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中医临证内环境很重要

Posted 环境

篇首语: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中医临证内环境很重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中医临证内环境很重要

在中医学中,内环境是与外环境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其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同时还认识到「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土地方域等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人类在能动地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由此可知,要使人体保持健康状态,就应该做到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及内环境的平衡稳定。
中医内环境的表现形式
中医学的内环境主要是指脏腑、经络等所处的内在环境和基础状态。它正常表现出的基本形式是阴阳的动态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素问·阴阳应像大论》),具体形式则表现为气血运行、气机升降、寒热燥湿等之间的相互制衡。
气血运行: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产生于脏腑又荣养于脏腑。气血之间关系至密,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而血可载气,因而常可见到气血同病。气血对内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成与运行两个方面:
生成不足则表现为气血量少,进而出现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能力及血的濡润、营养能力下降;运行障碍则可见气机不畅而为郁,血行不畅而为瘀。由于血行于经脉之中,而气可行于经脉内外,因此血瘀往往见于局部,而气郁则可遍及全身。
气机升降:升降出入是气的运动形式,也是生命活动的标志。《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种运动,不仅能推动和激发,而且可协调平衡人体各种生理活动。
具体而言,一脏之中可有升降,如肺之宣发是升,肃降是降;脏腑之间也有升降,如脾主升,胃主降,但并非每一种生理活动都必须具备升降出入,而是各有侧重,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整体上维持着升降的动态平衡。
升降失调时,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谓之「逆」,如肝气上逆、肺气上逆等;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谓之「陷」,如脾气下陷等;不升不降则谓之滞,如肝气郁滞、肺气壅滞等。
寒热燥湿:这是内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状态,即温度与湿度,对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着深刻影响。寒热是由阴阳的偏盛偏衰所致,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像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燥湿反映的是津液的代谢情况,燥是津液量少,滋润不足,如脏腑的阴虚;湿是津液量多,滋润太过,如水湿的停留。
寒热与燥湿相合,则可形成四种常见的病理环境,即凉燥、温燥与寒湿、湿热,进而成为许多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如黄疸的发病多缘于湿,而脾胃的状态决定着湿的演变趋势,胃热者则湿从热化,脾虚者则湿从寒化,进而决定了黄疸的病变类型,即阳黄、阴黄。
内环境的形成原因
影响内环境的因素有先天、后天及内外之分。先天的因素在于禀赋,包括遗传、生长、发育等,这些不足都会导致形体的缺陷或脏腑的虚弱,形成「起跑线」上的差距,对后天的影响很大。
后天的因素则非常复杂。因于外者,与自然环境相关,季节、气侯、昼夜、水土、居处等都会对内环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南方多炎热湿润,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则干燥寒冷,腠理则致密。因于内者,则涉及了饮食、情志、劳逸等多个方面。如饥胞无常或暴饮暴食,则易于伤胃损脾;过食生冷,则易损伤中阳,滋生寒湿;过食辛热,则易形成胃肠积热;过食肥腻,则易增加脾荷,停湿生痰等。
再如情志,多恼怒者易伤肝,致气机郁滞或逆乱;多思虑者易伤心脾,致心血暗耗,心神失养,或脾气困顿,运化受碍等。又如劳逸状态,过劳则易耗伤气血,「透支」正气;过逸则易致气血缺乏活力等。
总之,内环境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是机体某一方面偏盛或偏弱的状态。
内环境的临证意义
机体一旦形成某种内环境,尽管与发病尚有距离,但这种平素的状态定会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著背景性作用,甚至决定着发病的易感性与倾向性。
这其间,一则容易招致某种邪气的侵袭,如清代医家吴德汉说:「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
二则可影响邪气的演变趋势,如「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金匮要略》),湿在体内会随脾胃的状态而变化,胃热盛者则湿从热化,可熏蒸肝胆,脾虚者则湿从寒化,可阻遏肝胆,均可致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渗入血中,发为黄疸。
三则为邪气踞留提供条件,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至虚之处即容邪之所。
现代医学发现,很多疾病的「元凶」是各种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真菌、螺旋体等,这些均属于中医「邪气」的范畴。当这些微生物侵犯人体导致各种病变时,就说明了正气未能御邪或无力驱邪,或在体内有适宜于邪气生长留居的内环境。
如引发结核病的结核杆菌,适合在干燥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发病初期多呈现阴虚肺燥;再如引发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的幽门螺旋杆菌,能在胃内的多种环境状态下滋生,如湿热、阴虚、虚寒等;又如乙型肝炎病毒,它在肝内的繁殖复制活动适宜于肝内湿热或寒湿的环境。至于肿瘤的发病,则犹如地上长出异物与土质有关,说明体内肯定有适合肿瘤细胞生长的环境条件。
上述认识,为中医学临床处理疾病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
一是祛除邪气并非必须针锋相对,而可以通过调理内环境来实现。对抗的方法往往会伤及正气,造成两败俱伤,而调理内环境则可毁其所依,缓中见功,此即所谓殊途同归,且代价更小。
二是注意病时与平时的区别,病时自当祛邪治病,平时注重调理改善内环境,使气血和畅、升降有序、寒热适中、燥湿不偏,力求阴阳平衡的恒定,惟此才能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中西医关于内环境的论述各有所指,各有侧重,中医学着眼于人体内的大环境,较为粗略、笼统;西医学则着眼于细胞所处的小环境,非常细致、具体。实际上,中医学内环境的异常肯定伴有细胞外液的改变,而酸碱度、渗透压、温度的异常也会伴有气血、升降、寒热、燥湿等形式的改变。在治疗上,中西医学均注重改善内环境的基础状态,使人体达到「生态平衡」(阴阳平衡或内环境稳态),进而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疾病的痊愈。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小柴胡汤治疗内伤病

病有感于外者,有因于内者,即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尽管中医对病因认识的主体思维是「审证求因」,尽管临证多有外感合内伤者,尽管临证每有不易分辨外感与内伤者,但明辨外感与内伤,对临证者而言,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医学百科 阴囊湿疹分两型辨治,中医偏方有用吗

临证经常遇到阴囊湿疹患者。阴囊湿疹属于过敏反应,也是男子的性器官皮肤病,但不是性传播疾病。阴囊湿疹十分顽固,患者常因搔抓、不适应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刺激引起疼痛或继发感染,影响劳动、工作和学习。在农村民间

医学百科 阳密乃固很重要

《生气通天论》原文「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即明确指出,人体的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固守于内。这不仅表明阴阳双方保持相对平调的重要性,而且突出了阳气在人体阴阳平调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张志聪说:「阴阳之要

医学百科 中医嗅觉异常辨病

1、嗅觉减低或消失。嗅觉,即人体能觉查出来的气味,这在人体生理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人的嗅觉非常灵敏,可以敏锐地觉查出各种物质发出的气味,这样人们才可以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祖国医学宝库《内经》就有关于气

医学百科 两张活血方 临证用不同

从汉代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到清代王清任的多个逐瘀汤,活血化瘀法已经对后世医家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在临床上灵活应用。而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汤作为活血化瘀两张名方,常被后世医家加减使用并取得很好的疗效。乍一

医学百科 临证当重中医综合疗法

中医学含有丰富且疗效卓著的诊疗技法,疗效卓著。然而,从现今绝大多数中医临床救治现象来看,主流规程往往都显得比较单一,即使有所配合,也多是被动、机械的拼凑,缺乏积极、有机的整体部署和严密安排,因而客观上

医学百科 张琪治慢性肾病经验

活血化瘀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治则。血瘀的病因有气虚、气滞、因寒、因热、痰湿、水蓄、风气之不同,临证时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张琪教授善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五脏疾病及内科杂症,尤其在治疗肾系疾病时运用灵活,每收

医学百科 中医药文化环境谨防同质化

中医药文化环境谨防同质化?最近几年,各地的中医医院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纷纷开拓思路,创新形式,把中医医院打造成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特别是在中医药文化环

医学百科 营造医院健康无烟环境

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问题,对医务工作者而言,让人们远离烟草责无旁贷。2010年3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与上海市健康教育所签署了《创建全国无烟医院》项目协议书。在中国控烟协会、中华中医药

医学百科 临证更应察机用药

《回归中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以下简称《回》书)一书考证得出:「证的概念,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证与症并无区别。因此,「辨证论治」及其衍生出的「方证相应」都是在强调「症状」,即对症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