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四焦新论
Posted
篇首语: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四焦新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四焦新论
四焦总括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人有四焦,分别为顶焦、上焦、中焦、下焦。顶焦者,神系、髓系藏焉;上焦者,心系、肺系藏焉;中焦者,肝系、胃系藏焉;下焦者,溲系、衍系藏焉。顶焦以济为健(刚柔相济),上焦以畅为要(气血周流),中焦以衡为顺(升降出入),下焦以平为期(阴平阳秘)。故顶焦辨以刚柔,上焦辨以气血,中焦辨以升降,下焦辨以阴阳。
以表里观之,顶焦以脑海为里,上窍为表;髓海为里,肢躯为表;上焦则以心肺为里,管道(血管、气管)为表;中焦以肝胆脾胰为里,消化道为表;下焦以肾为里,阴窍(精道、尿道)为表。概而言之,病在里者缓图,病在表者速攻。
五官玄府为顶焦脑髓之窍,口鼻为上焦心肺之窍,口肛为中焦肝胃之窍,前阴为下焦溲精之窍。凡外感之病,必从窍起,故有初治手法之异。
四焦辨治心法
脑主神,髓主经;神喜缓,经喜柔。肺主气,心主血;气喜通,血喜畅。脾主化,胃主纳,脾喜升,胃喜降。肾主水,衍主精;水喜温,精喜充。神喜缓,经喜柔,故治顶焦无非调刚柔;气喜通,血喜畅,故治上焦无非调气血;脾喜升,胃喜降,故治中焦无非调升降;水喜温,精喜充,故治下焦无非调阴阳。水喜温,温则流畅滋润,过热则化气伤阴,过寒则水凝冰伏,故治水无非寒热;精喜充,充则力沛神足,性弱补以壮阳,过耗补以滋阴,故补精无非缓峻。
顺势疗法,必讲病势、病位。概而言之,顶焦窍、肢之病,宜用散法;上焦管、络(血管、气管)之病,宜用通法;中焦胃、肠之病,宜用升降之法;下焦阴窍之病,宜用利法。
上窍引经好麝香,川芎白芷立都梁;四肢羌独桂枝膝,上焦丹七与降香。中焦引胃姜最胜,降气大黄走胃肠。精道橘核荔枝核,溲道草梢竹叶尝。
注:1川芎白芷立都梁:都梁丸,即川芎、白芷。2四肢羌独桂枝膝:羌独,羌活、独活;膝,牛膝。3上焦丹七与降香:丹七,丹参、三七。
人之四道
人有四道,曰气道、谷道、水道、血道。气道者,外与大气沟通,内与细胞交换,弥散周身,吐故纳新,主乎肺,关乎腠。谷道者,起于口,终于肛。摄入饮食,吸纳精华,供奉营养,排泄糟粕。血道者,如江河之纵横交错,灌溉周身,荣百骸,养脏腑。水道者,调节水量,排除废物。人身之精密如此。
人之四腔
人有四腔,即颅腔、胸腔、腹腔、盆腔。人有四焦,即顶焦、上焦、中焦、下焦。此二者一一对应,中西互通,于解剖始。其实清代王清任亦识此,虽未提出顶焦之名,但他创立的五逐瘀汤,可归纳为:顶焦,通窍活血汤(颅腔,神系),身痛逐瘀汤(髓系);上焦,血府逐瘀汤(胸腔);中焦,膈下逐瘀汤(腹腔);下焦,少腹逐瘀汤(盆腔)。以通窍活血汤治顶焦脑窍之瘀血为病,以身痛逐瘀汤治顶焦髓肢之瘀血为病,以血府逐瘀汤治上焦胸腔之瘀血为病,以膈下逐瘀汤治中焦腹腔之瘀血为病,以少腹逐瘀汤治下焦盆腔之瘀血为病。用方药定病位之精准如此,阐病理、讲解剖之与现代接轨如此。
相关参考
人体部位名。即第二、三腰椎棘突间。《灵枢·背俞》:“肾俞在十四焦之间。”
人体部位名。即第二、三腰椎棘突间。《灵枢·背俞》:“肾俞在十四焦之间。”
霍乱专着。①清·姚训恭撰。不分卷。刊于1902年。作者论述霍乱病的脉、舌、证、治,分析其死候;并重点介绍其先辈所传的霍乱效方,末附作者医案。②恽铁樵撰。一卷。作者以中西汇通的观点,列述霍乱的病因、病状
霍乱专着。①清·姚训恭撰。不分卷。刊于1902年。作者论述霍乱病的脉、舌、证、治,分析其死候;并重点介绍其先辈所传的霍乱效方,末附作者医案。②恽铁樵撰。一卷。作者以中西汇通的观点,列述霍乱的病因、病状
霍乱专着。①清·姚训恭撰。不分卷。刊于1902年。作者论述霍乱病的脉、舌、证、治,分析其死候;并重点介绍其先辈所传的霍乱效方,末附作者医案。②恽铁樵撰。一卷。作者以中西汇通的观点,列述霍乱的病因、病状
医论著作。又名《猝病新论》。章太炎撰。刊于1938年。内容广泛,有医学理论探讨、病症论述、古典医着的考证和评价等医论三十八篇。作者对不少学术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即便是对《内经》也认为应采取“舍瑕取瑾
背中大俞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焦之间,心俞在五焦之间,鬲俞在七焦之间,肝俞在九焦之间,脾俞在十一焦之间,肾俞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其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灸之则可,刺之则
中医心身医学起源于《周易》,在《内经》、道学、道教及内丹学中均有较详细记载,后来成为中医学之一部分,历代均有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中医心身医学正式建立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
中医学的积累、传承和发展与西方医学的覆蓋、更新、发展道路不同。从古希腊、古罗马医学的消失,我们是否能从中得到一点警示:中国医学还得按自身的发展规律走自己的路。我们这一代人只能为中医学大厦添砖加瓦,不能
中医学是整体医学而不是局部医学,是动态医学而不是静态医学,是功能态医学而不是形态(解剖)医学,因而有着自身独特的诊治及预防疾病的原理。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诊断就是诊察了解、分析判断的过程。医学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