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疮家不可发汗与汗之则疮已并不矛盾
Posted 矛盾
篇首语:不要为成功而努力,要为作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疮家不可发汗与汗之则疮已并不矛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疮家不可发汗与汗之则疮已并不矛盾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汗之则疮已。」一般理解为在疮疡初起之时,正气未虚,可应用开腠解郁药物,给邪气以出路,使毒邪随汗而泄。何谓疮?广义讲,一切体表浅显疾患都可称为疮,病机为「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营气运行不畅,瘀阻于肌肉腠理之间,血郁热聚而生疮痈。
以广汗法(以汗为目的的所有方法)的思路来解「汗之则疮已」,「汗」便不仅仅局限于「发汗」,而是理解为无论应用何法最终「自然得汗」,应用范围也便不再是「疮疡初起之时,正气未虚」,而延伸到外科疾病的始终。
《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云:「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张介宾云:「疮在表,则汗之则已」;《外科正宗》在肿疡治法中说:「……饮热就暖者,邪在表也,宜汗之」;薛己《外科枢要》中写到「肿作痛,便利调和,脉浮而洪,其邪在表,当先托其里以汗之」……总之,壅阻于皮肤血脉之间的毒邪,皆可随汗而散。换言之,汗是「阴阳和合、营卫通畅」的标志,也就是体表健康恢复的标志,体表健康了,自然疮就愈合了。
张洁古云:「治疮之大要,托里、疏通、行荣卫三法。」这便将汗法治「疮」的总则做了具体的分解:「托里者治其外之内……外之内者其脉浮数,焮肿在外,形症外显,恐邪气极而内行故先托里以防其于也」;「疏通者治其内之外……内之外者其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焮赤,痛甚,邪气深于内也,故先疏通脏腑以绝其源」;「行荣卫者治其中也……内外之中者,外无焮恶之气,内亦脏腑宣通,知其在经,当和荣卫也」。三者是言具体的战术细节,而广汗法之「汗」所言为战略意图,无论如何治疗,「自然得汗」为其治疗的目标和终点。
以上所言为:得汗,疮才会「已」。而《伤寒论》85条所言「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又是何意呢?从字面上来理解,85条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为疮家不可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疮;二为疮家即使有外感,偶尔用发汗之法也不可。
一为得汗,疮才会「已」;一为疮家不仅不可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疮,而且即使有外感,偶尔用发汗之法也不可。
钱瑛曰:「……疮家气虚血少,荣卫衰薄,虽或有伤寒身疼痛等表证,亦慎不可发汗。若误发其汗,则阳气鼓动,阴液外泄,阳亡则不能柔养,血虚则无以滋灌,所以筋脉劲急而成痉也。」准确地提示了「疮家」的特征在于「气虚血少,荣卫衰薄」。「疮家」,笔者理解为「素患疮者」。当然,还有另外的一些观点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如张童燕等认为「疮」为「灸疮」,「疮家」为身上长有灸疮的慢性病患者。「气虚血少,荣卫衰薄」的人,如果使用「发汗」的方法,则因体液丢失而导致血容量下降,容易出现张仲景所谓之「痉」。可如果不将「汗」局限于「发汗」,而解为「得正汗」的思路,则「气虚血少,荣卫衰薄」的人也是「可汗」的。
笔者认为,「疮家不可发汗」与「汗之则疮已」并无矛盾之处,是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汗」的不同方面的:即外科疾患为「在表」者,是应该用「汗」的思路来解决的,但对于体质虚弱者不可贸然「求汗」,要明白「汗」不仅有「发汗」一法,「阴阳和合、营卫通畅」之「自然得汗」、「得正汗」才是「汗」之真谛。
仲景的临证也证实了这一点,一方面立虚人禁汗之诫,另一方面又创扶正发汗之法,如少阴表证,虽少阴阳虚,仍以汗法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云:「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
相关参考
申斗垣曰∶脾痈生肩贞、俞二穴,乃手太阳小肠经多血少气,及脾受膏粱浓味所生也。宜汗之。经云∶汗之则疮已。(《启玄》)李东垣曰∶脾痈又名疽,在肩之后,下腋之后外层岐骨缝间,左右同属小肠经肩贞穴,由风火凝结
病名。皮肤感染与肌肤创伤等之总称。出《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五常政大论》:“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①疮疡之简称。《外科启玄》卷一:“夫疮疡者
【方歌】内消表散有奇功,脉证俱实用最灵,脉证俱虚宜兼补,发渴便秘贵疏通。清热解毒活气血,更看部位属何经,主治随加引经药,毒消肌肉自然平。【注】经云:发表不远热。又云:汗之则疮已。故曰内消表散有奇功也。
内消表散有奇功,脉证俱实用最灵,脉证俱虚宜兼补,发渴便秘贵疏通。清热解毒活气血,更看部位属何经,主治随加引经药,毒消肌肉自然平。【注】经云∶发表不远热。又云∶汗之则疮已。故曰内消表散有奇功也。惟脉证俱
《内经》曰∶汗之则疮已。东垣云∶东南二方者,在人则为丙,小肠热甲胆风,小肠与胆,皆居其下,其性炎上,其疮外有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饮食如故,清便自调,知不在里,非疽疮也,止痈疖也。小则为疖,大则
疮疡的内治法则之一。《素问·五常政大论》:“汗之则疮已”。即在疮疡初起之时,约七日之内,如尚未成脓破溃,正气未虚而兼有表证者,可应用解表药物,使毒邪随汗而泄,疮疡得以消散。临床应辨寒热,分别采用辛凉解
夫疮之始发,肉色未辨,经络初滞之时,宜表散,以托里之剂,使经络易通,而毒瓦斯亦散,则毒瓦斯引令外出,为顺。《内经》云∶汗之则疮已。俾营卫通行,妙在斯矣。有等庸俗之人,不知斯理,而自高傲,强自内疏,不知
吴蒙斋曰∶新产后伤寒,不可轻易发汗。产时有伤力发热,有去血过多发热,有恶露不去发热,有三日蒸乳发热,有早起劳动、饮食停滞发热。状类伤寒,要在仔细详辨,切不可便发汗。大抵产后,大血空虚,汗之则变筋惕肉,
①指久患疮疡者。疮家忌用汗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疮家身虽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②疮,通创。指创伤失血者。其临床治疗亦不宜发汗。
凡脉浮大者,日数虽多,在表宜汗。若六七日后,邪热少退,胸膈亦和,是表里己平也。而如咽喉干燥,汗出无多,此乃津液枯竭,不可发汗,汗则亡阳。更淋家不可发汗,夫淋是太阳热传膀胱也,汗之则津液愈竭,客热愈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