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研究内经三方法
Posted 法
篇首语:知识,只有知识,才能使人成为自由的人和伟大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研究内经三方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研究内经三方法
《黄帝内经》自问世以来被医家称之为「医之经典」,其研究者甚众,研究方法亦众多,仅注本就近四百部。本文从研究方法角度出发,选取较有代表性的有关类分研究、注解研究及校勘研究的注家与注本,作一简要介绍。类分研究
由于《黄帝内经》属论文汇编性质,有时某一篇涉及许多不同内容,有时几篇又同时谈论同一个专题,因而一些医家创用分类的方法,按其不同性质,对内容各以类分。按照医家分类方法的不同,类分研究又可分为3种。
1.全部类分
研究者认为《黄帝内经》162篇「言言金石,字字珠玑,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遗」(《类经·序》),故虽然把每一篇拆散而重新归类编排,但也一字不遗地将所有内容全部保存了下来。其中以唐·杨上善《太素》和明·张介宾《类经》为代表。
(1)唐·杨上善《太素》
该书是类分研究最早的一本。它将《素问》、《灵枢》原文分为19卷,每类又分若干篇目并给予注释。19类分别是: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俞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该书不仅其分类法是一个开创,且其注文也很精辟。由于该书同《黄帝内经》成书的年代最接近,所以对我们学习、理解、研究《黄帝内经》就具有更高的价值。惜该书在我国宋代后渐失传,直至清末民初有学者东渡日本发现该书,并影印回国,几经修补,但现仍缺5卷。
(2)明·张介宾《类经》
该书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最完整的一部著作。它将《黄帝内经》全部内容分为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12大类,凡390目,共32卷。由于张氏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著《景岳全书》),加之文字简明畅达,注释结合实际,故影响较大。
2.选择性分类
研究者认为由于实践不断加强、经验不断丰富、理论不断提高、科学不断进展,过去《黄帝内经》总结的东西不可能完全与现今符合,因此,必须要有选择地吸收。
(1)元·滑寿《读素问钞》
选择性分类研究《黄帝内经》当为滑寿所首创。他对《素问》反复研究后,先进行删繁撮要,然后再以类相从。他把经过选择的有关内容分门别类地进行编次,共分为: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脉、针刺、阴阳、标本、运气、荟萃12类。
(2)明·李中梓《内经知要》
李中梓选择《素问》、《灵枢》二书的内容加以分类并予以注释,共分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经络、治则、病能8类,两卷。所选内容数量少但都很精,且简炼实用,加之注释多能结合临床,水平较高,故该书颇受学者欢迎。
(3)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这是一部以《素问》为主、《灵枢》为副的选择性分类著作,共分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候、运气、审治、生死、杂论9类。其所加注释十之有七选自王冰、马莳、吴昆、张志聪4家,十之三略陈自己的意见,或节其繁芜,或辨其谬误,或畅其文义,或详其未悉,或置为缺疑,语简义明,故名之为《约注》。
(4)清·沈又彭《医经读》
该书是类分中最简明的选本,分为「平、病、诊、治」4类,即脏腑、疾病、诊法、治则4大类。从实际运用来看,分类虽不多,却是很恰当。
3.调整篇次分类法
此种分类是对《素问》、《灵枢》各篇原文的内容不动,仅将其篇次予以重新类分。清·黄元御的《素问悬解》和《灵枢悬解》是其代表。《素问悬解》分为养生、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论治、刺法、雷公问、运气等类;《灵枢悬解》分为刺法、经络、营卫、神气、藏象、外候、病论、贼邪、疾病等类。
注解研究
不打乱《黄帝内经》原有的排列次序,逐字、逐句、逐段或逐篇予以注释阐发,当属此类。注解《黄帝内经》最早者,当推梁·全元起的《素问训解》,惜早已亡佚,现仅能从林亿所校订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见到其少数的注释。现尚存较完整的注本可分为单注《素问》与全注《素问》、《灵枢》两类。
1.单注《素问》著作
(1)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
王冰历时12年整理《素问》。其工作主要有二:其一,将《素问》重新编为24卷,并补入「旧藏之卷」第七卷——运气部分;其二,对全书各篇做系统而详尽的注释,对经旨多有发挥,成为后人注释《素问》的基础。他的治学态度严谨,「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可惜的是,在宋·林亿等校书时已经朱墨不分了。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校正后,一直流传至今,是我们今日所见《素问》的底本。
(2)明·吴昆《素问吴注》
该书是以王冰的二十四卷本为底本。其特点有二:一是凡他认为原文有错简讹误之处就直改原文并在注释中加以说明。二是阐发医理较深入而不流于空泛。
(3)清·高世栻《素问直解》
该书共9卷。高世栻是张志聪的弟子,也参加了对《内经》集注的工作,但他认为《集注》「义意艰深」,不明白晓畅,故重注《素问》,著成《直解》。其注释明白晓畅,语言通俗易懂,而且每篇之中还分数小节,眉目清晰,使人一目了然,故称《直解》。
(4)清·张琦《素问释义》
该书有两大特点:一是书中之注语多采用黄元御《素灵微蕴》及章和节的《素问阙疑》两家之说,而黄书、章书流传较少,故可于《释义》中求之。另一特点是,林亿《新校正》关于篇卷变迁的校语,基本上他都采用了。其注释较为精炼,亦偶有所发挥。
2.全注《素问》、《灵枢》著作
杨上善的《太素》、张介宾的《类经》虽属于类分研究《黄帝内经》著作,但也对《黄帝内经》原文进行了注释。这一点前面已有论述,故此处不再列此两家。
(1)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和《灵枢注证发微》
两本书各9卷。马莳素来长于针灸经脉,故其对经脉俞穴证治、注证颇为详尽,而《灵枢》多论经脉、俞穴和针刺,因此,马莳所注的《灵枢》很受人们重视。又由于马注之前《灵枢》被人重视不够,故马氏注《灵枢》又被认为是专门研究《灵枢》之启端。
(2)清·张志聪《素问集注》和《灵枢集注》
张志聪精于医理,治学严谨,会同其同学、门人数十人,集体写成《素问集注》、《灵枢集注》。其注释质量较高,亦开集体著作之先河。其特点有二:其一,联系《黄帝内经》各篇解释原文,注意到《素问》与《灵枢》二书医理的相互联系,互相印证;其二,在注释中并不拘泥于历代医家的看法,而主张以临床实践为标准,强调从临床应用来阐发医理。
(3)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和《灵枢识》
该书的特点是重在选用他人的注释。在选注方面,多采用王冰、马莳、张介宾、吴昆、张志聪等家注释,以考证精确、符合经旨而有发挥者入选。对各家注释有分歧时,则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孰是孰非。如未能肯定,或可并存者,则用「恐非」、「似是」、「可并存」等口吻,望学习者思考抉择。本书在阐述自己的见解时,旁征博引,逻辑性强,对学者分析诸注、体会经旨很有帮助。
校勘研究
汉代以前的书籍主要是用竹简、帛书、木版等方式流传,不易保存。加之古今语言文字的不断变迁,时间间隔愈远,其间的变化愈大。由此校勘、训诂便成为阅读古书不可缺少的手段。
1.林亿《新校正》
公元1057年北宋政府成立校正医书局,对一批古医书进行了校正。其中,《新校正》就是林亿等人校《素问》时所作的校勘,今存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新校正》校的时间较早,数量也多,所勘定的质量亦较高。
2.胡澍《素问校义》
胡氏著《素问校义》一卷,未成而逝,故仅存32条,但其精通声韵训诂,故其校勘法度谨严。该书博引诸子经籍,正全氏、王氏之讹误,纠林亿之偏失,勘正《黄帝内经》文字,穷及音韵训诂之原,于后学对经文之校勘,窥见经旨原貌多有裨益。
3.俞樾《黄帝内经辨言》
俞氏「湛深经学」,长于正句读、审字义、辨假借。《黄帝内经辨言》对《素问》难字疑句考据精详,探赜索引,辨讹正误,引证确切。惜该书仅限于《素问》,且只有48条。
4.于鬯《香草续校书·黄帝内经素问》
于氏著的《香草校书》60卷是校勘经部的著作,《续校书》22卷是校勘子史部的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属于子部,故校之。于氏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博大精深的小学知识,旁征博引诸如小学文字、篆书、隶书、经、史、诸子、传记等,对《素问》102条原文进行了校勘和训诂。其论述精审,义理详明,创见甚多。
相关参考
神,是《内经》理论的重要内容,被称为人体精、气、神「三宝」之一,并且其理论体现于《内经》有关藏象、病机、病证、诊断、治疗、预后等各种学说之中,研究神的理论及其临床意义,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内经》
中医元气理论取材於哲学元气学说,在《内经》、《难经》多有阐发。当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需要从中医理论自身发展的脉络出发,梳理中医元气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内涵,探讨其在医学临床和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中医元气的
研究《黄帝内经》的身体观,不能脱离《黄帝内经》诞生时期的语言环境,也不能脱离产生那一语言的时代思想潮流。这里的「身体」包括了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身体」指血肉形躯之身,广义的「身体」则是统摄了形
●人和人更本源的差异体现是人的身体,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本源。从这一本源出发,追溯中医发展的本源,或许我们对中医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判断。●身体的定义是随研究者的兴趣而变化的,需要我们通过分析他们的思想
一、有适合中医发展的顶层设计要解脱困局?就必须知道整个中医圈内各学科发展的概况,症结所在,这涉及中医的顶层设计,如发展的预期,要继承什么?什么叫(是)精华,什么叫(是)糟粕?内经是一本应用医学的记录文
分析脉象变化的程度亦是表得病机的重要方法,自然它亦会联系到生理、病理乃至预后等问题。例如《内经》中论述季节、五脏,六经的生理、病理,死证脉对就是用某些脉象结合胃气的有无多少,亦就是具体脉象的突出程度,
舌诊与脉诊虽然最早都见于《内经》但从内容和重视的程度来看,舌诊远远比不上脉诊。《内经》有关脉诊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是对诊脉的方法、脉名、正常脉、病脉以及死脉的认识,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诊脉方法有「三
三纲既分始有天地 道经中关于「三」、「九」的思想,在《黄帝内经》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阐释人的生理功能。《素问·三部九候论》明确提出了「三」与「九」的问题,作为「三部九候」脉诊的理
经络理论研究是中医针灸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却成效不显。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不理清研究思路,不明确研究对象,不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经络理论研究就难免陷入盲目的境地,要想
国家先后三次开展了全国中药资普查,对中药资源开展了一系列整理与评价、保护与生产的专项研究,在中药材道地性等方面有理论创新,衍生出分子生药学、中药资源化学、中药资源生态学等分支学科,并创新了一些新技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