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中药防暑 贵在对证
Posted 中
篇首语: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中药防暑 贵在对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中药防暑 贵在对证
盛夏人们常睡眠不安,饮食无味,还易发生头晕、头痛、疲乏无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还发生中暑。所以,家庭常备一些防暑中成药,有利于安全度夏。不过,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只有对证下药,才能药到病祛。藿香正气液(水、丸、胶囊):主要有祛暑解毒、化湿和中之效。临床凡有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表现为感冒、呕吐、泄泻的患者,均可使用。
克痢痧:具有散热解暑、解毒辟秽等作用。适用于中暑、腹痛泄泻、痢疾等症。内服每次2粒,一日3~4次,儿童酌减。中暑惊厥者可取本品适量喷入鼻孔,如不见喷嚏可在15分钟后再用一次。儿童喷鼻时一定要注意用量,不可过量,否则会引起不良反应。
诸葛行军散:具有开窍辟秽、清暑解毒等功效,适用于头晕、暑痧等症。一次用温开水吞服0.3~0.6克。要注意的是婴幼儿不可服用。
仁丹:具有开窍安神、清热祛暑、解毒辟秽之功效。主要用于因高温引起的中暑头痛、急性胃肠炎(呕吐、腹痛、腹泻)、夏季感冒与水土不服等。成人每次口含5~10粒,儿童适当减少,舌下含服效果最好,亦可冲服。因感冒引起恶心等症时,不要服用人丹。
十滴水:具有健胃、驱风、清热解暑等作用。适用于暑热引起的头晕、恶心、胃肠不适等症。成人每次20~40滴,儿童酌减,或可用1~2瓶倒入洗澡水中,防治小儿痱子。烈日下劳作、旅行时,凡有烦热之感,均可口服十滴水,能消暑解热。
清凉油:头痛头晕时,取少量涂于印堂穴和太阳穴,能提神醒脑,给人以凉爽、舒适之感;蚊虫叮咬、皮肤瘙痒或有轻微的烧伤、烫伤时,取少量涂于患处,能活血消肿、镇痛止痒。注意外擦时要远离眼睛,一旦进入眼睛速用清水冲洗。
六一散:具有芳香化湿的功效,适用于夏日中暑、身热心烦、口渴、小便黄少或灼热。每次6~9克,泡水当茶饮。购买时要注意,此药为粉末状,不是胶囊。
风油精:具有清暑解毒,利湿除烦,镇痛驱风的功效。适用于中暑引起的头昏头痛,夏天夜晚因贪凉引起的腹痛等。对头昏头痛可外涂少许于前额及两侧太阳穴;对腹痛则可外涂于肚脐和尾骶部,或取风油精2~3滴,温水送服。要注意,口服时一定要稀释1%以下。
薄荷锭:具有解郁疏气、散风去热的功效,头脑胀痛时,嗅吸或搽患处均可。注意千万不要让幼儿口服,容易产生过敏反应。
痧气丸:此药芳香化浊、辛凉清热。适用于中暑、腹痛吐泻、牙关紧闭、四肢冰冷、昏厥等症。内服每次4粒,温开水送下。要注意的是,孩子中暑时请不要服用。
无极丹:具有清热祛暑,镇咳止吐的功效。适用于暑热后头昏脑胀、心烦口渴、恶心呕吐,也可用于晕车晕船。每天口服20粒,儿童酌减。
暑症片:具有祛暑解毒、化痰开窍、调和胃肠之功效,多用于中暑昏迷者的急救,苏醒后即可停药。孕妇忌用。
另外,夏桑菊颗粒、下火王颗粒、抗病毒颗粒以及用菊花、金银花等沸水冲泡代茶饮,对防治夏日感冒、中暑等,均有良好作用。
相关参考
痛经,多见于未婚或婚后未孕的青年妇女,疼痛通常发生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主要症状是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中医称痛经为「经行腹痛」,在临床上可分为寒、热、虚、瘀等四种类型
补中益气汤,最早出自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他认为:「夫内伤用药大法,所贵服之强人胃气。」补中益气汤原方中「须用黄芪最多」,但仅用「五分」,「劳役病热甚者一钱」,他药各用「三分」。补中益气汤一剂
中药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怎样,除取决于诊断是否正确、选方是否对证、用药是否合理外,与剂量不无关系。故一代宗师岳美中曾感慨道:「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一般而言,凡急重病症或体质壮实者,药味较少而用量要足;
所谓三伏补,是夏季三伏时节,根据气候特点和人体情况,选用对证中药汤剂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的方法。一般每天3次,每次20~30毫升。头伏时,可服用和卫温肺汤,平日反复感冒、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
「赤日炎炎似火烧」,在大热天里,要做到身心健康,精力充沛,除了防暑降温外,还要充分注意防止常见而易被忽略的三种疾病——中风、阴暑、寒湿病。一防「中风」如今,中暑病例数相对下降,而夏天「中风」的发病率却
总计阳明篇中之病证,大抵燥而且热也,其有不燥而转湿者,此阳明之变证也。于治发黄诸方,曾发明之矣。更有不热而反寒者,此亦阳明之变证也。夫病既寒矣,必须治以热剂,方为对证之药,是则温热之剂,又宜讲求矣。《
读李东垣《脾胃论》,在「脾胃盛衰论」一节中,提到了平胃散、黄芪建中汤、四物汤、四君子汤、五苓散,并谓:「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即前面这五方)中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验。」可
陕西省中医医院辛智科教授治疗脾胃病,在辨证基础上,选用方药喜用三味药物相互配伍,药物相对固定,构思精巧,针对证的病机相对也较复杂,远超出对药的特点和功用,既有相辅相成,又有相互制约,三者之间没有绝对的
近年来有关中药有毒、中药毒副作用给人体造成严重损害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引起了人们对中药毒性的重视。当下不少人包括医药专业人士对中药药性认识也不全面;以为「是药三分毒」就是指所有中药都是含有毒性化学成分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和关键。而目前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有效物质基础不清,导致中药炮制原理不统一,有效成分易流失;中药质量难以控制;中药药理机制不明确;缺少以中医理论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