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宗三昧》 问从脉不从证从证不从脉
Posted 《诊宗三昧》
篇首语:一个人必须学习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相处,不然生活何其孤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诊宗三昧》 问从脉不从证从证不从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诊宗三昧》 问从脉不从证从证不从脉
问古人治例.有从证不从脉.从脉不从证.一病而治各不同.或愈或不愈者.其故何也.答曰.此节庵先生以南阳治例.下一注脚也.惜乎有所未尽耳.盖从证从脉.各有其方.如脉浮为表.治宜汗之.然亦有宜下者.仲景云.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脉沉为里.治宜下之.然亦有宜汗者.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汗之.脉促为阳盛.当用芩葛清之.若脉促厥冷.非灸百会以通其阳不可.此非促为阳盛也.脉迟为寒.当用姜附温之.若阳明病脉迟.不恶寒.身体 然汗出.则用大承气.又非迟为阴寒也.此皆不从脉之治.以其证急也.又如表证汗之.乃常法也.仲景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痛.当温之.宜四逆汤.里证下之.亦其常也.日晡发热者属阳明.脉浮虚者宜发汗.用桂枝汤.结胸证具.当与陷胸下之.脉浮大者不可下.当与桂枝人参汤温之.身体疼痛.当以麻桂汗之.然尺中脉迟者不可汗.当与小建中汤和之.此皆不从证治.以其脉虚也,一病而治各不同.或愈或不愈者.良由不明受病之故.尝考内经多有同一见证.而所受之经各别.所见之脉迥殊.其可执一例治乎.况医有工拙.病有标本.假令正气有权之人.无论治本治标.但得药力开发病气.元神自复.若正气本虚之人.反现假证假脉.而与苦寒伐根之药.变证莫测矣.故凡治邪气炎威.正气骤脱之病.制方宜猛.盖暴邪势在急追.骤虚法当峻补.若虚邪久淹.羸弱久困之病.不但制方宜缓.稍关物议之味.咸须远之.是以巨室贵显之家.一有危疑之证.则遍邀名下相商.补泻杂陈之际.不可独出己见.而违众处方.即不获已.亦须平淡为主.倘病在危逆.慎勿贪功奏技.以招铄金之谤也.
相关参考
指在辨证过程中,当脉证表现不一致时,经过分析,以脉象作为审定病机、确定治疗方案的依据时,称为“舍证从脉”。较多用于一些慢性病病情复杂时。例如:大咯血的患者,血虽止但脉不呈细弱的虚象,而反现滑数,滑数之
诊断学术语。在辨证过程中,脉证表现不一致,经全面分析,认为脉象反映了疾病本质,即以脉象作为治疗的依据。《医宗必读·脉法心参》:“表证汗之,此其常也。仲景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疼痛,当救其里,用四
客问内经阴阳别论所言.二阳之病发心脾.三阳为病发寒热.一阳发病少气诸例.俱论脉法之阴阳.王太仆误作经脉注解.观其提纲.悉从脉有阴阳一句而来.次言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即仲景大
指在辨证过程中,当脉证表现不一致时,经过分析,以临床症状作为审定病机、确定治疗方案的依据时,称为“舍脉从证”。较多用于一些急性病病情复杂时。例如:患者高热神昏,但脉濡缓,证属邪热内闭,由于病势急骤或被
诊断学术语。在辨证过程中,脉证表现不一致,经全面分析,认为症状反映了疾病本质,而脉象只能说明病情复杂,即以症状作为治疗的依据。《医宗必读·脉法心参》:“脉浮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仲
立斋曰∶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若肿赤烦躁,发热大痛,饮冷便秘作渴,脉洪数实者,为纯阳,虽在严冬之时,必用大苦寒之剂,以泻热毒。若不肿不痛,脉细皮寒,泻利肠鸣,饮食不入,呕吐无时,手足厥冷,是为纯阴
脉学著作。全称《石顽老人诊宗三昧》。一卷,共十二篇。清·张珞着,张登编纂,书成于1689年。前篇阐明撰着此书宗旨,并批判前人的某些脉学著作,提出“入门宗脉不慎,未免流入异端”,力陈“吾当以三昧水涤除尘
脉学著作。全称《石顽老人诊宗三昧》。一卷,共十二篇。清·张珞着,张登编纂,书成于1689年。前篇阐明撰着此书宗旨,并批判前人的某些脉学著作,提出“入门宗脉不慎,未免流入异端”,力陈“吾当以三昧水涤除尘
夫人身犹天地也.天地失和.则宇宙为殃.人身失和.则四体为病.所以主之者.在天地惟君.人身惟心.故心为君主.君失其治.则宇宙灾困.心失其养.则四体疾.其弭灾困.惟相之调和燮理.治疾.亦惟医之调和燮理.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