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黄帝内经》中的儒家文化

Posted 儒家

篇首语: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黄帝内经》中的儒家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黄帝内经》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之「中庸」思想
中庸又称「中和」、「中道」、「用中」、「时中」等,关于中庸的本义,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可见,中庸思想的基本实质是「执两用中」,就是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和状态。「中庸」作为儒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和」的思想为《内经》所吸收,在构建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则、养生等基础理论时都有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
生病起于过用:《素问·经脉别论》:「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所谓「过用」即指超越常度,「过用」致病可作为《内经》发病理论的普遍规律;情志太过:《灵枢·口问》说:「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络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指出七情太过是人体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饮食不节:《素问·痺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指出饮食过量可损伤胃肠,此处是宏观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则具体描述了五味太过,造成人体发病的机制,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饮食五味能化生阴精,入五脏以养五脏之气,但如果五味偏嗜,又能损伤五脏,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提出偏食某味过久,可使五脏之气偏胜偏衰而发病的病机理论。
劳倦太过:《素问·调经论》说:「有所劳倦,形气衰少。」《素问·举痛沦》云:「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素问·宣明五气》曰:「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这里所说的劳倦、劳、五劳均为过度运动,与「中庸」相反,故可造成正气的损伤;运气太过:自然界气候变化太过也会导致人体的失衡,如《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云:「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飨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肤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
可见,《内经》关于发病理论,无论外感内伤都存在「生病起于过用」的规律,这种「过则为病」的病机理论,显然是基于儒家之「中庸」思想。
  儒家之「尚权」思想
自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观被汉武帝接纳以来,儒家始终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修身养性之宗旨,将「出将入相」作为毕生的追求。儒家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最终形成了其极力推崇皇权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汉代医家在构建《内经》医学理论的过程中,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有意无意地在病机理论中融入「尚权」思想。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的「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强调的是皇权;而「观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灵枢·五雇津液别》),则将皇权拓展到行驶皇权职能的政府机构。在君权至上的封建王朝,社会的治乱与其行使政府职能的权力机构息息相关,古代医家正是观察到这一社会现象,并将其运用到医学领域,提出人体的健康状况与社会的治乱有相通之处,最终形成了运用封建社会的权力机构,来解释人体病理机制的独特医学理论。
儒家之「重阳」观念
儒家之「重阳」思想源自于《周易》,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男尊女卑」。《周易·系辞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阳尊阴卑》中也提出了类似的思想,谓:「阳始出物亦始出,阳方盛物亦方盛,阳初衰物亦初衰,物随阳而出入」,认为万物的生长衰亡取决于阳气的盛衰。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男主外属阳,女主内属阴,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是以男性为主导的,所以,《论语·阳货》中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字里行间表达出明显的「重男轻女」的思想。由此,儒家在强调「中庸」,主张阴阳平衡的同时,又强调阳重于阴。《内经》显然接纳了儒家的「重阳」观念,也是在强调阴阳平衡的同时,又强调阳气的重要性,《素问·百病始生》篇云:「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认为阳气在人体整个生命活动中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出机体阴阳的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阳,即阳秘乃固。阳密则邪不外淫,精不内亡;阳病则折寿而不彰。
  儒家之「重土」思想
维护江山社稷的稳定是历代封建王朝至高无上的追求,而土地则是体现江山社稷最直接的载体,受皇权至上思想的熏陶,儒家始终将保卫土地视为己任,在国家领土受到威胁时,总是不乏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或横刀立马,驰骋疆场;或寄哀思于歌赋,或发宏愿于文章。《内经》在论述脏腑生理功能时,将脾胃比喻为土,总是反复强调脾胃的重要性,如:「胃者五脏之本也」(《素问·玉机真脏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素问·痿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五味》),「胃者,太仓也」(《灵枢·胀论》)等等。正是基于这种重「胃土」的思想,《内经》在病机理论中,也提出了大量强调脾胃重要性的病机学说。如:「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指出胃气的存亡是疾病演变过程中,决定预后吉凶的关键。《素问·平人气象论》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说明胃气是奉养生身之源泉,是决定患者生死的主要因素。《灵枢·本神》之「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则强调了脾脏的重要性。《素问·玉机真藏论》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以危重病人饮浆粥,腹泻下注停止来表达胃气尚存的病理状态,说明虽有五脏之虚,只要胃气不衰就有生还之机,也是强调胃土的重要性,这些病机理论与儒家之重土思想一脉相承。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气功与传统文化(上)

中国传统文化是气功的魂与根,无论是在气功的理论、实践,还是在其操作要领中,处处都散发著传统文化的芬芳,传统哲学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中医药学中综合调理的摄生观、儒家学说中以和为贵的中庸观……无不为历代气

医学百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神学说初探(上)

「三神」包括「元神」、「欲神」和「识神」。元神与生俱来,是「神」最重要的部分,主宰人的生命。「识神」基于「元神」,生于后天,是学习与积累的心理活动。「欲神」是源自本能的心理活动,包括各种内在深藏的欲念

医学百科 以文化建设铸中医院特色品牌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浓郁的文化特色。近年来,甘肃省中医院十分重视医院文化建设,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创新理念、寻准模式、搭建平

医学百科 中医药文化与道家哲学思想渊源(下)

  三纲既分始有天地  道经中关于「三」、「九」的思想,在《黄帝内经》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阐释人的生理功能。《素问·三部九候论》明确提出了「三」与「九」的问题,作为「三部九候」脉诊的理

医学百科 《内经》中的精气学说

《内经》中的精气学说精气学说产生于先秦。管子认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指出作为物质的精气,结合起来就产生万物。「人之生,气之

医学百科 《内经》中的草木鸟兽

两千年前,孔子教导学生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清代刘宝楠对此解释道:「鸟兽草木,所以贵多识者,人饮食之宜,医药之备,必当识别,匪可妄施。故知其名,然后能知其形,知其性。」打开中医奠基之作《内经》,会为

医学百科 小议《内经》中的形脏腑

   何谓脏腑?《内经》对脏腑概念的认识为后世乃至现今的中医学理论所遵循。首先,认为脏腑应在人体内部,具体而言是位于胸腹之内,如《灵枢·胀论》云:「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脏禁器也。」其次,脏

医学百科 《黄帝内经》中的朴民与和谐社会

近来,再次研读《黄帝内经》,重温上古天真论中所描述的上古时期,在圣人教化下的「朴民」生存状态,还是令人神往。「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

医学百科 《黄帝内经》——中医流派的先导和源泉

秦汉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就是诸子百家在学术上的创新与争鸣。成书于汉代晚期的《黄帝内经》之中也体现著各家学说的特点就不难理解了。现在一般认为,《黄帝内经》的成书收纳了西汉以前众多医家学术思想,在很大程

医学百科 内经中的壮火与少火

《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云:「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