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顾润燥在脾胃病中的运用(上)

Posted 山药

篇首语: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顾润燥在脾胃病中的运用(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顾润燥在脾胃病中的运用(上)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与胃受纳转输、协调升降、温煦濡润,协同完成饮食吸收及精微输布,从而充养元气、化生气血、濡润脏腑四肢百骸,为「后天之本」,又称气血之源、升降之枢。《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元气之充足,皆有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故内伤脾胃,为百病之源。
世论脾胃者,肇于《黄帝内经》,详于东垣,及至清代叶氏胃阴说及吴澄之理脾阴法,补东垣之未备,使脾胃学说日臻完善。笔者在总结前贤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十八字诀作为调理脾胃之准则,本文仅从「顾润燥」在脾胃病中的运用加以阐述。观临床取法东垣温燥升提者众,文献立论气虚湿阻者多,故本文阐述详于润而略于燥,临证时尚需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拘常法,灵活机变。
  润燥相合 生化之源
脾胃同居中焦,五行属土,脾为阴,喜燥恶湿,以升为要,化生万物。其中脾阴者在《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中释为「脾本脏的阴精」,在《中医大辞典》中释为「存在于脾脏的阴液(包括血液、津液等)」。《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唐容川云:「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张锡纯云:「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可见脾阴乃脾脏之阴津,能够充养脾气,温润脾阳,是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的必须物质。
与脾相对应,胃为阳,喜润恶燥,以降为顺,受纳饮食。唐容川云:「胃……阴液尤是化谷之本。」可见胃阴是胃中固有的阴液,是腐熟水谷的物质基础,也是胃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或动力源泉。
由此可见润与燥是脾胃共同生理特性,相生相克,矛盾统一,唯有兼顾润燥,燮理阴阳,方具冲和之德。顾润燥即在强调脾胃温补升发基础上,不忘甘淡濡润,以顺脾胃生理之性。
  辨鉴润燥 施治中州
脾阳、胃阳、脾阴、胃阴虽各有属性,又是一个彼此联系的整体。然观世医,治疗脾胃病多重甘温健运,辛燥升发,忽略甘凉濡润。临证之际,当察其不足,审其有余,鉴别阴阳虚实,为施治中州之关键。
《不居集》云:「脾胃之元气虚者,多因思虑伤脾,或因劳倦伤脾。」脾阴虚大多为慢性病迁延不愈所致,故多病程长、病位深、病情重。或是反复感受外邪而引起的暑邪、燥火、温邪、湿郁化热等灼伤脾阴;或是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食物,导致胃阴津液损伤,火从内化,损伤脾阴;或是医药误治,大汗、大吐、大泻等损伤脾阴,也有因手术后失血过多,夺其阴液,使阴精暗耗,伤及脾阴;或是忧思过虑、劳倦过度伤及脾阴;或是先天不足的五脏阴虚,他脏腑阴液不足及脾,脾阴损伤。
《蒲辅周医疗经验》有云:「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不居集》中云:「脾热者,轻手扪之不热,重按至筋骨又不热,不轻不重在轻手重手之间,乃热在肌肉,遇夜尤甚。其症心烦,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无气以动。」脾阴是脾脏磨谷消食,运化水谷,化生营血津液,营养肢体,濡润九窍的重要物质。若脾阴不足,中气匮乏,可表现出饮食不思,食入不化,口干思饮、饮而不多,脘闷腹胀、四肢乏力,肌肤干燥,肌肉瘦削,身时烘热,大便干结,面色苍黄,两颧潮红,舌体瘦小,舌红少苔,脉沉涩或细数。
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辛辣、燥热、煎炸、火烤食品,热积胃中,胃失濡润,导致胃阴枯竭;或吸烟饮酒过量而耗阴化热,耗伤津液,导致胃阴损伤;或外感燥邪太过、暑热汗出过多,温热病邪致使胃阴被耗;或久病致使五脏六腑阴液损耗
如肝肾之阴虚
引起胃中阴液不足
造成胃阴虚损;或中药误治使汗吐下过度,以及过量服用辛温燥烈之药物,使胃阴耗损;另外七情不遂
气机郁结
郁久化热
郁热犯胃
也可灼伤胃阴。
《不居集》有云:「胃中热则消谷
令人悬心善饥
脐上发热。」清代叶天士对胃阴虚的症状是这样描述的:「知饥少纳
胃阴伤也」,「舌绛而光亮
胃阴亡也」。因此胃阴虚证可表现为胃失受纳腐熟,胃气失降,阴虚内热,常见口淡乏味、饥而不食,干呕作恶,口燥咽干,咳嗽声重,痰少而黏,低热心烦,胃中灼热,便燥溲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脾胃分治 燮理润燥
缪希雍有云: 「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之药有益于脾也。」故脾阴虚证当治以滋养脾阴,取法甘淡濡润。前人创制不少新方,以适应临床客观之需,目前临床常用如慎柔养真汤、中和理阴汤、麦冬养营汤、六神散、甲已化土汤等,均可酌情选用。
慎柔养真汤出自明代《慎柔五书·虚损门》,为「损病六脉俱数、声嘶、口中生疮、昼夜发热无间」之脾阴虚所设,是临床上治疗脾阴虚证的有效方剂之一。原方药物组成为人参、甘草、茯苓、白术、黄芪、山药、莲子、白芍、五味子、麦冬。在临床应用中可以太子参易人参,益气养阴,生黄芪用量宜少,防其辛热升散、耗伤脾阴,或改以五爪龙益气而不燥、养阴而不腻。
中和理阴汤出自清代吴澄所著《不居集》,主治脾阴虚损,中气虚弱,脾胃大亏
饮食短少,痰嗽失血,泄泻腹胀,由人参、燕窝、山药、扁豆、莲肉、老米成方。阴虚火泛者加海参,失血者加丹参、荷叶,热盛者加丹皮、地骨皮。
六神散出自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方以四君子汤加干山药、白扁豆组成,主治小儿表里俱虚,气不归元,而阳浮于外,所以发热者。临床施治时多去白术,加玉竹、乌梅。
药物如山药、茯苓、莲肉、芡实、扁豆、苡米、粳米等均为甘平濡润之品,扶脾养阴。其中山药为补阴之良药,其性平和,不似黄芪、白术之燥。《本草纲目》中有云:「山药入手足太阴,补其不足,清其虚热。」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谓:「山药,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润滑又收涩,是以能补肺肾兼补脾胃。」更创制一味薯蓣饮,重用生山药四两,取其滋阴又能利湿,滑润又能收涩之性,临床运用时可加用元参一两,甘寒与咸寒同用,取其滋阴清热之能。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有言:「慎柔和尚治阴虚劳热专用次煎。取次煎味淡,善能养脾阴也,夫淡气归胃。《内经》曾言之,淡能养脾阴之义。」因此临床运用时还需煎去头煎,服二、三煎,取其清补脾阴,甘淡滋脾之意。
胃阴虚证当治以滋养胃阴,取法甘寒养阴,辅以酸味。处方可选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叶氏养胃汤、一贯煎、连梅汤等。我在临床中喜用王氏致和汤加减化裁,取北沙参、麦冬、石斛、杷叶、石莲肉、竹叶、木瓜、甘草、陈仓米(方歌:致和沙参麦冬斛,石莲杷叶木瓜扶,竹叶陈仓甘草入,酸甘化阴胃津复。),并酌情使用绿萼梅、乌梅、花粉、玉竹、生山药等。因此证犹如炉烟已熄,灰中有火,治疗中要养阴与清热兼顾,单用养阴则邪热复炽,单用清热则阴气耗伤。
燥润相因 中正平和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而主运化水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为阳明燥土之腑而主受纳腐熟,得阴柔滋润则通降正常。故叶天士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然阴阳互根,相互为用,太阴脾脏之阴,既能滋养脾气脾阳,又能济阳明胃腑燥土之阳,使无燥热偏胜之弊;阳明胃腑之阴,即能济太阴脾土之阴,有助脾胃之阳,使无寒湿困阳之厄。故喻昌云:「相连脏腑,默相渗灌。」因此运用甘凉濡润、淡养胃气之法时,须知脾胃为一整体,阳动阴静,治有刚柔,既要防滋腻碍脾,又须避阴柔壅胃,故甘凉濡润之中,佐以辛香、辛苦流动之品,以达到补脾阴而不碍胃阳,培中宫而不燥津液,宣通滞涩而无燥之弊。
脾升,主输布精微于周身;胃降,主受纳腐熟,推陈致新。清升浊降,则中气旺盛,化源充足,如黄坤载《四圣心源》云:「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胃降既互相矛盾,又相反相成。如周慎斋所云:「胃气为中土之阳,脾气为中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阴则无转运。」概括了两者的辨证统一关系。临证中虽升麻、柴胡、葛根、防风等,能鼓舞下陷之清阳,助脾气之升发,但此类药偏向温燥,易伤阴助火,故在临证中可选荷叶、生麦芽等轻清芳香之品,有升举清阳之功而不伤阴助火,既顾护了脾胃阴津,又达到升发脾之清阳的作用。消食导滞之品又宜以生谷芽、生麦芽、山楂、神曲、鸡内金等为主,同时以八月札、绿萼梅、玫瑰花等理气解郁,以生发脾气,复其升降,增其化源。
至于阴虚夹湿、夹瘀,久病入络,则又宜参入芳化、和血、通络药味,不再一一列举,要在平时多读书、多临证、多读案,汲取前贤成果,以应无穷之变。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腹诊方证运用四则

腹诊乃为中医四大诊法「望、闻、问、切」中切诊的内容,在七版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属于按诊的内容。七版教材对按诊定义为: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疼痛、肿块或其

医学百科 裴永清加味苍柏散运用经验

裴永清,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行医40余年,临证善治心脑血管疾病,在肝病研究和治疗上有突出贡献,代表作《伤寒论临床应用50论》被编入《伤寒研究丛书》,并在日本翻译出版。裴永清教授认

医学百科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上)

附子乃阴证要药,用之得当功效非凡,然用之不当则为患不浅,故近代名医恽铁樵云:「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古代医家中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在其所注《伤寒杂病论》一书(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医学百科 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医圣仲景《伤寒卒病论》中的一张名方,临证若使用恰当,可治疗许多疾病。笔者拜师顾植山先生之前,虽已在临床工作30余年,但使用此方疗效满意者少。参阅历代医家之诠释,亦多深奥难懂,很难用于实

医学百科 刘志龙运用神应养真丹治脱发

患者,女,39岁。2015年9月1日初诊。患者产后脱发十三年,加重四个月,头顶发稀疏,晨起枕头上可见散在脱发,颇以为苦。刻诊:形体中等偏瘦,面色暗黄,头晕眼花,少腹有下坠感,双膝盖怕风,温覆后好转,大

医学百科 顾植山针刺治疗经验

安徽中医学院顾植山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在临床上不但擅长通过组方用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病,而且精通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中医治疗手段。近两年笔者有幸随顾植山老师临证,见他运用针刺、点穴

医学百科 扶阳法运用验案解析

「扶阳法」是以重视、推崇阳气为基本思想,在遣方用药上擅长运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温阳药物,尤其是擅长大量运用附子治疗阳虚证的治疗方法。扶阳法的创始人清代郑钦安认为:阳气是生命的关键,「人所以持以立命者,

医学百科 关幼波健脾补气法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又云:「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方隅在《医林绳墨》中提出:「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疗以健脾为先。」故在肝病治疗中,古今医家

医学百科 学习《脾胃论》要有重点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所著《脾胃论》在《内经》学术理论基础上,论述脾胃与元气关系、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中作用、脾胃对其他脏腑影响等内容,并阐明了脾胃在人体之重要作用,是李杲倡导脾胃学说之代表作,对后世影响较

医学百科 花金方治脾胃病常用药对

花金方系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从事临床工作近五十年来,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临床善施药对,组方简明,或二药相伍,或三四成组,药精而不杂,方简而效宏。现总结其应用药对经验如下:柴胡、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