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葛根起阴气
Posted 阴气
篇首语: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葛根起阴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葛根起阴气
葛根「起阴气」最早见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以后历代医家少有此提法,如今多以「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来描述其功能。笔者通过对葛根「起阴气」之机理、内容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分析,认为「起阴气」能准确地反映葛根的功能,解释其治疗项背强痛、消渴、泄痢等病证的药理作用,更有利于阐明葛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机制,证实葛根「活血通脉」的新功能。葛根「起阴气」之机理
唐容川认为葛根「其根最深,吸引土中之水气,以上达于籐蔓,故能升津液」。这是苦苦探寻了葛根自然之性后,应用比类取象方法喻示葛根「起阴气」之理,也解释了「起阴气」即升津液的简单含义。
叶天士说:「其主消渴者,葛根辛甘,升腾胃气,气上则津液生也。」(《本草经解》)可见起阴气、生津液是胃气升腾,气能生津之故。接着又从阴阳互根层面上解释葛根「起阴气」之理:「阴者从阳者也,人生阴气,脾为之原,脾与胃合,辛甘入胃,鼓动胃阳,阳健则脾阴亦起也。」
邹澍曾言:「葛则根白气平味辛,无一不似肺,是其量可及肺……胃气之升不能自至于肺,必因于脾乃能至也,是其由胃入肺,遂曳脾阴以至肺,阴阳并至,津气兼升,故《本经》特书其功曰『起阴气』不可诬也。」(《本草疏证》)说明邹澍已进一步认识到,胃气升腾后还要通过脾主升清的中间环节才能将脾阴上承于肺,完成「起阴气」的全过程。
综上所述,葛根「起阴气」之机理是因葛根气脉上行,辛甘发散,气味具薄的自然之性作用于一体,鼓舞胃气,升发胃阳,其间经由脾主升清的作用,使阳升阴起,气上津生,将阳气、阴津上承入肺,以达到主消渴,止泄痢,润经脉,通血脉之功效。
葛根「起阴气」之内容
自《本经》提出葛根「起阴气」以来,历代医家对其作用叙述不一。有云「提气」者(《本草新编》);有说「升津液」者(《本草问答评注》);有载「升阳」者(《汤液本草》,《中药学》);有言「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者(《本草正义》)。归纳起来不外乎「起阴气」与「升阳气」。「起阴气」侧重的是葛根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效应和最终目的,而「升阳气」强调的是葛根的功能和其作用于人体的过程。然而,终究两者是一致的,因为只有「升阳气」的作用,才能有「起阴气」的反应。
遗憾的是,在众多「葛根起阴气」的论述中,均未涉及到营血的内容。按照邹澍的说法,「起阴气」就是「曳脾阴」,「起阴气」终极目的即「阴阳并至,津气兼升」,再结合脾阴之含义即藏于脾中的阴津和营血,可以推断,葛根「起阴气」起的是营血、津液等水谷精微物质。
葛根「起阴气」之应用
《本草崇原》载:「万物各有自然之性,凡病自有当然之理,即物以穷其性,即病以求其理,豁然贯通,则天地所生之万物,人生所患之百病,皆曰一致矣。」前面了解了葛根「自然之性」,分析了葛根「起阴气」之机理和内涵,目的就在于探讨与葛根「起阴气」之机理相关联的临床应用。下面特从项背强痛、消渴、泄痢、心脑血管疾病等四个方面加以研究,以寻求所治病证的「当然之理」。
项背强痛表实证而兼项背强痛者,用葛根汤;表虚证兼项背强痛者,用桂枝加葛根汤。上二方均源于《伤寒论》,都是邪入太阳经输,经气不利,津液不能输布,经脉失养所致。用葛根之意在于鼓舞胃气上行,升津液,起阴气以濡润经脉,以治项背强几几之兼证。「桂枝加葛根汤及葛根汤,皆治项背强,仲景皆言太阳病,是知葛根为项强之特效药」。所以陆渊雷认为:「葛根能摄取消化器官之营养液而外输肌肉,故能治项背强急,本经言葛根能起阴气,即输送津液之谓也。」(《伤寒论今释》)
阴虚消渴 消渴一证「……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临证指南医案》)。可知其病机特点「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以养阴生津治其本,润燥清热治其标。而葛根正好具有生津和清热两方面的作用。所以既有「葛根,升散阳明温病热邪之要药也,故主消渴」之言,又有「葛根之用,即《本经》『起阴气』一语,正合于从太阴之湿土以行其化……鼓舞其阳,从以上行,观其首『主消渴』可知矣」之说。
验之临床,元代朱丹溪治消渴有玉泉丸,用葛根一两半之多;清代唐宗海治消渴有玉泉散,「妙葛根升达,使水津上布」,即「起阴气」治消渴之意,近代张锡纯制玉液汤治消渴,「得葛根能升元气……使之阳升而阴应,自有云行雨施之妙也」。
泄痢 由于《素问·阴阳应像大论》有「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一语,所以用「升阳气」来阐述葛根治泄泻的机理既直接而又明了。但是,用「起阴气」更易解释其治泄之机理。
清代周巖认为「胃阴下溜」而泄痢,葛根「亦能起阴气以止利也」《(本草思辨录》)。邹澍言:「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葛根汤证),太阳被下,利遂不止,脉促,喘汗者(葛根芩连汤证)咸用之,盖两者之利为阳盛于外,不与阴交,阴遂不固而下溜,起其阴气,使与阳浃,得曳以上行,则非但使利止,并能使阳之遏于外者,随胃阳鼓荡而散矣。」近代名医陆渊雷在解释葛根芩连汤时说得更为通俗:「本方之重要葛根,乃取其输运津液,减少肠中水分以止痢。」
心脑血管疾病 大量实验以及临床应用研究证明,葛根具有扩张冠脉和脑血管,增加冠脉和脑血流量;扩血管、降血压;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血栓形成等药理作用。所以,《中药药理学》(侯家玉主编)认为「葛根具有良好的治血通脉功效」,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偏头痛、心律失常等疾病。
将现代药理与传统药性理论互参,葛根的药理作用与其「起阴气」密切相关。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起明气」之内容来看,葛根「曳脾阴」曳升的是津液,还应包括营血。营血上涌,而心脑位居上部,心脑部之血运会更旺盛。这与「增加冠脉及脑血流量」不谋而合。其次,从「起阴气」的机理来看,脾胃化生的水谷津液中的精专部分之营血被曳至肺后,经肺主治节,朝百脉的作用,治理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间接发挥着活血通脉的作用。这与葛根能改善血液的流变性和抗血栓形成十分吻合。难怪《本草拾遗》有葛根「生用破血」之说。
总之,穷葛根「起阴气」之性,求其治病之理,可发古义,融新知,做到「知性而用,用之有本」。
相关参考
味甘,平,无毒。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疗伤寒中风,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大寒,疗消渴,伤寒壮热;葛谷∶主下痢,十岁以上;白葛∶烧以粉疮,止痛断血;叶
味甘,平,无毒。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治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治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大寒,治消渴,伤寒壮热。葛谷∶主治下痢十岁以上。白葛,烧以粉疮,止痛断
味甘,平,无毒。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大寒,疗消渴,伤寒壮热。葛谷,主疗下痢十岁以上。白葛,烧以粉疮,止痛断血
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利,十岁已上。一名鸡齐根。生川谷。《吴普》曰:葛根,神农甘,生太山(《御览》)。《名医》曰:一名鹿藿,一名黄斤,生汶山,五月采根,暴干。
乃有其病原属太阳,误治之后,而又纯属阳明者,葛根黄芩黄连汤所主之病是也。《伤寒论》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葛根黄连黄芩汤方】葛根半斤
桂枝加葛根汤是治太阳兼阳明之有汗者。至太阳兼阳明之无汗者,《伤寒论》又另有治法。其方即葛根汤。《伤寒论》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
葛根,为豆科多年生落叶籐本植物野葛或甘葛籐的根,每年秋、冬二季采挖,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如晒干等)后即可入药。性凉,味甘、辛,入脾、胃二经,具有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等功效,用于外感发热头
葛根为豆科多年生落叶籐本植物葛的根,性平,味甘、辛,入肺、胃、脾经,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发麻疹、升阳止泻的功效。传统中医药书籍都把葛根列为解表类的发散风热药,多用于感冒发热、头痛项强、热病烦渴、
葛根为多年生豆科籐本药食用两用植物,盛产于我国南方山区。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常与我国北方出产的人参相提并论,素「南葛北参」和「南方人参」之美誉。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其味甘、平、微凉,入脾、胃经
葛根:甘辛性平,具有辛散之性,入脾胃经,而以阳明胃经为主。阳明主肌肉,故有解肌退热,透发斑疹之功;又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而有生津止渴及止泻作用;近年还发现具有缓解肌肉痉挛.扩张脑和冠状血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