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脉象雷达图有利于脉诊规范化
Posted 有利
篇首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脉象雷达图有利于脉诊规范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脉象雷达图有利于脉诊规范化
中医脉象之「像」不是「大象无形」之象,而是有形可循之象;因此中医脉学不是玄学,不可脱离实际故作高深;只有让学习者辨得清楚说得明白,才会成为真正有用的学问,才会改变「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情况。虽然《内经》即有关于许多脉象之名及其临床意义的论述,因对其判定标准有失详尽,因而成为《内经》奠定的中医基础理论中最薄弱的一环,也为后世医家留下了很大的争议和发展空间。
王叔和《脉经》总结晋以前的脉学成就,建立了专门的脉学理论规范。其对二十四脉的各种性质的论述成为后世脉学的主要基础。在此基础上又有二十八或三十六脉等说法。后世医家对这些脉象名称的称呼虽基本上与叔和出入不是很大,但对其判定标准、分类原则,尤其是与病证关系的认识则各有不同,故对单纯脉名判断渐有质疑之声。清代周学海首言「盖求明脉理者,须将位、数、形、势四字讲得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所谓位、数、形、势,是对构成脉象的基本性质要素的认识,是任何人任何时候的脉象都必备的要素,故可以称其为「脉素」。
脉素既有数种不同的性质,又有同一方面性质的不同大小的量,即其脉素的质和量都是医家可以分辨的,才算是「讲得真切」。对脉素量度的大小等级,可以用「脉素值」来表示。对脉素的认识是中医脉学理论走向更加成熟的重要标志。事实上,任何人任何时候的脉象都是由位、数、形、势这多种变量组成的一个系统。不同等级的位、数、形、势各变量的排列组合可形成「百脉」,因此是「无所不赅」。作为规范化诊法实应当对脉素的各个方面均要诊到,而不应只诊脉数(如数迟)而不及脉形(如大小),只言脉势(如虚实)而不说脉位(如浮沉)。正如一个人不可能只有高矮,没有男女、老幼、胖瘦之别。临床上相兼脉甚多,更须将其各方面性质要素讲得真切(等级分明),方能使各种脉象了然。
脉素的明确与脉象判断准确息息相关,可惜直到目前为止,临床仍无统一规范化的标准和表达方式。据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和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的关于脉素的专门研究论文的意见,组成脉象的脉素各变量至少有7个,设为变量X1至X7,每个变量又按医者的分辨力和传统分辨模式,则须至少分为3~4个等级的脉素值:例如设X1是脉位的浮沉,则至少分为伏(0.5X1)、沉(1X1)、中(2X1)浮(3X1)四级,(0.5、1、2、3为X1不同等级的脉素值,下同);如设X2是脉率的数迟,则至少分为迟(1.5X2)、平(2X2)、数(2.5X2)、疾(4X2)四级,(脉疾的脉率是脉平脉率的2倍,故其脉素值「4」是脉平的脉素值「2」的2倍,余同此理);设X3是脉体的长短,则分为短(1X3)、平(2X3)、长(3X3)三级;设X4是脉幅的大小,则分为微(0.5X4)、细(1X4)、平(2X4)、大(3X4)四级;设X5是脉形之滑涩,则分为涩(1X5)、平(2X5)、滑(3X5)三级;设X6是脉力的强弱,则分为虚(1X6)、平(2X6)、实(3X6)三级;设X7是脉律的至止(周学海将脉之「至止」归为「势」),则至少分为歇止不齐(1X7)、歇止有常(2X7)、脉律齐平(3X7)三级。对于脉素的这种质、量分类可能会有歧议,广大医家通过反复实践和充分讨论定能逐渐统一。而对于脉象的脉素这样一个复杂的多变量系统,可以利用数学上的「多变量样本的图分析法」的「雷达图」将脉象的脉素构成这样一个复杂的多变量系统,迅速、全面地在一个平面图上表达出来,而作成「脉象雷达图」。
脉象雷达图制作方法如下:划一个圆并由圆心划7条夹角互等的辐射状直线与圆周相交。这7条与半径等长的直线就是上述7个变量的坐标轴。在各坐标轴上标记各变量的3~4个等级的脉素值(圆心为零)。临床医家可将所感知的脉象的脉素值,依次在对应的每条坐标轴上都确定一个点。最后,将这7个点连接起来,成为一个7边形,即完成该患者的脉象雷达图。这样,无论是多复杂的脉象,如预先印制好雷达图的坐标,都可以通过脉象雷达图全面地、迅速地表达出来。这不但看起来一目了然,而且在广泛开展的临床脉象研究中,比起单记脉名是更有用的资料。因为它可以促使临床医家首先从规范化的脉诊表达方式入手,按照比较统一的方法去进行脉诊。只有使临床脉诊方法逐渐统一规范化,才有可能逐渐趋近脉象的客观化。
对脉诊,中医史上曾有不少人把带有主观性的触觉用形象的图形表达出来的努力,出现过许多手绘的「脉象图」。如宋代施发《察病指南》所载35幅「脉象图」。因为知觉带有一定的抽像性,所以,这些手绘「脉象图」非实际之象,也非公认的医家脑中公认之象。总归是「像而不像」,就像古书中关于脏腑经络相连接的图像一样还是属于一种比象。1860年法国生理学家发明脉搏波图的仪器,后被我国早期的中医研究者用来描记出寸口部桡动脉的脉搏波图,手绘的「脉象图」才寿终正寝。
脉搏波图在许多中医研究者那儿也被称做脉象图。后来的实践证明,将脉搏波图直接改称为脉象图也不完全正确。因为脉搏波图虽然与脉象表述所涉的部分客观信息相关,但却不能说某某脉搏波图就一定是对应中医某某脉象。例如上海、北京、广州三地的中医研究者都曾有对平、弦、滑、细等脉的脉搏波图的研究,结论却大异,把脉搏图与脉象一一对号入座的「客观化研究」反而成了脉诊的主观性的证明。因为脉搏波仪的传感器只有将外界信息单向传入到放大、记录系统的功能,而人的感觉器官则是选择外部信息的一小部分让它们刺激中枢系统,这种选择常取决于中枢神经的活动模式(如学术经验的不同等)。脉象判定虽与外界刺激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线性关系,更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脉搏图只为可能出现某脉象感觉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但不能完全对号入座。所谓用仪器已经实现了中医「悬丝诊脉」更是言过其实。
应当说明的是,我国只有少数单位应用的硅杯液压传感器的柔软度是模拟手指按脉比较好的,而多数单位用的固态传感器效果不佳,对血管的四维时空运动的信息必定有所丢失。另外就是仪器在某些方面的灵敏度(如脉速的变化、频域分析等)又可能大大超出了人的触觉阈限和差别阈限,也会与中医脉诊实际产生很大距离,而不能用于解释脉象。
相关参考
脉诊主要是按切脉搏,体察脉象变化。而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由宗气推动。宗气积于胸中,汇合水谷精微化生的营卫之气与吸
脉诊是一种简便而细致的诊断方法,要想摸得准确,除掌握各种脉象特点,反复实践,认真分辨外,还要采用正确的诊脉方法。诊脉时,要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宜向前或略左右伸展平放,并注意使手臂位置与心脏保持同
一、以阴阳为辨脉总纲。阴阳学说不但是辨脉总纲,而且也是仲景辨脉总纲,即将不同脉象,首先分为阴脉、阳脉,在此辨别阴脉、阳脉的基础上,再辨阴证、阳证。如;「问日: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日:凡脉大浮数动滑,此
这是清人周学海提出的一种方法,他认为脉象的所有变化都在四者之中,故日:「脉有四种,位数形势而已」。周氏又对此作了具体的阐释:「浮沉尺寸也;数者,迟数结促也;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犹算学家之有线而
切诊是医生用双手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的方法,医生用双手来挤压和触摸病人的身体,由此了解病人的病情。切诊主要包括脉诊和按诊两种。(1)脉诊法脉诊法主要是通过医生把摸病人的脉象,来判断病人的病情。一般正常
用对比的方法辨脉和病机在古脉学中尤为常见,这可能是与中医的理论体系的基础是阴阳有关。因为二分法在中医学的各个领域中都是表现得突出的,脉诊亦不例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
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医生的准确诊断需通过合乎规范的药剂方能做到药到病除,而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
脉诊学中的脉象的图解,根据脉学发展应该在较早的时期就出现了,不过据目前的史料和资料,只能上溯到晋代,亦就是《脉经》。我国文字出于图画,到文字正式独立以后(最晚是殷商时代)图域仍在学术文化上起着实际的作
长期以来,中医界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规范辨证理论体系。然而,由于六经理论,卫气营血、三焦理论的存在,外感病学一分为二的现状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所以统一、规范辨证理论,也就变得很困难。因此,结束寒温分离
脉诊,是医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脉搏诊察脉象。通过诊脉,体察患者不同的脉象,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