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浅谈痔义演变

Posted

篇首语: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浅谈痔义演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浅谈痔义演变

「痔」字,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的甲骨文中,而作为病名,则始见于《山海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数千年来,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痔」的含义也发生著变化。
「痔」的本义
《说文解字》曰:「痔,后病也。」「后」,指肛门,如《难经·五十七难》:「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可见,「痔」最初的意思泛指发生在肛门部的疾病。《南华真经注疏》:「痔,下漏也。」「下」亦指肛门,如《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漏」,古通「瘘」,指瘘管。古时人们不但以「痔」来表示肛门疾病,而且往往「痔」、「瘘(漏)」并称,统扩肛门疾病。纵观历代医籍,从先秦《五十二病方》到明清时一些中医外科专著,论 「痔」病的有4种、24种,乃至72种之多,包含了肛门部位多种疾病。总之,古代许多医家大凡提及肛门部位的疾病,多命之为「痔」。
「痔」义的扩大
宋代的《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痔,隐疮也。」谓生于隐蔽处之疮疡。自然,肛门为人身之蔽处,「痔」发生于肛门,应在「隐疮」之列。然而,人身之蔽处岂止肛门一个?嗣后,《医学纲目》:「如大泽中有小山突出为痔。人于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皆曰痔,不独于肛门边生也。」明确地将「痔」义扩大为人身九窍中突出的小肉。如后来的「鼻痔」、「耳痔」等,正是「痔」义扩大后出现的病名。
「痔」义的缩小
《医学入门》:「盖膀胱筋脉,抵腰络肾,贯臀走肝,环前后二阴,故痔乃筋脉。」「筋脉」,是古代对体表静脉的俗称,如古医籍中把因腹水症引起的腹壁浅静脉扩张称为「腹筋起」(《灵枢·水胀》)、「青筋暴露」,将下肢静脉曲张谓之「筋瘤」等。故确认「痔乃筋脉」,毋庸置疑,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痔」义认识的又一发展。现已完全肯定,痔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痔」所表示的含义,仅限于肛门部的静脉血管病变,此乃「痔」之今义。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首称的痔病一名,不仅后来得到了西方医学界的认同,并为之所用,而且如今我国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创制的卓有成效的治痔疗法,也蜚声海内外,享誉天下。

相关参考