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浊气在上不可漫升
Posted 饮食
篇首语: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无成空自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浊气在上不可漫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浊气在上不可漫升
有客过余而问之曰:一大病久虚人,容颜黄瘁,饮食减餐,两足浮肿,已半岁,气虚下陷无疑矣。连进补中益气汤,反致胁满胸膨,呕哕不能食,则奈何?余曰:据子所言,是诚气虚下陷之病矣,补中益气汤,亦诚对病之药矣。服之而病反剧者,徒遵章句中,所谓不足者补,下陷者升耳。不思古人立教,言有尽而意无尽。虽言不足者补,而不足之中,未始不兼有余,病于此而温补焉,则不足者未补,而有余者日必炽矣。虽言下陷者升,而清气下陷者,未必绝无浊气之在上,于此而漫升焉,则清气未升,而浊气已先横矣。子之所用升补而反剧者,大率近是。
客曰:何以知其不足中之有余,清气上之浊气耶?
曰:有证之见于外而知之耳。夫证之见于外者,如恶心、膨满、痰嗽、喉疼、腹痛作泻,与饮食有妨之类是也。此即所谓有余之病,兼在上之浊气也。外补之法,便须酌量而施之。然此乃见证之显者,至有证虽见而实隐,却又难察也。本不恶心,而胸中则时懊恼。本不膨胀,而肋间隐然刺痛;本不痰嗽、喉疼,而喉忽似哽似噎;本不作痛作泻,而大便不时至,欲解不解;本不有妨饮食,而亦自有厌饫而难安。如此之病,亦即有余之病,兼在上之浊气也。升补之药,须酌量而施也。非用心精而晰理密者不能也。故用补中益气汤,必熟审之当而察之详者,为得焉耳。(明·裴一中·《裴子言医》)
相关参考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对《内经》「肺朝百脉」一语的解释,历代多把「朝」字作「朝汇」、「汇归」或「会合」解,将「肺朝百脉」注释
呃逆多因气郁化火,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或年高体弱,以致脾胃阳衰、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均可发生呃逆。取丁香3克,代赭石30克,白芍20克,半夏10克,黄连6克,沉香3克,枳实10克,生姜10克,人参6克,
翻胃病,多是损伤胃气,不能纳谷,故食入即吐。有思虑顿食,并浩饮伤脾,不司运化,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皆原物之完出,故有脾胃二经分治。此又不可不察也。夫脾胃之气不充,则阴阳失其升降,所以浊气在上则生胀,
关于脉诊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三种。遍诊法遍诊法,即《素问》三部九候诊法。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
《内经》谓「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者,鼻通脑之径路也。辛,则中觉刺戟也。鼻渊者,鼻流浊涕如渊之不竭也。盖病名鼻渊,而其病灶实在于,因中粘膜生炎,有似腐烂,而病及于脑也。其病标在上,其病本则在于下,故《
耳道给药是腔道给药的一种,其剂型有滴耳剂、洗耳剂、耳用散剂、耳栓、耳用滴丸等,不同剂型用药方式是有区别的。上耳药时,应将患者头倒向一侧,病耳在上,向后上方(儿童应向后下方)牵拉耳郭,使耳道拉直,以便于
失音吴(三六)外冷内热。久逼失音。用两解法。(寒热客邪迫肺)麻杏甘膏汤宋(三十)先失音。继喉痺。是气分窒塞。微寒而热。水饮呛出。咯痰随出随阻。此仍在上痺。舌黄口渴。议与苦辛寒方。射干麻黄杏仁生甘草石膏
无论何病,新病、体质壮实者多病程短,疗效快;而久病、体虚者,治疗却不可求快,贪功冒进,只能损伤身体,让病变更趋难治。银屑病用「得汗」的思路来治疗,本无懈可击。但一些「目中无人」的医生或医疗机构,靠「劫
?张效霞先生认为,方证对应是中医学的倒退。但是,实践证明,方证对应能够治好病,并且疗效还不错。吉益东洞的古方派,曾经成为日本最具有影响力的医派就是明证。?张效霞先生引用日本学者的文章,说汉方医家「不可
[i](《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小针解篇》)[/i]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大深则邪气反沉,病益[i](《灵枢·九针十二原篇》。邪气在上者,贼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