗呢?小儿腹泻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大家都有什么妙招。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婴
腹泻是小儿秋季的常见病。家长在照顾时应该注意,严重的腹泻有时候会引起小儿脱水症状。小儿脱水的表现与脱水的严重程度有关,不同类型的脱水表现有所不同。多数患儿表现为较快地消瘦、体重减轻,精神萎靡,皮肤苍白
典型案例唐某,女,52岁。患者腹泻与大便干结交替出现10余年,大便干结情况较多,4~5日一行,羊屎状,饮食不洁或稍食生冷后易腹泻,夹有不消化食物,大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晨起口中发甜、黏腻不爽,恶心欲呕
夏季小儿腹泻是常有的事,但孩子发生腹泻,父母不要随便用止泻药与消炎药,一定要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最好同时带上一份新鲜的大便(排便1个小时内),根据孩子患病特点,结合大便化验,帮助做出诊断,看看是感染性腹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及大便性状有改变(如稀便、黏液便或脓血便)为特点的儿童常见病,属中医「泄泻」范畴。6个月至2岁婴幼儿的发病率较高,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小儿腹泻是
小儿腹泻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如水样,或伴不化食物,或夹有黏液。验方一处方 云苓9克,焦山楂6克,车前子9克,鸡内金5克。主治 小儿单
●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于中医「痉病」和「肝风」的范畴,主要病因为风和痰,病机关乎五脏,本源在肝,病发于肺。●治疗侧重从肝与肺论治,在用具有疏风宣肺,利咽通窍功效经验方的基础上,根据临床症状,结合饮食、生
脐疗是中医外治疗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神阙穴具有总理人体诸经百脉,联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的生理特征,故有「脐
1.取胡椒10粒,五味子15克,研细末混匀用藿香水调成糊状,敷于脐上纱布覆蓋,胶布固定。每天一次连敷3~5天。2.取吴茱萸30克,苍术30克,丁香6克,小茴香30克。用火焙干研粉,混合均匀。取药粉5克
1、取肉桂、广木香、吴茱萸各5克,丁香、地榆各4克。将上药共研成细粉,用老陈醋调成糊状,敷于脐上,用纱布覆蓋,胶布固定。48小时换药一次,连用3次。 2、取胡椒10粒,五味子15克。共研细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