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论诊络脉
Posted
篇首语: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论诊络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论诊络脉
络脉为人体经络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除具有经络所共有的通行气血,沟通表里等作用之外,还具有渗濡灌注、沟通表里经脉、贯通营卫、津血互渗等作用。《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络脉从经脉分出后,又逐层细分,形成由别络、浮络、孙络组成的网络层次。因络脉「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所以体内脏腑气血的盛衰皆可反映于体表的络脉。《灵枢·经脉》篇详细论述了络脉的特点及其色诊。络脉诊法主要是通过观察体表络脉的颜色、形态等变化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诊络脉的部位,主要包括全身整体及局部络脉,如鱼际、目窍、腹部、指纹、舌下等。
诊全身整体络脉
络脉分阳络、阴络,其色随四时变化各异。正常状态下,经脉有常色,而络脉无常色。阴络之色随经脉而变,而阳络之色随四时寒热变化而不同。如《素问·经络论》所云:「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值得注意的是,阳络浅表主外,多对应体表病变;阴络较深主里,多对应脏腑病变。
络脉其色随症候不同而有别。如《素问·皮部论》:「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痺,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即络脉之色发青,且疼痛者,为气滞血瘀;伴有寒象者则为寒凝血瘀;络见黑色者,为气血阻闭的痺证;皮寒色白者,为寒凝气虚血少;色见黄赤者,为热证或湿热壅滞,若五色杂见,则为阴阳不调、寒热错杂之证。可见,络脉其色变化与疾病有着相应的联系。
诊局部络脉
鱼际络脉:鱼际是手大指本节后肌肉丰厚之处,是手太阴肺经循行所过部位。肺主气,朝百脉,反映全身气血盛衰,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气强弱决定气血盛衰;又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气循脉上至于手太阴,故诊鱼际络脉可候胃气的变化。《灵枢·经脉》云:「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痺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即鱼际之络色青,为胃中有寒;鱼际之络色赤,为胃中有热;鱼际之络色黑,为胃中有寒;呈现黑色者,为邪留日久的痺痛;时赤时黑时青者,为胃肠寒热错杂;色青而短小者,为胃气虚少。张介宾注云:「诊络脉之色可以察病,而手鱼际之络尤为显浅易见也。寒则气血凝涩,凝涩则青黑,故青则寒且痛。热则气血淖泽,淖泽则黄赤,故赤则有热。手鱼者,大指本节间之丰肉也。于虽手太阴之部,而胃气至于手太阴,故可以候胃气。五色之病,惟黑为甚,其暴黑者,以痺之留久而致也。其赤黑青色不常者,寒热气之往来也。其青而短者,青为阴胜,短为阳不足,故为少气也。」
目窍络脉:《内经》论述了望目中脉络以诊断疾病的方法。如《灵枢·论疾诊尺》云:「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以目中赤脉的走行方向推测病变的部位。《灵枢·寒热》云:「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观察目中赤脉是否下贯瞳子以判断死生。
腹部络脉:《灵枢·水胀》记载了臌胀的诊断要点,指出:「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腹筋起」即指腹部络脉青紫而暴露,为水液内聚,水停血瘀之征。
舌下络脉:自《脉诀》所载诊舌下之脉的重要性后,后世医家多有论述。《脉诀》云:「身重体寒热又频,舌下之脉黑复青,反舌上冷子死腹,当知见此母归冥。」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对此注云:「盖面以候母,舌以候子,今云子活,合以舌赤为是,若云舌青,则与前面赤舌青,母活子死之候相反。若胎先下,其子得活,如未下,子母俱亡。自身重体热寒又频至此,并不用脉,只以外候参诀子母生死,盖以临产脉不可定,但当以察色而知之。」清·萧埙《女科经论》注云:「凡妊妇身体沉重,胃气绝也。又体热寒栗频并,阳气衰,阴气盛也。若舌根下脉青黑,及舌反卷上,冰冷不温者,母子俱死之候。」可见,诊舌下络脉之色在女科尤为受到重视。
小儿食指络脉:即诊察小儿食指掌面表浅络脉。古称小儿指掌面络脉为指纹。小儿皮肤薄嫩,指纹比较明显,诊指纹对三岁以内的小儿有重要意义。此法始见唐代王超《水镜图诀》,是由《内经》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主要观察指纹颜色、形态和充盈度。正常指纹络脉色泽浅红,红黄相兼,隐于风关之内。疾病情况下,指纹浮现,多属表证;深沉多属里证。色淡多属虚证、寒证,紫红多属热证,青紫可见惊风、风寒、痛证、伤食、风痰等,黑色多属血瘀。指纹见于风关,即第一指节,示邪浅病轻;伸至气关,即第二指节,示邪深病重;延至命关,即第三指节,则病势危重;若直达指尖,称透关射甲,病更凶险,预后不佳。形态为单枝、斜形,多属病轻;弯曲、环形、多枝、多属实证病重。因此,指纹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疾病性质和轻重。
诊络脉是中医学诊断部分的特色内容,具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应用诊络脉法时,还需综合其他诊法四诊合参,全面掌握临床资料,才能确诊无误。
相关参考
诊断学名词。系望诊内容之一。络脉,指浮络,包括掌大鱼际络脉,耳后络脉及小儿指纹等。诊察络脉的色泽和充盈度,结合皮肤的冷暖,有助于了解脏腑气血病变。《灵枢·经脉》:“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
又称诊络脉。系小儿诊法之一。即诊察小儿食指掌面表浅络脉。古称小儿指掌面络脉为指纹。小儿皮肤薄嫩,指纹比较明显,故三岁以下幼儿,常用诊指纹辅助切诊。此法始见唐代王超《水镜图诀》,是由《灵枢》诊鱼际络脉法
色诊在《内经》一书中有较详尽的记载,多运用五行说,又称五色诊,然而色诊还包括其他部位的肤色视诊,如尺肤、视络等。色诊实际是视皮肤及络脉的色泽,皮肤及络脉的色泽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外在的色泽的荣夭润枯
患者霍某,女,31岁,已婚,2014年7月23日初诊。身痛,乏力,便秘,面色黯淡。舌淡苔白,脉细滑尺弱。证由血虚受风,络脉不通所致;治宜益气养血,祛风通络。处方:当归30克,白芍12克,鸡血籐20克,
储菊花,女,74岁,2011年8月12日初诊。晨起即感右侧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口眼歪邪,口角流涎,继之见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关节酸痛,卧床不起,舌苔薄白,脉象弦细。证由血虚气弱,络脉空虚,腠理不固,风
夫医者,人之司命也。脉者,医之大业也。盖医家苟不明脉,则如冥行索途,动致颠覆矣。夫大方脉、妇人、小儿、风科,必先诊脉后,对证处药,独疮科之流,多有不诊其脉候,专于治外,或有证候疑难,别召方脉诊察,于疮
两动一止或三四,三动一止六七死,四动一止即八朝,以此推排但根据次。(池氏曰∶暴病者,喜怒惊恐,其气暴逆,致风寒暑湿所侵,病生之暴,损动胃气而绝,即死不过十日也。脉两动而一止,乃胃气将绝,犹得三四日方死
两动一止或三四,三动一止六七死,四动一止即八朝,以此推排但根据次。(池氏曰∶暴病者,喜怒惊恐,其气暴逆,致风寒暑湿所侵,病生之暴,损动胃气而绝,即死不过十日也。脉两动而一止,乃胃气将绝,犹得三四日方死
《脉经》:「弱为虚为悸,寸弱阳气少,关弱无胃气,尺弱少血,足脉弱寸强,胃络脉伤。」《脉诀》:「弱者阴也。弱主气居于表,生产后客风而肿。关前弱脉阳道虚,关中有此气多疏,若在尺中阴气绝,酸疼引变上皮肤。」
薏苡仁是治病之良药,具有除风湿、止痺痛、利关节、缓拘挛、健脾去湿、止带止泻之功。薏苡仁治疗湿滞络脉肌肤之痺痛,如《本经》记载「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久风湿痺」。《金匮要略》用薏苡仁配麻黄、杏仁、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