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何谓十二官之相使

Posted

篇首语:时间是把锋利的刀,成全过我的疯狂,也粉碎过我的梦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何谓十二官之相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何谓十二官之相使

《素问·灵兰秘典论》根据十二脏腑在人体中的不同分工合作关系,将十二脏腑喻为君臣十二官,分别论述了它们的功能。
何谓「十二官之相使」
心主宰生命活动,通过神明来协调各脏腑的功能,喻为「君主之官」。张介宾注:「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几,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肺主气司呼吸,调节全身气机,辅助心血运行,而且位高近心,犹如宰相,喻为「相傅之官」。张介宾注:「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称相傅之官。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
肝藏血舍魂,职司谋虑,又主筋,司运动,喻为「将军之官」。恽铁樵曰:「肝主怒,拟其似者,故曰将军。怒则不复有谋虑,是肝之病也,从病之失职,以测不病时之本能,故谋虑归诸肝。」《明堂五脏论》「肝者,干也」,《尔雅》「干,也,即相卫也」,段玉裁以为即「干身蔽目」,皆说明肝脏具有护卫人体的作用;另外,干,含有干犯的含义,说明肝的特性为易于侵犯它脏,如乘脾,侮肺等。
胆参与谋虑而善决断,刚正果决,喻为「中正之官」。因其具有主司人体的决断,不偏不倚,正确处理问题的功能,而临床上胆气虚的病人,易出现易惊、易恐、多疑、不决的症状,故温胆汤可治疗惊悸不宁之证。《明堂五脏论》认为「胆为贯也」,贯,即贯穿,指胆的功能贯穿十二脏腑,一则胆分泌胆汁,可助六腑之消化,一则胆主决断,可通过影响精神活动影响五脏,故又有「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说。
膻中,注释凡二:一指气海,王冰注:「膻中者,在胸中两乳间,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气,以分布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分布阴阳,故官为臣使也。」二指心包络,张琦《素问释义》注:「膻中即心包络,为心主之宫城也」,作为十二官之一,当指心包络。薛雪注云「膻中亦名上气海,为宗气积之处,心包络,包为膜,心君之宫室,……膻中者,宫室外之城府也。」说明膻中为无形之宗气,心包络乃包之血络。程士德《素问注释荟萃》云:「然五脏六腑合为十二脏,焉得谓无形之气,这里的膻中当指心包络。」张介宾亦注「按十二经表里,有心包络而无膻中,心包之位正居膈上,为心之护卫。《胀论》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正合心包臣使之义。」《灵枢·邪客》言:「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心者,皆在于心包络」。故叶天士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述。总之,膻中(心包络)护卫心脏,最接近「君主」,犹如内臣,能传达心主的情志与命令,喻为「臣使之官」。
脾胃受纳水谷,运化精微以供养全身,犹如藏粮之所,喻为「仓廪之官」。《礼记·月令》:「谷藏曰仓,米藏曰廪」,原通指藏粮之所。五味出焉,吴昆注:「脾胃和则知五味,脾胃不和则诸物失味,故云五味出焉。」《明堂五脏论》认为「脾者,裨也,为言裨助胃气也」。裨,《说文解字》「接益也」。即脾的功能是对胃气功能的接益或补充。《素问·太阴阳明论》将其表述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由于二者在功能的不可分,故将二者并称,并在多处经文中将二者的含义互相指代。
肾藏精,主发育与生殖,主髓养骨充脑,是形体强壮的基础和智慧聪明的源泉,喻为「作强之官」,而出「伎巧」。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髓充则骨强,智多生巧。说明人体格的强健与智力的聪颖,皆是由肾精,主要是先天父母之精决定。据《明堂五脏论》「肾者,引也,为言引水谷和利精神」,由于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功能正常有使水谷正常代谢的功能,同时,「肾藏精,精舍志」,故对人体的精神活动有调节功能。
小肠受纳胃中初步消化的食物,并进一步分别清浊,其精微物质经脾的转输作用运送至五脏,其水液经下焦渗入膀胱,其残渣向下进入大肠,喻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据《明堂五脏论》「肠者畅也」,即大小肠的功能均宜通畅下行,但由于小肠的功能复杂,食物留驻的时间较长,故曰「小肠」(小畅),大肠仅传化糟粕,功能单一,故需留驻的时间较短,因此曰「大肠」(大畅)。
大肠将水谷残渣继续向下传导,称为「传导之官」,其将残渣中部分水分吸收,并形成粪便排出,因而谓「变化出焉」。大肠的传导功能与下列几个脏腑的功能相关:一是肺的肃降,唐容川《医经精义·脏腑之官》言:「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府,肺气下达,故能传导」;二是胃的降浊功能。三是肾的气化功能。
三焦化气行水,维持津液在全身的输布畅通,三当释为大、多,焦乃「会」之意,指空隙之处。凡体腔上下,脏腑之外组织空隙之处,均为三焦之所,被喻为「决渎之官」,而出「水道」。另《内经》中三焦又有三部之意,是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的代称。
膀胱是津液汇聚之处,而名为「州都之官」,州,有聚义;都,水泽所聚谓之都。膀胱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将津液中有用的部分升腾输布至全身,而无用的废料则成为尿液经前阴排出,故曰「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论述十二脏腑的主要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强调了各脏腑既分工又协作的整体协调的重要性和心的主导作用。十二脏腑的相互关系在于「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十二脏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的功能和所处地位虽不相同,但它们的功能活动必须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协调统一,不得相失,这种关系称之为「相使」。如果十二脏失其相使协调的正常关系,就会「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思想。而在这个「相使」关系当中,心起著最为重要的作用。心为君主,君主圣明,则百官各司其职,安于其位,脏腑功能协调、正常。心主不明则神无所主,而脏腑相使之道闭塞不通,致使脏腑的功能失常。使道就是心神协调十二脏腑相互关系的通道,即血脉。而在这里,心实际上又是「神」的代名词,强调了神在脏腑相使中的主宰作用,举凡《内经》论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与养生,无不把「神」放在首位,也正体现了这一观点。

相关参考

十二官怎么用?《医学三字经》 十二官

《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

医学百科 伏脉之相兼脉介绍

《脉经》:「三郁脉,微而伏,长病得之死。」《医学人门》:「伏涩吐逆神思多。」《医宗金鉴》:「沉伏闭郁。」伏脉之相兼脉较少,《脉经》谓:「三部脉微而伏,长病得之死。」周学海解释说:「言长病正气受损,脉既

医学百科 散脉之相兼脉介绍

《脉经》:「滑而浮散,摊缓风。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瘕。脉直前而中散绝者,病消渴,一云浸淫痛。」《四言举要》:「浮散虚剧。」《古今医统》:「浮洪兼散,夏月本体。」《脉如》:「代散必死。」《脉简补义》

医学百科 濡脉之相兼脉介绍

《脉经》:「弱濡则中湿,弱则中寒,寒湿相搏,名日痺,腰脊骨节苦烦,肌为不仁,此当为痺。」《四言举要》:「浮濡阴虚,濡小阴虚,湿留濡细。腰痛之脉,濡细肾著。」《三因方》:「濡而弱,为内热外冷、自汗,为小

医学百科 涩脉之相兼脉介绍

《四言举要》:「浮缓风湿,沉缓水蓄,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中风浮缓,风伤于卫,浮缓有汗。」《三因方》:「缓而滑,为热中,缓而迟,虚寒相搏,食冷则咽痛。」《诊家枢要》:「浮缀为风,沉缓

医学百科 数脉之相兼脉介绍

《脉经》:「弦数为疟,弦数有寒饮,滑数心中结热盛,短而数心痛,心烦,紧而数,寒热俱发,必下乃愈。」《千金方》:「弦数多热,弦数有寒饮,滑数心下结热盛。沉而数中水,紧而数,寒热俱发。」《活人书》:「数在

医学百科 弱脉之相兼脉介绍

《脉经》:「小弱而涩胃反,微弱者有寒少气。尺寸俱孺弱,发热恶寒、汗出。」《千金方》:「寸口脉沉而弱者,日寒热及疝瘕,小腹痛;寸口脉微而弱,气血俱虚,男子吐血,妇人下血,呕汁出。」《四言举要》:「沉弱阴

医学百科 牢脉之相兼脉介绍

《千金方》:「尺脉牢而长,并上无有,此为阴干阳,其人若两胫重,少腹引腰痛。病若吐血复鼽衄者,脉当得沉细,而反得浮大牢者死。」《活人书》:「沉牢痼冷。」《四言举要》:「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医宗必读》

医学百科 微脉之相兼脉介绍

《脉经》:「微而紧者有寒,微弱者有寒少气,微浮秋吉冬成病,微数虽甚不成病,不可劳。」《千金方》:「寸口脉微而弱,血气候虚,男子吐血,妇人下血,呕汁出……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心健忘。」《四

医学百科 沉脉之相兼脉介绍

《脉经》:「沉而弦者,悬饮内痛;沉而迟,腹脏有冷病;沉而急,病伤寒、暴发虚热;沉而滑,为下重,亦为背膂痛;阴邪来见沉细。寸口脉沉而坚者,病在中;寸口脉沉而弱者,日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紧,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