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我国第一部病因学专著《诸病源候论》
Posted 因
篇首语: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我国第一部病因学专著《诸病源候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我国第一部病因学专著《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著,成书于公元610年,由隋朝巢元方等人所撰写。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由朝庭敕编,集体撰作的医学理论著作,也是当时记述疾病症状最详细的书。该书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刻本,常见版本系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诸病源候论》,简称《巢氏病源》,又名《巢氏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总论》。全书共50卷,分67门,载列病候论1720条。主要病类有:风湿性关节炎、肺结核、天花、霍乱、疟疾、水肿、脱水、黄疸、糖尿病、支气管扩张、寄生虫病、肛门瘘管、神经官能症,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
该书关于病因、病理方面的论点,多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如说伤寒、温病等传染病是由戾气(外界有害物质)引起;寸白虫(牛肉绦虫)病的感染和吃不太熟的牛肉有关;石淋(类似肾结石)的病理变化是在肾脏。关于疾病症状,如伤寒斑疮(类似猩红热)、登豆疮(类似天花)、麻风等都有较全面和细致的描写。在外科治疗上记载了我国古代的缝肠术和结扎血管的方法,说明我国外科当时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皮肤病方面,《诸病源候论》对细菌性皮肤病及病毒性皮肤病等记载很多,在对疥疮认识上尤其正确。书中写着:「疥疮多生于手足指趾间,染渐生至于身体」、「其疮里有细虫甚难见,小儿多因乳养之人病疥,而染著小儿也」。还说:「并皆有虫,人得以针头挑得,状如水内病虫。」这些认识科学性相当高。从疥疮来说,现代临床诊断常用手足趾间有无皮损来考核及确定诊断。可见古人观察已很精细。对于接触传染这一点,亦举例作了生动的描述,在没有放大镜和显微镜的情况下,观察并发现疥虫,比欧洲有关于疥虫的报告早了1000多年,欧洲的此类报告出现于公元1758年。
《诸病源候论》还是一部记载了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著作,从该书所载的对于病因认识方面的内容看,当时的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全面周到、分析透彻的程度。也许是受到了文化导向的影响,医学史上,多数医家更加重视对于理、法、方、药等方面的研究和著述,这方面的专著非常少,而《诸病源候论》内容的全面和周到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缺,直到今天的医学发展水平,它仍称得上是一部完备的好书。
相关参考
病因病候著作。五十卷。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隋·巢元方等撰于610年。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论述病因和证候学专书。全书分67门,列证候论1720条。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等。诸证之
我国第一部血证治疗的专著《血证论》亦成书于晚清,可见当时活血化瘀法使用广泛。血瘀证形成原因较多,凡寒凝、气滞、热结、浊阻、出血、外伤等均可导致瘀血。加之瘀血不仅为病理产物,又为其他疾病的致病因素,所以
阴道、子门是女性内生殖器官的一部分。“阴道”一词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子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阴道和子门是中医学的解剖术语。一、阴道阴道,又称子肠。“阴道”一词最早就是中医学中的固有解剖名称,
银屑病,民间又称之为「牛皮癣」、「松皮癣」、「干癣」、「风癣」、「白壳疮」,祖国医学称为「白疤」。「白疤」在我国中医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如隋《诸病源候论·疮病诸侯·干癣候》中说:「干癣,但有匡郭,皮枯
《周易》是对我华夏文化影响最大最深的、蕴含着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的一部奇书,是我国最著名、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尊为群经(十三经)之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
在脉学和舌诊取得进展的同时,对于四诊的综合研究,亦有不少专著。明·张三锡《医学六要》之一的《四诊法》,内容虽偏重于切脉,但也详实地记述了五官、色脉、声诊、问病、辨舌等诊察方法。《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脱肛之名出自《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曰:「脱肛者,肛门脱出也。」中医认为脱肛多因人体气血不足、中气下陷或湿热下注、久泻下痢致直肠不能收摄固涩。如《诸病源候论》云:「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多固利久肠
白塞病以反复发作性口腔、生殖器溃疡、眼炎和皮肤损害为特征。本病属中医学狐惑病范畴,其病因病机,众多医家皆认为与毒邪有关。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本病「皆湿毒所为也」,吴谦《医宗金鉴》认为「每因伤寒病
吸烟是多种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烟雾为火热之气,其火热有烧烤薰灼之害,极易动火生痰。烟毒入肺,随气血周流一身,遍布脏腑百骸,为害多端。当代中医对吸烟致病的主流研究与认识存在不足。对吸烟危害的认识与论述不
六、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关于中西医结合政策,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已涉及,1956年毛泽东主席:「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知识结合起来,创造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指示,是中西医结合政策的早期体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