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阴火学说切要

Posted 元气

篇首语: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阴火学说切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阴火学说切要

李东垣身处战乱年代,受张元素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学术思想的影响,突破前人框框,创立了「阴火」学说,为治疗假热症拓展了更广的思路,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由于「阴火」临床上见症错杂,且易与阴虚火旺,阴盛格阳等假热症相混,本文对此加以论述,以便临证时能虚实寒热分明。
病理基础是脾胃气(阳)虚
脾为元气之本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反映,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天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又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认为脾胃受损,则元气虚而疾病乃生。
脾胃气虚,阴火内生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指出:「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阐述了元气不足则阴火亢盛,元气充足则阴火自然消失,二者相互制约。脾胃气虚则元气虚,阴火内生。
病机是谷气下流,
挤占相火,相火上乘
脾胃居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肝肾,故脾胃健运才能维持李东垣所指出的「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还认为「……脾胃不足,荣气下流而乘肝肾……」又说「脾胃元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论中所言的「荣气下流」,实则清阳下陷之意,与上文之「谷气」皆为脾胃化生之精气;荣气下流,挤占相火,使相火离位上乘作祟而见「热中」,形成「阴火」。
但《阴火》文中认为:「李氏对阴火理论阐述却比较含糊,以致后世医家对阴火的认识见仁见智,没有统一定论。」这显然是不够客观的。另者,《阴火》文中第一大标题「气虚是阴火产生的原始病机」的提法,笔者认为,气虚是一个证候,病机是致病原理,二者怎么能混为一谈呢?显然不合逻辑,如果不是笔误的话。
狭义、广义「阴火」之别
「阴火」一词,首见于《脾胃论》,如前所述是指脾胃气虚导致清阳不升,谷气下流,使相火离位上乘所致,此为狭义「阴火」;广义「阴火」为泛指一切正气内虚所引起的内伤发热,包括李氏「阴火」、阴虚火旺、阴盛格阳等,在临床上见证也较复杂。(列表比较见图)
三者都有「热」的假象,但病机不同,治法迥异,临证需详加审辨,才能提高疗效,正如柯韵伯在《名医方论》中指出:「……惟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汤之法。……选甘温之品,……唯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综上所述,李东垣所创立「阴火」与阴虚火旺、阴盛格阳的病机、治则完全不同。然而,《阴火》文中第二大标题为「命门之火实为阴火的直接来源」并认为1「脾胃受损,气机流转减弱,命火蓄而成热,渐成阴火」。2「脾胃受伤,水谷之湿阻塞三焦,命火郁而成热,渐成阴火」3「资助乏源或劳役损耗,命火自身主动性下降,致成阴火」(分别列为三个小标题),均无明确指出荣气下流,挤占相火,相火上乘的病机,都仅仅说明了脾胃受损,阴(精)亏虚,命火渐成「阴火」,只是符合广义阴虚火旺病机而已,其治则为滋阴降火,与李氏所创立的「阴火」治则自然迥异。
临证要旨
蒸蒸燥热的本质乃脾胃气虚
由于脾胃气虚,荣气下流于肾,挤占相火,使之上乘土位而成「阴火」,临床见证如李氏指出的「……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使阴火上冲」,又说「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为烦热,为头痛,为渴,脉洪」。此皆由于清气下流,使「其心肺无所秉受,皮肤间无阳,失其荣卫之外护,故阳分皮毛间虚弱,但见风寒或居阴寒处,无日阳处,使恶之也」,阐明了阴火的症状特点。
透过假象,抓住脾胃气虚的本质
运用「阴火」学说治疗假热证,一定要仔细察小便、察舌、望神气、闻声息、切脉等以便从错杂的症状中透过「热」、「实」的假象,抓住脾胃气虚的本质:1该类疾病多延医日久从而使脾胃气虚,病程多较长。2须有脾胃气虚的见症,甚至滑脱见症,如腹胀,便溏,或泄下清冷,脱肛,子挺,遗尿,遗精等见症。3在复杂的见症中,即使「热」证明显,如舌苔黄甚或黄腻等,若是有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脉迟缓等脾胃虚的征象,可运用阴火学说进行治疗。
「甘温除热」是主要治疗原则
李东垣重视脾胃阳气升发,认为升阳气就是降阴火,脾胃阳气升发则元气自旺,浊热阴火自潜,创立了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有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黄芪肉桂柴胡酒煎汤、升阳散火汤、当归龙胆汤、升阳除湿汤等数十方,无不含有补气,升阳之意,体现甘温除热原则,补中益气汤为其代表方剂。
脾为气之本,肺为气之母,补中益气汤中以黄芪为君,补肺益卫气而固腠理;臣以人参、甘草补脾胃元气以泻火;白术苦甘温,除胃中寒湿,当归和血脉为之佐;清阳陷于下,故用气清味薄之柴胡、升麻为使,引芪、参等甘温之气上升,升举下陷之清气复于脾胃,也借少阳生发之气以上煦心肺,可见甘温除热剂正是为补气升阳降浊而设。
临床应用
李东垣创立甘温除热法治疗阴火所致假热症,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尤其近代医家用于治疗寒热虚实错杂疑难症,都取得很好的疗效,如戴建林用甘温除热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河南中医》1986;(6):14);曹耀远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癌症术后长期高热(《新中医》1985;17(8):40);戴听涛用甘温除热法治疗产后发热,恶露不尽(《中医杂志》1985;25(3):58);王侃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小儿猩红热毒血症等(《中医杂志》1981;22(12):26);笔者也常用于治疗慢性咽炎、小儿疳热、眩晕、儿童嗜食寒凉引起的电冰箱综合征,只要扣紧「阴火」病机,用甘温除热法论治,每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内经》中的精气学说

《内经》中的精气学说精气学说产生于先秦。管子认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指出作为物质的精气,结合起来就产生万物。「人之生,气之

医学百科 阴阳学说 中国原创的对立统一学说

阴阳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对立统一理论,而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2011年6月22日《中国中医药报》第4版《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一文即持此论(以下简称「马文」)。笔者认

医学百科 《内经》脏腑配属的几种学说

  《内经》中有关脏与腑的配属问题,主要是运用五行学说、经络、脏腑系统等理论,把脏腑对应进行配属,主要有五脏配五腑、五脏配六腑、六脏配六腑等几种学说。现将有关学说分别表述如下。  五脏配五腑说  《灵

医学百科 朱丹溪喘证学说浅谈

  朱丹溪,字彦修,名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了丹溪学派。他精于医道,兼通理学,在理论上独树一帜。笔者通过对其专著《格致余论》、

医学百科 从阴阳五行学说看中医汲新能力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而真正把阴阳五行上升为学说,则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家们。因他们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

医学百科 四君子汤与内伤脾胃学说

读李东垣《脾胃论》,在「脾胃盛衰论」一节中,提到了平胃散、黄芪建中汤、四物汤、四君子汤、五苓散,并谓:「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即前面这五方)中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验。」可

医学百科 五行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

五行首先出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并说五行的性况和属性是:「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已从五行的属行,抽像概念化,言其功能作用,说明

医学百科 运用运气学说辨治肿瘤并发症

?运气辨治的实质是基于「天人相应」思想,透过自然气息的运动变化了解人体气机变化及其临床表现,「谨调阴阳,无失气宜」,通过调整天人关系,从而达到祛病除疾的目的。?运气辨治,注重辨时、辨机、辨阴阳「开阖枢

医学百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神学说初探(上)

「三神」包括「元神」、「欲神」和「识神」。元神与生俱来,是「神」最重要的部分,主宰人的生命。「识神」基于「元神」,生于后天,是学习与积累的心理活动。「欲神」是源自本能的心理活动,包括各种内在深藏的欲念

医学百科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下)

对立与制衡阴阳这两个因素作为说明事物的内在关系时,即说明两者之间的对立性,又说明两者的相互制约平衡、互根互用的双层意义。《素问·阴阳应像大论》:「阴阳者一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