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噎膈
Posted 噎膈
篇首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噎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噎膈
【病人基本资料】天津盛××,年五旬,得噎膈证。
【病因】
处境恒多不顺,且又秉性褊急,易动肝火,遂得斯证。
【证候】
得病之初期,觉饮食有不顺时,后则常常如此,始延医为调治,服药半年,更医十余人皆无效验。转觉病势增剧,自以为病在不治,已停药不服矣。适其友人何××劝其求愚为之延医,其六脉细微无力,强食饼干少许,必嚼成稀糜方能下咽,咽时偶觉龃龉即作呕吐,带出痰涎若干。惟饮粳米所煮稠汤尚无阻碍,其大便燥结如羊矢,不易下行。
【诊断】
杨素园谓︰「此病与失血异证同源,血之来也暴,将胃壁之膜冲开则为吐血;其来也缓,不能冲开胃膜,遂瘀于上脘之处,致食管窄隘即成噎膈。」至西人则名为胃癌,所谓癌者,如山石之有巖,其形凸出也。此与杨氏之说正相符合,其为瘀血致病无疑也。其脉象甚弱者,为其进食甚少气血两亏也。至其便结如羊矢,亦因其饮食甚少,兼胃气虚弱不输送下行之故也。此宜化其瘀血兼引其血下行,而更辅以培养气血之品。
【处方】
生赭石(一两轧细)野台参(五钱)生怀山药(六钱)天花粉(六钱)天冬(四钱)桃仁(三钱去皮捣)红花(二钱)土鳖虫(五枚捣碎)广三七(二钱捣细)药共九味,将前八味煎汤一大盅,送服三七末一半,至煎渣再服时,再送服其余一半。
【方解】
方中之义,桃仁、红花、土鳖虫、三七诸药,所以消其瘀血也。重用生赭石至一两,所以引其血下行也。用台参、山药者,所以培养胃中之气化,不使因服开破之药而有伤损也。用天冬、天花粉者,恐其胃液枯槁,所瘀之血将益干结,故借其凉润之力以滋胃液,且即以防台参之因补生热也。
【效果】
将药服至两剂后,即可进食,服至五剂,大便如常。因将赭石改用八钱,又服数剂,饮食加多,仍觉胃口似有阻碍不能脱然。俾将三七加倍为四钱,仍分两次服下,连进四剂,自大便泻下脓血若干,病遂全愈。
【说明】
按噎膈之证,有因痰饮而成者,其胃口之间生有痰囊(即喻氏《寓意草》中所谓窠囊),本方去土鳖虫、三七,加清半夏四钱,数剂可愈。有因胃上脘枯槁痿缩致成噎膈者,本方去土鳖虫、三七,将赭石改为八钱,再加当归、龙眼肉、枸杞子各五钱,多服可愈。有因胃上脘生瘤赘以致成噎膈者(「论胃病噎膈治法及反胃治法」中曾详论),然此证甚少,较他种噎膈亦甚难治,盖瘤赘之生,恒有在胃之下脘成反胃者,至生于胃之上脘成噎膈者,则百中无一二也。
【来源】盐山·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相关参考
[通治方]程国彭:启膈散,通噎膈开关之剂,屡效。沙参9克丹参9克茯苓3克川贝母(去心)4.5克郁金1.5克砂仁壳1.2克荷叶蒂2个杵头糠1.5克水煎服。虚者加人参;若兼血积,加桃仁、红花,或另以生韭汁
噎膈之证,方书有谓贲门枯干者,有谓冲气上冲者,有谓痰瘀者,有谓血瘀者。愚向谓此证系中气衰弱,不能撑悬贲门,以致贲门缩如藕孔(贲门与大小肠一气贯通,视其大便若羊矢,其贲门大小肠皆缩小可知),痰涎遂易于壅
吴脉小涩。脘中隐痛。呕恶吞酸。舌绛不多饮。此高年阳气结于上。阴液衰于下。为关格之渐。当开痞通阳议治。(阳结于上阴衰于下关格)川连人参姜汁半夏枳实汁竹沥卢阴阳逆乱。已成关格。议用附子泻心汤。为上热下寒主
砂仁味辛、性温,入脾、胃、肾经。具有化湿行气、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功能,可用于脘腹胀痛、泻泄、食欲不振、呕吐、胎动不安等。《本草纲目》谓砂仁「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胀痞,噎膈呕吐,
〔噎膈提纲〕胃降能教上脘空,脾升下窍自然通,倘经逆陷真阳败,出纳无灵病在中。[b]苓桂半夏汤[/b](证附)泽夏苓甘合二姜,桂枝芍药佐尤良,如逢噎膈兼他证,细检原书法自详。
[b]论[/b]《内经》曰∶三阳结,谓之膈。子和云∶三阳者,大小肠膀胱也。结,谓热结也。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不能圊,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塞,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纵下
噎膈者,阳衰土湿,上下之窍闭也。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气升则下窍豁达而莫壅,浊气降则上窍清空而无碍,一自中气虚败,湿土堙塞,脾陷则清气不升,是以下窍涩结而不出,胃逆则浊气不降,是以上窍郁塞而不纳。且
食道癌,胃癌,古称"噎食""噎膈",早在<内经>就指出"三阳结,谓之膈"的论述,说明本病是由于忧,嗯,恼,怒,损及肝脾,或酒色过度,痰热燥结,肾阴虚亏,以致气血瘀结,津液干固,痰阻食道而成
1治心腹诸痛,属半虚半实者:丹参一两,白檀香、砂仁各一钱半。水煎服。(《医学金针》丹参饮)2治心腹冷痛:白檀香三钦(为极细末),干姜五钱。泡汤调下。3治噎膈饮食不入:白檀香一钱五分,茯苓、橘红各二钱。
天津盛××,年五旬,得噎膈证。[b]病因[/b]处境恒多不顺,且又秉性褊急,易动肝火,遂得斯证。[b]证候[/b]得病之初期,觉饮食有不顺时,后则常常如此,始延医为调治,服药半年,更医十余人皆无效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