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四维一体才是中医完整的辨治体系

Posted

篇首语: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四维一体才是中医完整的辨治体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四维一体才是中医完整的辨治体系

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和对症治疗,是四种有着不同内涵的辨治方法,虽互有区别,却互相联系,是对病人的一个问题,或者互相影响的几个问题,从不同角度采取的不同方法,四者谁也代替不了谁,所以叫「四维一体」。
由于中医理论的特殊性,辨证论治更能体现中医特色,突出辨证论治特色无疑也是正确的。但保持特色与「四维一体」不矛盾,中医发展了,才有特色可言。
用中医理论对现代检查指标进行整理总结,赋予这些检查指标中医学含义,有意识地从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中汲取营养,充实四诊内容,不断丰富辨治理论,才是中医人的职责所在。
最近,有些文章提出辨证论治的种种局限性,从学术角度讲,这有利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笔者认为,中医辨治疾病不止辨证论治这一种方法,还有与辨证论治具有并列关系、并且同样常用的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对症治疗三种辨治方法,「四维一体」才是中医辨治体系的全部内涵。「全能」的辨证论治和「无能」的辨证论治两种认识都是不正确的。
辨病论治
有病始有证,岂可舍病谈证
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在辨证论治专书《辨证论治研究七讲》中说:「由于近代中医不少人强调『辨证』,不太重视『辨病』,因此,现代不少同志对中医的病名已经不太熟悉。」并表列中医病名近二百个,认为中西医的辨病虽不一样,但都有辨病论治。《赵锡武医疗经验》说:「辨证不能离开病之本质……有病始有证,而证必附于病,若舍病谈证,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临床上,有时仅用辨证论治,会有「盲人摸象」之感,如病毒性乙型肝炎,是有明确原因的具体的疾病,有人统计中医证型几十种,中医病名十几个,若对一个病人,仅仅用中医一个证型进行表述,难以理清头绪。再如中医的头痛、吐血、眩晕、吞酸、耳鸣、不寐、狂证等疾病,都有肝火上炎证,西医的胆囊炎、肝炎、阴囊炎、膀胱炎、前列腺增生症等病,都有中医肝胆湿热证,但不同的病,其病因、转归、预后会有不同,因此,用药也不会完全相同。可见,临床辨证论治有时离不开辨病论治。
审因论治
证同而因不同,治当各异
《素问·征四失论》曰:「治病不问其始……何病能中。」《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神农本草经》说:「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可见古人非常重视病因学治疗。
如血虚证,可由思虑过度、劳倦内伤、脾胃素虚、久病失养,或失血过多诸种原因引起,就失血而言,也有咯血、吐血、便血、月经过多等原因的不同,不会有哪个中医治疗血虚证不根据病因只根据证候处方用药。对湿热证的治疗,叶天士说「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既然辨证论治,湿与热当同等对待,为什么以祛湿为先,为什么湿祛则热孤,当有了审因论治的意识后,才体会到「六气皆可化火」的意义,因湿郁化热,湿久化热而形成湿热证,自然也理解了「治病必求于本」的临床意义。对于肝郁脾虚证亦然,若因肝气郁滞,疏泄条达失职而「木不疏土」,或肝气横逆侮脾「木旺侮土」,当以疏肝解郁为主;若因脾气先虚,而后继发肝郁,所谓的「土虚木克」,当以健脾、补脾为先。证虽同而因不同,若不审因,岂能求全效?一个合格的中医应是既能辨证论治又会审因论治。
对症治疗
虽为权宜之法,但必不可少
临床上,我们面对的是有病的人,无论是中医证候或中医、西医的病名,都是人的主观思维对疾病现象进行区分的「符号」。对于病人来说,最大愿望和要求是尽快解除自身的痛苦症状。有些症状不一定是疾病或证候中的主要症状,却是病人的主要痛苦。这时,医生首要重视和关注的,就是对症治疗。《灵枢·病本》所言:「大小不利治其标。」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典型的对症治疗。《伤寒论》101条的「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证」,有时是指「症状」的,如318条四逆散的方后注:「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理解为对症治疗一点儿也不为过。对于晚期癌症病人,病因清楚,病名确切,证候清晰,我们却无能为力,无论中医或西医,对症治疗当为首选。但对症治疗仅是治标之法,有时虽会有立竿见影之效,须权衡病、证而后为之。
论及张仲景奠鼎辨证论治,都引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作为依据。可经考证,古人无「症」字,「证」与「症」相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症」指症状,「证」指证候。况且一直到现在,中医的病名与症状仍然混用,把仲景一个「证」字认为是现在我们所说的「证候」未必是正确的。
四维一体
中医实践的具体要求和基本要求
张仲景临床也并非只是辨证论治,仅举《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为例。张仲景认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所以「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这是审因论治的体现,一直到现在,祛湿法仍然是治疗黄疸的主要方法之一,只不过在方法上已非利小便一端。对于「诸黄,猪膏发煎主之」,「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后人多用以方测证来推断其证候,张仲景的想法未必会那么复杂,古人对问题多以直觉为主,理解为辨病论治会更切合实际。「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一条,当是对于酒疸伴「心中热」的对症治疗,临床上,「吐之」不可能使酒疸痊愈;对于「黄疸病,……哕者,小半夏汤主之」一条,后人有认为是「和胃治黄」法,实际也是典型的对症治疗,因「哕」只是黄疸的伴发症,临床上单独应用小半夏汤对于黄疸也不可能奏效,《金匮要略心典》有言:「非小半夏能治疸也。」可见张仲景辨治疾病不是仅用辨证论治一法。
由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和对症治疗,是四种有着不同内涵的辨治方法,虽互有区别,却互相联系,不可能孤立存在,不能截然分开,是对病人的一个问题,或者互相影响的几个问题,从不同角度采取的不同方法,四者谁也代替不了谁,没有主次之分,没有层次高低之别,所以叫「四维一体」。
「四维一体」有机结合的辨治模式,才构成了真实完整的中医辨治体系,才体现出中医辨治体系的全部内涵。有时仅用辨证无辨病,治疗犹如隔靴搔痒;有时仅有辨证不审因,有悖「治病求本」;有时仅有辨证,不进行对症治疗,会使病人失去信心。「四维一体」辨治也是对中医实践的具体要求和基本要求。
毋庸置疑,因为中医理论的特殊性,辨证论治更能体现中医特色,突出辨证论治特色无疑也是正确的。但保持特色与「四维一体」不矛盾,中医发展了,才有特色可言。
借鉴西医
丰富辨治理论,提高疗效的需要
无论运用哪种辨治方法,都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获取诊断资料,现代医疗手段发现了疾病,患者没有症状、体征,我们叫做「无证可辨」,这成为质疑辨证论治的焦点。分析一下中医发展史,中医四诊的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逐渐总结,逐步形成的。舌诊虽源于《内经》,仅记载有简单的舌象表现,至1341年元·杜清碧《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舌诊专书问世,到1920年曹炳章的专著《彩图辨舌指南》,完整系统的舌诊理论才逐步形成。切脉法首载于《内经》,至晋·王叔和《脉经》始建立专门的脉学系统理论,明代李时珍《濒湖脉学》逐渐使脉学得到普及和发展。
古人没有显微镜、X线机、磁共振,用中医理论进行整理总结,赋予这些检查指标中医学含义,有意识地、广泛地从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中汲取营养,充实四诊内容,不断丰富辨治理论,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和疗效,才是中医人的职责所在。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中医男科的独特概念

随着中医男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精室」这一男科所独有的概念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精室的生理、病理及精室疾病的辨治理论均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在兹仅对精室的概念、解剖论述如下。  精室概念溯源将「

医学百科 咳嗽辨治探讨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目前临床在辨治中都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并形成了「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这对于指导临床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不过,笔者认为,咳嗽的辨治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

急性乳腺炎的辨治

专家:裴晓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疾病中的常见病,属中医的“乳痈”范畴,临床以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并有恶寒发热为特征。绝大多数发生于产后哺乳期,以

急性乳腺炎的辨治

专家:裴晓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疾病中的常见病,属中医的“乳痈”范畴,临床以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并有恶寒发热为特征。绝大多数发生于产后哺乳期,以

医学百科 燥者濡之

秋季燥邪为病,简称秋燥,是季节性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南京中医药大学王兴华教授在长期的诊疗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治疗秋燥行之有效的辨治规律与方法。王兴华认为,本病是秋季感受燥邪所引起的外感病。肺属燥金,燥气内

医学百科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五运六气理论反映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三因制宜」的辨治思想,尤其对复杂的临床问题,具有相当的指导应用价值。《内经》早有「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之诫,以下介绍的二则病案,便充分体现了该理论的作

医学百科 用药如用兵,药量必依证

俗话说:「经方不传之秘在于量」,「古方之妙,全在药量」。在使用经方时,正确处理好方药剂量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系,是提升中医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危重疑难病症的辨治,应用经方时,药物的剂量一定要与病证

医学百科 中医走向世界正当时(上)

中医药作为目前保存最完整、传播最广泛、具有独特完善理论体系和丰富有效临床经验的医学科学,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全球民众的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医国际化已成为近年来我国中医发展的战略取向之一。本文通过对当

施杞 “内外一体”论:

施氏学术思想中的“内外一体”论,实际上是对中医整体观念、病因学说、“标本”学说、治疗学等的高度概括。他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其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保持了完整的统一与和谐,同时人又与外界环境保持了

施杞 “内外一体”论:

施氏学术思想中的“内外一体”论,实际上是对中医整体观念、病因学说、“标本”学说、治疗学等的高度概括。他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其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保持了完整的统一与和谐,同时人又与外界环境保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