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麻黄
Posted
篇首语: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麻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麻黄
麻黄炙之,发汗之力锐减,止咳平喘之力更增。治小儿外感咳嗽,吾师孟广奇教授授一验方,名曰:止咳糖浆,临床用之多效。方用:炙麻黄10克,生石膏 20克,瓜蒌、陈皮、桔梗、黄芩各10克,炙远志、前胡、知母、炙紫菀、炙冬花各10克,甘草5克。水煎后加糖分装,1日服完。主治外感咳嗽,痰多气喘,咽干喉痒以及慢性支气管炎。老年咳喘日久,吾师孟广奇教授亦授一验方,名曰:咳喘灵丸,用之临床,疗效亦佳。方用:炙麻黄、炙米壳、杏仁、川贝各50克,炙紫菀、桔梗、甘草各40克,核桃仁、炙百部各100克,五味子、远志各30克。炼蜜为丸,每丸9克重。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
麻黄解表发汗之力甚著,常有立竿见影之效。余曾治一8岁小儿的风水证(类似急性肾炎),患儿眼睑、四肢及全身皆肿,肢体酸重,小便不利,兼有恶寒发热。方用《金匮要略》之越婢加术汤,方用:麻黄3克,生石膏15克,生姜3片,甘草5克,白术10克,大枣5枚。先煮麻黄,去上沫,加入诸药再煎,分3次温服。服1剂,汗出,小便利,肿渐消。服3剂,肿全消。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开鬼门」之意也;生石膏清肺胃之热;姜、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保护胃气;白术健脾益气,燥湿行水,「洁净腑」之意也。诸药配合,其效甚捷。
相关参考
射干麻黄汤始载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方药组成: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
●麻黄辛、苦、温,非大热。临床使用麻黄,应注意鉴别患者的体质,一般来说,患者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粗糙,肌肉松浮,具浮肿倾向;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小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膀胱二经,具发汗,平喘,利水之效,可广泛运用于外感、咳喘、心肾等诸疾。因其有他药不可替代之作用,尤在外感病的治疗中又有「第一要药」之誉。麻黄一药,因其辛温质轻,轻扬上达,能
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曾提到:「现在还有人对我说『你还给学生讲麻黄汤么?你用过麻黄汤吗?』其言外之意让人啼笑皆非。」此处「言外之意」,即问话者认为现在早已无麻黄汤的用武之地,刘老也不会用过此方。如果还
《神农本草经》首言麻黄「破症坚积聚」,其后诸家本草对此功效少有提及,并且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教材《中药学》在附录《本经》麻黄条文时唯独删除了这一句。盖因其功效特殊,且临床应用又有辛温耗气,峻汗伤阴之弊,故
麻黄功能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本草通玄》:「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本草经疏》:「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
射干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原文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一般认为外寒内饮,寒饮伏肺是本方证病机所在。《方函口诀》云:「此方用于后世所谓哮喘,水鸡声,形容哮喘之呼吸也。」
《伤寒论》原治伤寒之书,而首论中风者,因中风亦可名为伤寒也(《难经》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然究与真伤寒不同,盖中风病轻伤寒病重,为其重也,而治之者必须用大有力之药
扁平疣,中医学称之为「扁瘊」,多由肝郁化火上炎或风热郁表所致。本例患者,舌苔白腻,脉弦滑,属肝郁化火挟风湿郁于肌表,气血凝滞,结聚成形。治宜散风湿,疏肝郁,消结块之法。所用麻杏薏甘汤加味方中:麻黄既开
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温阳散寒,助阳解表,是治疗太阳少阴同病的方剂,在《伤寒论》原文中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其中「脉微细,但欲寐」为典型的少阴病特征。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分析本方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