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中药薰蒸法治面神经炎
Posted 中药
篇首语: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中药薰蒸法治面神经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中药薰蒸法治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又称贝尔麻痺,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中医属「面瘫」,又称「口僻」、「口眼㖞斜」。以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等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绝大多数为一侧性,通常为急性起病,部分病人在起病前几天有同侧耳后、耳内、乳突区的疼痛。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尚未明确,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有一部分病人因局部受风吹或着凉而起病,故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面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近年对本病患者进行检查中,发现其中1/3以上患者有一项或多项病毒抗体效价明显增高,提示与病毒感染有关。亦有人认为局部组织水肿可能是免疫反应所致。由此结果表明感受风寒、病毒感染、过度疲劳、心理压力过大等都是引起面瘫的诱因。中医学对于本病的病因主要从正虚邪实方面论述。如《类证治裁》曰:「口眼僻,因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经脉。」可见正气亏虚是面瘫发病的前提。亦有外因致病说,如《诸病源侯候论》曰:「偏风口㖞,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又曰:「口㖞邪僻,是风入于颔颊之筋故也。」《灵枢·经筋》:「颊筋有寒则气急,引颊移口。」又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口㖞候》:「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筋,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㖞僻。」说明风邪袭络是诱发本病的外在因素。由此可见,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以祛风通络为治则。
根据面神经炎的程度不同,其预后也不同,约10%~30%的患者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如联带运动、面肌痉挛、面肌挛缩、鳄鱼泪等,给病人的日常及社交生活都造成相当大的不良影响,因此采取一种及时、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手段,改善面神经炎的症状,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的临床诊疗中,依据中医理论立法,针对面神经炎的病因、病机,根据药物性味、归经等特性,配以具有祛风通络之功效的中药方剂,从皮部论治以熏蒸方法给药,使药力通过热辐射的作用直达患侧面部,促进面部血管扩张,使新陈代谢愈加旺盛,有利于炎症、水肿吸收,加快面神经功能恢复,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特介绍如下。
治疗方法:以白附子15克,僵蚕15克,全蝎15克,羌活15克,防风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伸筋草15克,延胡索9克,桂枝9克为熏蒸方,将上述中草药1剂浸泡半小时,加水煎煮后滤药汁1800毫升,置于中药熏蒸器容器中,接通电源预热,安排患者取坐位,纱布清洁患侧颜面皮肤后,将中药熏蒸器的喷头对准患侧面部乳突后治疗部位,距离30~50厘米,使药雾均匀喷洒于皮肤,时间20分钟,药温35~40℃。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中药熏蒸治疗时需注意:1、明确熏蒸的部位,患侧面部及翳风穴处皮肤破溃者及亨特氏综合征的患者不适宜用此方法;2、掌握中药熏药的喷头与患侧治疗部位的距离;3、掌握中药熏药器喷雾药雾温度,保持适当的距离,使药温度始终掌握在35~40℃。因为当皮肤受到45℃刺激时,开始有热痛感,大于45℃时不但痛感加重产生灼痛,还会引起组织不可逆损伤。4、治疗过程中,注意对眼睛的防护(用七层以上纱布覆蓋保护眼睛)。
中药熏蒸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始载于《五十二病方》,其中有熏蒸洗浴八方。稍后《黄帝内经》也记载:「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邪可随汗解。」此中「渍形」即是熏蒸治疗。从晋唐起,中药熏药开始应用到临床各科,至明清,进入鼎盛阶段。现代的熏蒸疗法又称为中药汽雾透皮疗法,是一种利用药物加水煮至沸腾产生的气体熏蒸局部疾患处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熏蒸疗法作用的机理是借热力和药治的共同作用,通过扩张皮肤微小血管,加快血液循环,由表及里,在温热中实施治疗,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选用的中药熏蒸方以牵正散为主加减治疗,白附子辛散,祛风化痰,善治头面之风;蚕、蝎之咸,可软坚化痰,更兼全蝎长于通络,三药共奏搜风通络之功。加之羌活、防风为辛温之品,能祛风散邪;加用当归、川芎养血活络,此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又川芎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血中之气药,可取其善治头面部疾患之功;佐以伸筋草舒筋活血;延胡索缓急止痛;桂枝解肌发表,疏散风寒。诸方合用,共奏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之效。
中药熏蒸法在面神经炎的急性期即可使用,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能改善面部局部血液循环和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组织代谢,提高面神经兴奋性,使面瘫症状得以缓解,且无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关参考
中医治疗出血急症,历来有其优势。近10年来,笔者临床中所见所闻出血急症的误治,相对中医历来治疗出血急症之法,颇多感受。令人痛惜的是今有头戴中医之冠者,动辄滥用昂贵的进口抗炎止血西药,治疗各种出血急症,
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大多数是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引起,故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学的「口眼㖞斜」、「吊线风」、「卒口僻」均属此范畴。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多数病例都有局部受寒、着凉
温阳通痺法治: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痺」、「真心痛」范畴。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灵枢·五邪》篇指出
赵某,男,66岁。2015年5月11日初诊。患者主诉右足背突发肿痛半月。刻诊:无明显诱因突发右足背肿痛,色微红,按之痛甚,伴见右下肢行走不便,否认外伤扭伤史,纳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舌边有齿痕,脉弦滑
雷某某,男,50岁,2011年6月28日初诊。患者于半月前患腹泻后,自觉脊背串热,甚时如灼,时串至下肢至足,无汗时热感加重,如有汗出则自觉减轻,且有上午轻、下午重,子夜后自然汗出而热感随退的规律,背热
倒换法,以金元刘河间(《宣明论方》卷十五)的倒换散为代表方。此方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无问久新。亦属关格之病。《诸病源候论·关格大小便不通候》指出:「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
据有关文献记载,对于肿瘤的治疗,多数中医专家学者都认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之法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然而,我们认为,肿瘤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阳不化气、阴盛阳衰、寒血凝滞、瘀血内结,因而提出治疗肿
小儿高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在小儿高热的治疗中,清热解毒,透邪化滞是祛除邪热的主要治法。可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小儿发热运用常规的清热解毒透邪之法不仅无效,甚至反而加重,且还会出现自汗、肢冷
患者谢某,女,29岁。两月前因意外怀孕而行人工流产术,在回家途中受寒而出现腰及下肢疼痛,畏寒。刻下症见:腰腿疼痛,如敷冰块,小腹坠胀怕冷,白带量多。辨证为气血不足,寒凝经脉,治以生化汤、当归逆四逆汤合
黄疸是由于感受湿热疫毒等外邪,导致湿浊阻滞,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引起的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肝胆病症,常分为「阳黄」、「阴黄」、「急黄」、「瘟黄」、「胆黄」等症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