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寒温统一应病证结合,分层诊治

Posted

篇首语: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寒温统一应病证结合,分层诊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寒温统一应病证结合,分层诊治

「寒温统一」的呼声,可以说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但是统一的方案不够理想。有的主张以六经辨证为基础,因为「仲景伤寒为百病立法」;也有的主张以卫气营血辨证为基础,因为「温病继承和发展了伤寒学术」;也有的为了调和气氛,主张用八纲辨证进行统一,因为「八纲辨证是一切辨证的纲领」。几十年来争论不断,很难达成共识,因此成效不大。
「寒温」应统一于热病
邓铁涛先生于1989年,在《新中医》第3期,发表了《伤寒与温病》一文,他说:「温病学说是仲景学说的发展,大大补充了仲景的《伤寒论》,两者合起来才成为比较完整的外感热病学说,分开则均有所偏,各有所不足。为了证明这一论点,有必要看看前人对伤寒的定义以及《伤寒论》是如何从《素问·热论》中发展来的。」在后来的表述里,他概括为「把伤寒与温病逐渐融合为热病」的战略构想,也就是走出伤寒与温病「以谁为主」进行统一的争论,走向一个更高的层面。「热病」是《内经》对于传染病的概括,从理论原创的角度看具有权威性,而且,发热既是患者的主观感觉,也是医生的客观证据,很容易与病人说清楚,也方便与世界科技界进行交流。因此,热病是寒温统一的一个比较理想的名称。
疾病分层诊治是中医特色
一般说来,现代医学要求每个疾病名称的确立,都对应着一个具体的病变,不应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相对名称」。但是,中医历史上就是把病分层次诊断的。因为中医外感病的疾病名称,对应的是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具体的证候。病是阶段,证是点。阶段之中还可以有次一级的小阶段,因此,病名之下还可以再划分次一级的病。
《难经》五十八难,明确指出了「伤寒有五」,将热病、中风、温病、狭义伤寒、湿温一起,归属于广义伤寒之内。这就使广义伤寒作为一个高层次的病名,可以统领五个下一级病名。这样做的优点,既体现出《难经》「审因论治」的思想,也反映了《难经》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试图区分外感热病的多样性。也即在探讨外感热病共有的证候和规律的同时,尽可能反映不同外感热病的特点。这一学说,在中医界一直影响了两千年,此后外感热病学说日渐丰富,寒温论争此起彼伏。论争之中,使中医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治疗法则、处方用药逐渐丰富起来。
张仲景《伤寒论》也是分层诊治的,他在伤寒病的名称之下,还分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体现出的特点也是「病是阶段,证是点」。每个六经病下,再分证处方,进行治疗。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划分的是阶段,而不是点。温病是一个总名称,此下再分卫分病、气分病、营分病、血分病。即使是卫分病,也要根据病因病机,再立法处方,分别使用银翘散、桑菊饮、荆防败毒散、香薷饮、清燥救肺汤、藿香正气散等进行治疗,以便与病证紧密契合,取得理想的效果。卫分病治疗的总法则是解表散邪,叶天士称之为「在卫汗之可也」,汗法是一个法则,可以细化为不同的病证类型。气分病所包括的证候类型也很多,白虎汤证、承气汤证、黄连解毒汤证、泻心汤证等,也就是说温病气分阶段所能容纳的证候类型、方药非常多。营分、血分也不是各有一个证,可以根据具体病情,使用不同类型的方药。
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也是划分三个阶段,而不是划分三个点。可见上焦病、中焦病、下焦病,都可以进一步划分出很多证候类型,再进一步进行治疗。
由此可见,伤寒与温病学派,都是「病之下再进一步分病」,然后再分证,按证立法,据法选方,按方遣药。
证是最基层的诊治单位
《伤寒论》、《温病学》所收载的方药虽然很多,都是治证的,而不是治病的。
不用说伤寒与温病的区别,即使是太阳病,也要进一步划分是表虚有汗证,还是表实无汗证,或者有无误治,有无体虚外感,有无兼夹证,才能确定治法,再选合适的方药。
卫气营血、三焦,都是进一步划分证型的阶段,而不是具体的证候类型(点),它们所包含的「提纲证」,只是不同阶段证候的「公共基础」,或者是划分一个阶段的「共有特征」。因此,过去说温病有卫分证、气分证,这样说并不准确,因为卫分是一个邪气在表的阶段,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卫分病之下还要分不同的证型,才能使治疗具有更好的针对性,不是所有的卫分阶段都用一个方,或者不论卫气营血从始至终只用一个方,这就背离了「辨证论治」的中医特色。因此,只说邪在气分,或者温病气分证,并不能直接治疗,而必须细化到证,才能确定治法,然后再选择方药。
因此,证是中医治病的出发点,或者说中医通过治证来治病,并不直接治疗病。
有人说「审因论治」也是中医特色,似乎这与「辨证论治」可以平行,是不一样的方法,另一套「技术路线」。但是,「病因」从何诊查出来?中医说的病因,不是按季节、主气决定的,更不是按照某个物理温度、化学检查结果确定的,而是「审证求因」求出来的,所以证候不但是决定治疗的基础,而且也决定病因解释的根据。在证的基础上,可以决定治疗方药,也可以求出病因解释。由此可见,证是中医最基层、最底层的诊治单位。
每个方剂对应的都是具体的证,即使只有一味药也是这样。当然,证在变化,方剂也就需要不断调整。「随证治之」,或者「随症加减」,是临床使用成方的一个原则。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研究前景广阔

关于什么是中医,有很多解释,众说纷纭,难以形成统一的概念。笔者认为,中医与西医尽管有很多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差别是其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不同。西医是从构成论出发,本着结构决定功能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治

医学百科 整合伤寒温病 规范辨证理论(上)

长期以来,中医界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规范辨证理论体系。然而,由于六经理论,卫气营血、三焦理论的存在,外感病学一分为二的现状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所以统一、规范辨证理论,也就变得很困难。因此,结束寒温分离

秦伯未 倡导建立寒温统一的外感病学。

秦氏通过深入地比较分析伤寒与温病学说后认为,后者乃是前者的发展,两者虽具多种差异性,但又具颇多共同性,可以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因此没有必要将两者对立起来,而应当在尊重两种学说的前提下将两者统一起来,

秦伯未 倡导建立寒温统一的外感病学。

秦氏通过深入地比较分析伤寒与温病学说后认为,后者乃是前者的发展,两者虽具多种差异性,但又具颇多共同性,可以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因此没有必要将两者对立起来,而应当在尊重两种学说的前提下将两者统一起来,

医学百科 把握病证结合临床研究切入点

「病证结合」之所以成为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诊疗模式,并不是人为的引导,而是中医临床的自然选择。随着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分类越来越深入人心,「病证结合」的模式,更容易促使两种医学体系

医学百科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联合

「中西医结合」一词很早就开始在我国医学领域中出现,其定义是:以现代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及手段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中西医学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诊治疾病的医学形式。而在现实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虽然常常使用「

医学百科 什么是病证结合

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是中医学固有的独特内容。《素问·热论》中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首先确定是由寒邪引起的热病,然后辨别三阴三阳经中何者受病。后世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都是遵循《内经

医学百科 疗骨伤当辨位与辨证结合

李堪印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伤科主任。他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骨伤科疾病临床诊治的具体特点和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符合骨伤科疾病诊断治疗规律的「辨位

医学百科 不可曲解阴阳的对立统一

近读6月22日《中国中医药报》马予良、石玉山先生所作《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以下简称为马文)一文,对其观点不能苟同。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基础理论,其「对立统一」之基本内容早已为广大中医界同仁所

医学百科 阴阳学说 中国原创的对立统一学说

阴阳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对立统一理论,而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2011年6月22日《中国中医药报》第4版《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一文即持此论(以下简称「马文」)。笔者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