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学习《脾胃论》要有重点

Posted 元气

篇首语: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学习《脾胃论》要有重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学习《脾胃论》要有重点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所著《脾胃论》在《内经》学术理论基础上,论述脾胃与元气关系、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中作用、脾胃对其他脏腑影响等内容,并阐明了脾胃在人体之重要作用,是李杲倡导脾胃学说之代表作,对后世影响较大。明代医家王肯堂、张介宾、李时珍等,均曾给予《脾胃论》较高评价,值得后学者认真学习研究。
李杲认为,脾胃乃元气之府,无所伤始能滋养元气;若伤脾胃之气,则元气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之枢纽,后天之本,气血之化源。「胃为水谷之海,饮食人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转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脾胃有伤,上影响于肺,下波及于肾,并涉及大肠、小肠和九窍。所谓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凡饮食失节、劳役过度所致之内伤病证,宜以补益脾胃为主,尤当升发脾胃之阳,并据此拟订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黄芪人参汤等方,详述其配伍原则、证治及加减应用。又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之说,为确立甘温除热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学习《脾胃论》应通读与精读结合,全面领会,重点录要。建议学习重点如下。
  脾胃虚实传变论
该论是《脾胃论》全书的纲领,论证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不外饮食、劳倦所伤,即使是六淫邪袭,亦都是脾胃元气先虚,而后为之所伤的病理反映。劳倦伤者,有二:一为形体劳累过度,汗泻、精绝而身热心顷,又当溽暑季节,内外热迫,阳亢易怒而昏厥;二为房劳过度,肾精涸竭,阴火内炽而清谷下利,亡血失精等。饮食伤者,亦二:一为脾胃素虚,消化不良,胆腑又失于疏泄之常,而肠鸣泄泻、腹胀后重等;二为饮食失节,伤及胃肠,功能紊乱,而现胸膈痞满、精神困倦等症。东垣之所以主张「升阳益气」者,盖升阳足以御外,益气足以强中。脾胃乃元气之府,元气不足,则谷气下流,营气不濡于经络、脏腑,导致阴火上僭,既要甘温益脾胃中元气,又要佐以甘寒泻阴火而安定心神。正谓「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是也。故所有虚实传变,都应以治脾胃为本。
  脾胃胜衰论
该论阐述脾胃胜衰对心、肺、肝、肾四脏的影响,以「五行学说」分析论述脏与脏之间病机转化之关系,以「运气学说」阐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主气」与「客气」的矛盾双方,对机体病理改变而倡用「升阳」与「泻火」的治疗法则,从而为「补脾胃,泻阴火」治法提供理论依据。
除此而外,在脾胃虚弱的前提下,督、任、冲三脉受邪,亦可以发病。盖督、任、冲三脉是一源三歧,皆起于会阴。督为阳脉之海;任为阴脉之海;冲为血脉之海,通十二经的气血,贯穿任督,为各脉之要冲,气血赖以营运。如因胃气虚弱,冲脉营运的源头断绝,任、督失养,外邪易于乘虚袭人,故必以扶益胃气为本。
东垣以五行「生克制化」原理,阐明以脾胃为中心的心、肺、肝、肾五脏病理变化机制。如肺喜清肃,肝喜条达,脾喜温和,心喜舒伸,肾喜润下,反映了五脏生理功能活动的互相联系及特殊性。所以,治疗必须以补益脾胃为主,兼治各脏见症。实际凡是内外妇儿等各科病证的治疗,都与脾胃有一定关联。
总之,该论概括了脾胃与心、肺、肝、肾四脏相关的发病机制,是以脾胃虚弱而发病为理论中心。心火衰微则火不生土,反之,心火亢盛反伤脾土而生心之脾胃病,脾虚土不生金而生肺之脾胃病,所胜妄行的肝木克伐脾土而生肝之脾胃病,所不胜之肾水反来侮土而生肾之脾胃病。其根源,皆因脾胃元气不足所致病。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该论阐发外感(乃伤其形)与内伤(乃伤其气)之别,进而申述内伤饮食劳倦又有实虚之异,故立补中益气汤,是为甘温除热法。在一定条件下,又由「热中」而转化为「寒中」。热中者,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嗜食善饥、大便黄如糜粥样、少气、尿色变;寒中者,阴气有余,阳气不足,腹胀痛、食物不消化、肠鸣泄泻。所以,又立权衡加减法,以明病变药亦当变之理。分五段详论:其一,概论脾胃生理功能对机体的重要作用;其二,论述饮食寒温失节和情绪失调,对脾胃功能性病变机制的影响;其三,阐明脾胃受病、脾不生肺、阴火刑肺所表现各种症状;其四,分析内伤脾胃的症状与外感风寒的症状似同实异的特征;其五,脾胃开始受病为热中,当用甘温除热法。总之,皆因脾胃虚弱,则营气不升,谷气下流;下流则阴火被扰,反上乘阳位,侵害脾胃,则土不生金;阴火干犯心包而助心火上盛刑金,所以症状集中于肺,而见气高而喘,身热而烦,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等。此似外感,实非外感,而是内伤发热。此论为立甘温除热法提供了理论根据,并贯注于《脾胃论》全书之中。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时制方
大凡脾胃虚弱之人,脾不能助胃以行津液上输于肺,肺气不足,遇暑热太过,损伤元气,而觉疲乏怠惰,嗜睡懒言,四肢无力,精神困倦,两脚痿软、难于起立,早晚低温,指趾发冷,太阳升高,气候温暖,身热似烤,皆为阴阳气血之不足所致。故阴气虚而手足热,为之「热厥」;阳气虚而四肢逆冷,为之「寒厥」。或口不知味,视物恍惚,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胃痛及胁,脐周束急、甚如刀刺,胸中闭塞,时显呕哕,咳喘痰嗽,口沃白沫,舌胖强硬,腰背肩胛眼皆病,头痛时作,食少即饱,自汗尤甚,洒淅恶寒,皆天气之热助本病也。乃肺与大肠,为热所乘而作。当先助元气,理庚辛之不足,立黄芪人参汤主之。方义精确,化裁灵变,耐人品味,妙在其中,精读自悟。
  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该论之关键核心是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百病为标,胃虚为本。「治病必求于本」。五脏不和调于胃,胃和则五脏安。故应抓住「胃虚」这个关键,补脾胃为法,诸病各随其症,主方稍佐他药,皆可迎刃而解。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该论论述了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之道理。所谓「成形始于精,养形在于谷」。真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亦名元气,非胃气不能滋之。水谷之气是化生营气、运气、生气、清气、卫气、阳气的物质基础,与上、中、下三焦之气相通。故诸气之名异实同,皆水谷之化,胃气之异名耳。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东垣从「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认为胃虚、脾胃虚是诸病发生发展的根本所在,并因此而导致阴阳失调,邪乘虚人,进一步提出「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反复推究,饮食劳役损伤脾胃,自汗伤气耗津、阳明化燥伤津、外感病伤津皆能导致胃虚元气不足,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所谓「四时百病,胃气为本」,给后人很大的启发。
学习《脾胃论》的目的,既要全面继承、重点领会实质内容,还要学会临证应用。如掌握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汤、清暑益气汤组方理论依据、方义、加减变通之意义,活用于临床;把握「补脾胃,泻阴火」的内涵,进而拟订新方、创新应用等等。

相关参考

向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挑战

向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挑战 在孩子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要学多少知识、成绩要有多好,这一阶段,正是孩子们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家长和老师都应该重点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一旦

医学百科 从肝脾胃失调论治复发性口疮

口疮是指口舌疮疡或糜烂的一种病症,局部灼痛,常反复发作久久不愈。传统理论认为多有心脾积热,外感热邪,阴虚阳亢或虚阳浮越而致。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疮多发生于口、唇、舌、颊等黏膜,多由于精神紧张,熬夜

医学百科 四君子汤与内伤脾胃学说

读李东垣《脾胃论》,在「脾胃盛衰论」一节中,提到了平胃散、黄芪建中汤、四物汤、四君子汤、五苓散,并谓:「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即前面这五方)中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验。」可

医学百科 李时珍论小周天功法妙旨

李时珍对道家神仙方术多有批判,而对于道家内功则持赞赏态度。他在《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中,对古传周天功做了深刻的论述,今介绍于下。  小周天功法妙旨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重点阐述了「丹家河车妙旨」

医学百科 董德懋形神合一论(上)

笔者在1981年随全国著名中医学家董德懋先生学习期间,他将亲手撰写的「形神合一」全文交本人读学。文中归纳、概括、层次分明、深透的理论一直指导着我的临床实践,现介绍给大家以共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医学百科 与西方原子论比较看中医元气论

从学习中医的角度看,元气论作为哲学背景,其凸显在知识层面的内容虽然没有阴阳、五行学说明显,但作为中国文化的最深层底蕴,若对之理解未透,不但大大影响对中医体系内容的深度把握,更易在中医学发展的路上迷失。

医学百科 论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首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在跟随顾植山教授学习期间,笔者发现

医学百科 口疮调治四重点

口疮,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烂斑点,局部灼痛,常反复发作,经久难愈。现代医学多称之为复发性口疮。口疮虽为黏膜局部病变,但其发生发展与全身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只有辨证准确、用药精当,方收良

医学百科 突出重点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2012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石家庄市确定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市」,市委、市政府按照《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构建

医学百科 周来兴一青二白汤

周来兴,男,1943年生。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任医师,现任中华临床医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传承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中医重点专科脾胃病学科带头人、福建省永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