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从阴阳五行学说看中医汲新能力
Posted 阴阳
篇首语:这个世界有两个我,一个假装快乐,一个真心难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从阴阳五行学说看中医汲新能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从阴阳五行学说看中医汲新能力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而真正把阴阳五行上升为学说,则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家们。因他们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广泛将它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而得名「阴阳家」,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为先秦学派之一。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像,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最早在神农时期,人们就有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以日月(阴阳)升降为标准的作息经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贤哲们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用其来解释自然现象、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如《管子·乘马》称「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道德经·四十二》谓「万物负阴而抱阳」, 《周易·系辞》称「一阴一阳之谓道」,《春秋繁露·阴阳义》中的「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等。
《尚书·洪范》中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它也是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行」字,有「运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就是「相生」与「相克」。与《尚书》同时期的著作《国语》则提出了五行「相杂」而构成万物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日月变迁,世运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
可以看出,春秋战国之前,阴阳五行的概念和应用已经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涉及,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在阴阳家邹衍们的归纳、总结下形成了新的阴阳五行学说模式。而在春秋战国之前,中医基本处在经验医学阶段,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理论体系也还十分不成熟,所以这时的中医既不能入「流」,更不能成「教」。邹衍的阴阳五行学派形成后,阴阳五行学说才逐渐被运用于医学领域,使抽像的哲学与具体的医学相结合,使其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医学思辩内涵,中医学也才名正言顺地在中国传统文化科技史上独立树起了一帜。
医学是一门复合型学科,不可能脱离其他学科的养分和成果而独立发展。即使在今天,西医学如果不享用现代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学科的成果,也是寸步难行的。从中医理论的形成也印证了这一规律,中医理论中除吸收了阴阳家的理论外,还吸收了很多儒家、道家、墨家、农家和兵家的理论,而这正是中医的长处所在,它不像其他流派,互相诘难,其理论很难揉和在一起。中医却能集合各家之长,只要对医家说理有帮助,对病人康寿有好处,就能通过医家们的理解、释译、接受和创造性的的转化,使其成为自己的理论,皆能为我中医所用,最后成为「不流不教,自成一家」的医家,传统中医的极大包容性和汲新能力,最终使其成为了中国科技史上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