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从少阳太阴治疗心下痞
Posted 茯苓
篇首语: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从少阳太阴治疗心下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从少阳太阴治疗心下痞
案 例赵某,男,57岁。2010年3月17日初诊。
心下痞满、吞酸、嗳气、纳差1年余,纤维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流性食道炎」。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诊见:心下痞满,吞酸,嗳气,纳差,口干喜饮,口苦,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无四逆。舌苔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少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小柴胡汤合《外台》茯苓饮加乌贼骨、浙贝母方证。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陈皮30克,枳实10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乌贼骨10克,浙贝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24日二诊:药后心下痞满、吞酸、嗳气减轻。上方去浙贝母,加砂仁6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31日三诊:诸症进一步减轻,纳食仍然欠佳。舌苔白,脉细弦。上方去乌贼骨,7剂,水煎服。
上方服14剂,纳食好,诸症俱已,无不适,停药。
体 会
心下痞满,多因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中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伤寒论》诸泻心汤为治疗心下痞的常用方。而《外台》茯苓饮方,多为时医所不习用。
关于《外台》茯苓饮方证
《外台》茯苓饮方证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方由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组成,用于中寒停饮所致心下痞满(或胸满、腹胀)、嗳气、纳差者。冯世纶老师传承其老师胡希恕经验,常以本方加清半夏治疗心下痞满属中寒停饮者。《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本方加半夏则傚尤捷,不问其吐水与否,若以心胸满不能食为目的活用于胃炎、胃下垂以及溃疡诸病,均有良验。」本方与旋覆代赭汤同属治疗太阴病方,书中指出二方的鉴别:「此与旋覆代赭汤均属常用的治胃良方。本方证亦常有噫气,但患者以噫气为快,且大便多溏,与旋覆代赭汤证苦于噫气不除、大便虚秘者显异。」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同治心下痞满。但本方用于里虚寒之太阴病,半夏泻心汤用于上热下寒、半表半里阴证之厥阴病,临证不可不辨。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心下痞满,吞酸,嗳气,纳差,结合舌苔白,大便不成形,可辨为太阴病之《外台》茯苓饮加半夏方证。方中白术改用苍术,意在祛湿化饮。陈皮用30克,清半夏用15克,为冯世纶老师在本方中的常用剂量。除上述诸症之外,尚有口干、口苦,结合嗳气,脉中见弦,考虑有半表半里之少阳郁热,故合用小柴胡汤和解清热。吞酸明显,加用时方「乌贝散」(乌贼骨、浙贝母)意在制酸以治标。随着症状缓减,渐减治标之药,加用温运太阴之砂仁。方证相合,服药28剂而收全功。
相关参考
【病人基本资料】天津张姓叟,年近五旬,于季夏得温热结胸证。【病因】心有忿怒,继复饱食,夜眠又当窗受风,晨起遂觉头疼发热,心下痞闷,服药数次病益进。【证候】初但心下痞闷,继则胸膈之间亦甚痞塞,且甚烦热,
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作用,外用可消肿止痛。临证加减可用于多种痰证,对于胃气上逆之呕吐亦甚为常用,可治疗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瘿瘤痰核、痈疽肿毒等。半夏用于治疗
心下痞病,有宜并凉、热之药为一方,而后能治愈者,《伤寒论》附子泻心汤所主之病是也。试再详论之。《伤寒论》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附子一
病由少阳而愈者,借少阳之枢转而外出也。乃有治不如法,其病不能借少阳之枢转外出,而转由腔上之膜息息透入腹中,是由少阳而传太阴也。夫病既传于太阴,其病情必然变易,自当另议治法,是则太阴经发现之病状与其治法
半夏泻心汤出于《伤寒论》。原文:「但满而不痛,此为痞,半夏泻心汤主之。」又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用半夏泻心汤。」方由人参,半夏,干姜,生姜,黄芩,黄连,甘草,大枣组成,笔者用其治疗呕吐,效果良好。叶
甘草泻心汤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书用于痞证,以脾胃虚寒较重,肠中又夹热邪,临床除见心下痞硬外,以下利为主,伴以干呕心烦;后者治疗狐惑病(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属湿热内蕴,虫毒腐蚀所致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有半夏、黄连、黄芩、甘草、干姜、人参组成。全方寒热互用以调阴阳,苦辛并举以复升降,补泻兼顾以调虚实,为治疗寒热互结之心下痞经方。现试图从多角度、多效性方面解读该方,探求其作用
多用于形体肥胖者,证见头目眩晕,倦怠,头重如裹,困重多寐;胸闷恶心,呕吐痰涎,肢体麻木或手足抽动,头重脚轻,脚下如踏棉絮之感,舌体胖大,舌胀或语言不利,苔浊腻或白厚而润,脉滑。或现心下痞,心烦而悸,口
太阴之证,不必皆由少阳传来也,又间有自太阳传来者。然自少阳传来,为传经次第之正传,自太阳传来则为误治之坏证矣。《伤寒论》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