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读《丹溪心法》痛风篇心得
Posted 痛风
篇首语:真正有知识的人谦虚、谨慎;只有无知的人才冒昧、武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读《丹溪心法》痛风篇心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读《丹溪心法》痛风篇心得
上中下痛风方是朱丹溪治疗痛风的名方,也正是由于本方的吸引,开始仔细阅读《丹溪心法》痛风篇的论述,同时又将其与《格致余论》和《金匮勾玄》进行联系。通过学习,对丹溪有关痛风的经验有一定体会,总结如下。病因:《格致余论·痛风论》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这些是通常病因,其后还述有不常见的病因,如肥甘无节、过劳、痢后失治、酒湿痰痛。
病程:丹溪在病程长短的论述较少,《格致余论》所载「东阳傅文案,作劳腿痛,三四十贴而安」。足见用药剂数较多。而在「朱宅阃内(妇女)案,患饮食厚味痛风,」则明确指出半年而安。
主证:根据《丹溪心法》的编写体例来看,丹溪心法所列九十余种病证,一般多在段首句做总结性论述。或为主证,或为主因。痛风节首句即言:「四肢百节走痛是也。」通过查阅《丹溪心法》和《金匮勾玄》这两本书,可以看出:丹溪并没有对「痺」或者「痺证」进行论述,在这两本书中谈到「风湿」的地方皆是将风湿作为病因来论述,并没有作为病名来谈。丹溪所谈之痛风,应该是对痺证的概括性论述,也就是说凡是四肢,关节的疼痛,都属于痛风范畴。
治法:《格致余论·痛风论》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针对这些病因,丹溪提出治法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这是痛风的治疗大法。从病因上,可以看出「风、湿、痰、血虚」是四个主因,在治疗上采用了「祛风,化湿、化痰、养血」等四个常法。用药从遣方上来看,用药相对单一。这也是上中下痛风方与一般依据单一病因选方上的区别。
上中下痛风方其组方中风痰瘀兼顾。这也是上中下痛风方与一般依据单一病因选方上的区别。从病位上来说是上、中、下都治,从病因上说是风痰瘀兼顾。全方祛风除湿,逐痰行瘀,清泻蕴热,温散通利,使上中下诸痛消除。因此,《医方集解》对该方有很高评价:「此治痛风之通剂也。」其次,从辨痛风虚实深浅的角度,丹溪提出「病之浅者,湿痰得燥即开,热血得热则行,亦可取效」;「而病深而血少者,则愈劫愈虚,愈劫愈深」。这也属于标本缓急之治法。另外,痢后失治所出现的痛风,提出针刺委中,出黑血的疗法。
方药:按病因来论治,按病位来论治,丹溪提出三个方剂。其中「在上方」,由大法主方苍术、南星、川芎、白芷、当归、黄芩加羌活、桂枝、桔梗、威灵仙;「在下方」由大法主方加牛膝、防己、木通、黄柏组成。上中下痛风方乃是区别于「在上」和「在下」两个方剂,是治疗面较广的一个方剂。从病因上,可以看出「风、湿、痰、血虚、湿热」是五个主因,在治疗上采用了「祛风选小续命汤;化湿苍术、白术之类;化痰二陈汤加酒炒黄芩、羌活、苍术;养血芎归之类佐以红花、桃仁;清湿热用二妙散,气虚加补气,血虚加补血」等五个常法。其后又有不常见病因如酒湿痰痛风黄柏、灵仙、苍术、羌活、甘草、陈皮、芍药;食积肩腿痛用龟板、酒柏叶、香附、辣芥子。丸散剂还有趁痛散、乳香丸、地仙丹等许多药物,在痛症治疗上,发现丹溪不用元胡止痛,而喜欢用乳香和没药,这也是他用药的一个特点。
相关参考
(附肢节痛)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因于续命汤;因于湿者,苍术、白术之类,佐以竹沥;因于痰者,二陈汤加酒炒黄芩、羌活、术;因于血虚者,用芎、归之类,佐以红花
(附肢节痛)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因于续命汤;因于湿者,苍术、白术之类,佐以竹沥;因于痰者,二陈汤加酒炒黄芩、羌活、术;因于血虚者,用芎、归之类,佐以红花
眉眶痛,属风热与痰。作风痰治,类痛风。[b]【入方】[/b]黄芩(酒浸炒)白芷(一本作白术)上为末。茶清调二钱。[b]又方[/b]川乌草乌(二味为君,童便浸,炒去毒)细辛羌活黄芩甘草(等分,为佐)上为
眉眶痛,属风热与痰。作风痰治,类痛风。[b]【入方】[/b]黄芩(酒浸炒)白芷(一本作白术)上为末。茶清调二钱。[b]又方[/b]川乌草乌(二味为君,童便浸,炒去毒)细辛羌活黄芩甘草(等分,为佐)上为
山东中医药大学李心机教授认为,学习《伤寒论》的主要方法是用心读原文,这是研究经方的宝贵心得。凡读懂《伤寒论》者、凡有一定文学知识者皆能发现:《伤寒论》文题不符,即全书是讲六经辨证和方证,伤寒只是表证之
噎膈、反胃,自是二病,世医每连称而并举之者,丹溪实作之俑也。丹溪曰∶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良久复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是以噎膈分上
二妙散来源于元代朱震亨的《丹溪心法》一书,本方由黄柏、苍术两味中药组成。但本方药物组成并非最先出自《丹溪心法》。苍术、黄柏所组成的二妙散一方,最早见于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卷9的「脚气」门中,名
读《临证指南医案》,见叶天士使用理中丸加减方,每每不用甘草。《临证指南医案·湿》:「张四五,阳伤痿弱,有湿麻痺,痔血。生白术、附子、干姜、茯苓。」吴鞠通据此案制定出术附姜苓汤。《温病条辨·下焦篇》四十
病证名。气血不足,阴火旺而有痰浊的痛风证。见《丹溪心法·痛风》。治宜补气血而清痰火,药用人参、白术、熟地黄、黄柏、山药、海石、南星、琐阳、败龟板、干姜等。参见痛风条。
病名。①肿病之一。出《灵枢·五变》。又名痛风肿、痛风身肿。《丹溪心法·水肿》:“风肿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医学入门·水肿》:“风肿,即痛风肿者,肿面多风热,肿脚多风湿,关脉浮洪弦者,风热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