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甘姜苓术汤治在脾肺
Posted 白术
篇首语: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甘姜苓术汤治在脾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甘姜苓术汤治在脾肺
甘姜苓术汤始见于《金匮要略》。因其为「肾著」病之主方,故又名肾著汤。「肾著」之病虽属下焦,然其论治实在脾肺。经文释义
《金匮匮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在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仲师言「肾著」病的主要表现为「身体重,腰中冷,如在水中,形如水状。」此为中阳不振,寒湿下侵的表现。有些医者一见此证,便以为病位在肾,其实不然。
《伤寒论》曰:「少阴病……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仲景唯恐后人误解,故用「反不渴,小便自利」强调此病虽「属下焦」,但绝非肾之病也。《皇汉医学》和久田氏亦曰:「肾位夹脐左右,故肾以下病,名肾著,记其位也。」故寒湿之邪不在肾而在腰,其理已明矣。「反不渴,小便自利」实为肺阳虚的证候,即《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所云「其人不渴,小便数」也。肺阳不足,阴寒内盛,故「口不渴」。上焦阳虚不能摄津,故小便反多。「饮食如故」言其胃无损。「病属下焦」言其病位也。「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言其病因。身劳汗出之后,腠理大开,寒湿之邪乘虚而入,留于腰部。因湿与阳气不两立,寒湿盛则阳气微,时日已久,腰部被寒湿痺阻不通,故阳气不能下达,且湿邪重浊趋下,故出现「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的症状。
方药阐微
甘姜苓术汤药物组成为:干姜﹑甘草﹑白术﹑茯苓。
干姜﹑甘草二者组合即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汤主要功效为温补肺阳以摄津。《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用此方治疗肺阳虚不能摄津所致多唾涎,小便数的病症。「小便自利」乃上焦阳虚不足以摄水,《难经》第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元气之别始也,主通行三气。」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肺阳虚则三焦水道无气摄纳津液,小便自出。曹颖甫《金匮发微》云:「水道虽通于下,而水之上源不能气化外出,则积日并趋于下。」汤本求真亦云:「苓姜术甘汤是胚胎于本方,所以能治遗尿,可知也。」「不渴」言其津液无伤。故用干姜配甘草温补肺阳,温通三焦水道。
白术﹑茯苓二者皆为健脾化湿之要药。仲师制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等皆取此义。《神农本草经》认为白术「性温,主风寒湿痺,死肌」。正合寒湿日久痺阻经络之病机。《难经》第二十九条曰:「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带脉走行环绕腰部,腰部受邪,则带脉亦不免也。李东垣认为白术可通过「利腰脐间血」达到利带脉之效。故用白术健脾燥湿以解肌。茯苓性味甘淡,甘能温中以补脾,合白术﹑干姜,取理中汤之意,温补中阳以散寒湿。淡能渗湿利窍,《本草纲目》认为「淡渗之药,皆俱上行而后下降」之功。故又合干姜甘草汤助肺宣肃,以通调三焦,驱腰间湿邪从水道而去。
脾阳充足则阴气自消,寒湿自散;肺阳旺盛则三焦通畅,津自能摄。阳温寒散湿除,「肾著」之病自能解也。
临床应用
用方要点本方适用于脾肺阳虚,寒湿下侵证。临床当以腹重如带五千钱,腰以下冷痛不仁,舌苔白滑,脉弦滑为依据。
临证加减 脾阳不足,有寒湿,兼寒水之气上冲,头目眩晕者,加桂枝﹑泽泻等;兼腹中冷痛,四肢无力者,加人参﹑蜀椒等;兼肾阳不足,行立振摇,眩晕甚者,加附子﹑芍药;兼脾虚泄泻者,加砂仁﹑白扁豆﹑薏苡仁﹑车前子;妇人脾虚湿盛,带下色白者,加山药﹑苍术﹑荆芥穗。
肺阳不足,三焦不畅者,兼胸中咳喘,涎沫清稀者,加党参﹑细辛﹑半夏﹑五味子等温肺化饮;表虚易感,恶寒自汗者,加麻黄根﹑浮小麦,亦可合玉屏风散;上虚不能制下,出现遗尿,小便频而清长者,加缩泉丸;水肿身重,小便不利者,加黄芪﹑防己。
相关参考
(《金匮》)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湿身痛与腰冷,亦名甘姜苓术汤。〔、茯苓各四两,炙甘草、白术(炒)各二两。数药行水补土,此湿邪在经而未入腑脏者。〕黄防己(汤,《金匮》)除姜茯,术甘姜枣共煎尝。此
证名。指腰部有沉重感。见《中藏经·论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多由肾虚、水湿停滞所致。可用《金匮要略》治肾着之甘姜苓术汤,亦可用轻腰汤、三圣汤、渗湿汤等方。参见肾着条。
治冒暑遭雨,暑湿郁发,四肢不仁,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或入浴晕倒,口眼斜,手足曳,皆湿温类也。附子(炮去皮脐)茯苓白术干姜(炮)泽泻桂心(等分)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
[b]姜甘苓术汤[/b]干姜[i]四两[/i] 甘草[i]四两[/i] 茯苓[i]四两[/i] 白术[i]四两[/i][i]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i]
枳术汤出自《金匮要略》,文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枳术汤是张仲景的一张小方,药仅两味,是治疗水饮结于心下的方子。然历代医家用此方治疗胃脘痛、痞满却效果很好。读张璐的《张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有枳术汤:「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枳术汤方:枳实七枚,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病位在心下,病症为
患者胡某某,男,64岁。于2008年7月就诊。3天前睡觉起床后出现颈项、肩背拘紧不舒,渐至颈项不能自主扭转。刻下症见:颈项强直,不能扭转。形体壮实,畏寒无汗,口淡无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证属风寒
甘桔汤由甘草、桔梗两味中药组成,首见于《伤寒论》,原名桔梗汤,治疗「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后被《温病条辨》引用治疗「温病少阴咽痛者」。有医家认为甘桔汤是治疗咽痛的通用方,如《医学心悟》中说:「凡咽痛
2009年6月5日初诊。低热2月余,曾做西医检查,找不出病因、病灶,每日只注射生理盐水、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2月,仍无效。刻诊:患者自觉头痛,体温37.5℃,纳可,眠可,二便正常,脉象稍弦细,别无
方药组成:柴胡15克,五味子10克,延胡索15克,川芎10克,法半夏20克,白芷10克,细辛6克,稿本10克,炒枣仁20克,陈皮10克,合欢皮10克,玄参15克,黄芩10克,炒白术15克,山茱萸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